日本人找到挽救结婚率新法子:有爱无性的友情婚!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在咱们互联网上,日本一直有“东亚测试服”的绰号,而最近几年,这个测试服,又更新了一项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新内容,那就是“友情婚”。

结婚双方并不是出于爱情和冲动,而是出于志趣和理性而结合,夫妻之间不发生关系,就是想要孩子了也会采用试管婴儿等医疗辅助手段。

按照日本最大友情婚网站的介绍,10年来经过这里介绍登记的成婚者有五百多人,成功率高达45.1%,这个数据可比一般的婚介平台要高得多了。

在传统观念里,一对“没有夫妻之实的夫妻”,背后往往是一段充满狗血剧情的离奇故事,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友情婚似乎真的成为了未来人生安排的一个可选项。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么一种非主流的婚姻方式?关注冷叔,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日本友情婚,以及它作为测试服内容,有没有可能在咱们这里也实装呢?

其实想要理解友情婚姻,我们可以先对日本一般的婚姻状况做个梳理。

2022年,日本新婚夫妇为50.5万对,结婚率仅为千分之4.1,而到去年,结婚对数更是历史性地跌破了50万,初步统计仅为48.9万,已经比1933年还要低。

而那时候日本总人口才6700万,不过是目前的一半多。

跟结婚人数屡创新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生涯未婚率”,也就是50岁还从未结婚的比率,不断攀升,2020年,男性已经达到了28%,而女性达到了18%。

一般来说,如果50岁还从未结婚,那未来再步入婚姻殿堂的可能性也不大了,所以”生涯未婚”基本等同于“终身不婚”。

一个国家两成左右的人都不结婚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比例,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婚主义的蔓延速度的迅速。

从图表上我们也能看出来,一直到1990年代,日本的不婚率虽然也在增长,但涨幅度有限。可最近30年,却是一条直线向上。

从结果上来看,日本实际结婚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

但有意思的是,跟不婚率同样很高的西方国家相比,日本对结婚持肯定看法的人其实要多得多。

日本内阁府在2015年的调查显示,认为“结婚是必需品”和“结婚比较好”的日本人占到6成以上,法国和瑞典却只有3成多,英国稍微高一点,也不过4成。

实际上,这种言行的不一致,反映的正是日本的东西方混合特点。

从外表上来看,日本是一个高度西方化的社会,但在这层现代化外衣里头,其实藏着的是一个高浓度的保守传统内核。

在文化氛围上,日本社会依然会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对不婚者则表现为各种偏见和压力。

这种压力不只是来源于父母长辈,在公司内部也会经常出现,常见的形式已婚上司以一副过来人的口气教育下属,“早点结婚比较好”“眼光不要太高”“有了家庭,才有努力的动力”。

甚至在职务晋升上,未婚者也总被贴上“有问题”的标签,而受到歧视。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发生在东京都议会上,当时35岁的女议员盐村文夏发言,提出要提高高龄产妇和非婚孕妇的福利,没想到却被台下男议员讥讽:“你赶快结婚不就行了嘛?”

而且发起嘲讽的不止一个,整个会场嘲笑奚落声此起彼伏,导致盐村后续发言中几度哽咽,近乎落泪。

最后因为舆论发酵,带头起哄的议员被迫道歉下台,但不过一年就又成功复出。

东京都议会可不是什么黑作坊小酒馆,但一群议员依然敢这么堂而皇之地发表歧视言论,那可见得,一般普通不婚族平时面临的压力有多大。

所以,逃避社会舆论的压力,给父母一个交代,实际成为了日本人结婚的重要外部推力。

在这个背景下,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个人自由,同时又能提供已婚人士身份的友情婚,也就应运而生。

在友情婚姻中,夫妻双方不发生关系,想要孩子就通过试管婴儿等辅助手段。

双方通过事前协商甚至可以不住在一起,有夫妻就表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跟双方父母吃一顿饭,基本就是应付交差。

友情婚的夫妻在生活上相互帮助,但在经济上又高度独立,对第三者也持开放的态度。

这种相处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婚姻的规范,给了双方不逊色于单身时期的自由,同时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夫妇,又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撑。

应该说,对一个不想结婚但又苦恼于外界压力的人来说,友情婚看起来真是相当不错。

然而,一切真的就会如此美好吗?

恐怕并非如此。

通过许多案例和婚介的官网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需要就多项问题达成共识。

可问题是,婚姻是一个长期生活的过程,根本不可能通过事前的约定,把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划分得一清二楚,时间一长,必然有矛盾和摩擦,而在缺乏爱情基础的背景,如果处理分歧也是一个大难题。

疫情期间就有这么个例子,一对友情婚夫妇平时会错开作息时间很少见面。但是疫情期间他们不得不居家办公,结果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感到难以忍受,而选择了离婚。

再比如,在养育后代上,夫妻更会发现,从女方怀孕的那一刻开始,原来的自由自在和相互独立都将大打折扣。

另外,尽管双方没有发生实际关系,在相处的过程中,心态上还是会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对方投入一定感情,不管这个感情是什么形式。

在NHK的访谈节目中,有一位同性恋丈夫就承认,自己虽然对妻子没有“浪漫”的冲动,但是依然希望自己能在对方心里是重要的。

在这种微妙的情感影响下,友情婚真的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吗?从各个角度来看,恐怕都不大现实。

最后从日本的例子回到咱们中国,应该讲,两国的年轻人面临的婚姻问题大同小异,外部的压力不断地将我们推向婚姻,而个人对自由的偏好,则提供了一个反作用力。

在这样的内外撕扯中,中国的年轻人也是感到十分的纠结,友情婚,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境界里,提供了一个妥协的办法。

但是,如果说善变的爱情并不能保证夫妻的长长久久,那完全剥离掉激情的婚姻,也没有理由被认为是牢不可破。

友情婚虽然抛弃了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浪漫情愫,但总是抛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

因为婚姻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它背后总是包含着一段责任与义务,奉献与付出的内核。

能不能坦然接受,并积极承担,或许才是走向婚姻的真正关键。

你对友情婚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