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婆家行:漫游六都风景区、又访西山下

打印 (被阅读 次)



音乐《故乡的原风景》


1. 徒步漫游六都风景区

星期五上午先生和我徒步健行32华里左右,主要是沿着六都风景区的巧溪水库。据相关介绍,巧溪水库是一个狭长型水库,长大约5公里,宽1000米至2000米; 两边为群山,水库里的水是山上的溪水存积而成,清澈凉爽。从婆家山村出发,来到苏溪镇;然后,继续向东大约3公里就到达巧溪水库起始大坝附近的翁界村;沿着依山弯曲漫延的山路,直至水库尽头的山村--屏风石村。2015年的秋天,我们也曾经沿着这条线路徒步健行,当时所见是水库盈水充足,周围环境清幽,风景秀丽;而这次(2018年秋)所见则与上次有很大的不同。

照片1-3:到了巧溪水库起始大坝附近的翁界村,看到了水库大坝,但进不去,被拦阻保护了。30多年前,我第一次探访婆家时,先生和我各自骑一辆自行车,来到这里玩游,那时,水库大坝是可以自由上去的;后来,带女儿回去探亲时,也到这里来玩,我们上了水库大坝后,又下到大坝临水一侧乘水中竹排游玩。如今保护饮水资源,那些活动都被取消了。

照片4-8:我们必须从大坝附近的翁界村出发,沿着依山向上弯曲漫延的山路,绕道到达水库大坝的上方,这是沿途所见的一部分风景。

照片9:即使到达了水库大坝的上方,但还是被拦阻保护了,不允许游客闲人出入。好在我们本来目的就不是参观水库大坝,而是徒步浏览整个水库及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村庄。

照片10-16:巧溪水库大坝及其附近的水位,非常令我惊呀,这一切与我们几年前到此徒步健行时所见大不一样;没有林木覆盖、暴露出来的山体原本应该是在水下被水淹没的。虽然事先已经从家人那里了解到2018年的夏天极为干旱,只是我没想到旱情这么严重。

照片17-19:穿越到2015年秋探亲时在一个晨雾弥漫的早晨,我们徒步漫游六都风景区见到的巧溪水库及其周围风景,浑然天成的青山绿水,水量充盈(《2015婆家行(2):徒步漫游于六都风景山水间》)。

照片20-24:穿越返回此行(2018年秋),水位如此之低,使我第一次见到被淹没在水下的曾经的一条条山路,令人触目惊心。

照片25-27:在接近水库的末端几乎完全干竭,正因为低下的水位和干枯的河床,使得因筑坝建水库而淹没在水底的山村遗址清晰可见,令人感慨。我在为消失的村庄感到震撼时,先生提醒我多年前我们探访千岛湖时所见所闻(千岛湖的形成主要是因建新安江水坝所致,淹没了多个村庄、乡镇、以及一座县城)以及建设三峡大坝所淹没的乡村城镇。我不是水利专家,虽然为失去家园的人感到遗憾和伤感,但我猜想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必定是利大于弊、造福更多的百姓吧。

照片28:在如今的盘山公路一侧有一个石碑记载水库的建设和搬迁的村庄。

照片29-34:沿着依山弯曲漫延的山路,我们徒步直至水库尽头的山村--屏风石村。我们注意到这个深山里的村庄别墅较少,更多的是原来的老房屋。与村民们交谈得知,大多数村民都搬走了,到山外买房置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一些不愿离开的长者以及经营农家乐食宿的村民。

照片35-36:眺望更远处山谷里的房屋。先生和我都有兴趣进一步前往深山里的其它村庄探访,但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因为约好与公公婆婆下午前往婆婆的娘家西山下村给外公外婆扫墓,于是我们沿着原路折返。

照片37:进入深山和出深山是同一条路,并且只有这一条路。我非常好奇在没有建筑盘山公路之前,深山里的村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村民们又是如何与处界保持交流。

照片38:虽然是秋天,但早秋中午的阳光依然是火辣辣的,我即使戴太阳帽,感觉还是太热,更不用说出门时忘记了戴太阳帽的先生。于是,他灵机一动,在途中向一位村民讨要了两片南瓜叶,用那位乡亲家门前的竹枝自制了一顶太阳帽。他做的帽子还挺讲究,一片瓜叶做帽顶,一片瓜叶用两根细竹枝撑着,在额前做了一个帽舌,仿佛为脸撑起了一个凉棚:-)))。看到先生的滑稽模样,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戏称他是名符其实地戴了一顶“绿帽子” :-)))。听了我的话,先生笑着骂了我一声“二百五”。我们的一位才貌双全好友看了照片后则文雅地夸了L大哥的帽子是organic的健康有机帽:-)))。走完这第4条户外徒步健行线路,先生和我成功地将自己晒得比几年前去非洲旅行还要黑:-)))。

照片39:因为太热,返程时看着满目青山基本上也是无感。

照片40:看到在一个山坡上的这两只山羊,觉得好可爱,先生和我对它们的抗晒能力也感到奇妙和佩服。

照片41-42:看到了水库大坝,知道胜利在望。

照片43-44:终于回到了水库起始的村庄翁界村;相比于水库尽头深山里的屏风石村,这个山峡入口处的村庄看上去更大和更多富裕。看来,交通是否便利是影响一个村庄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又访西山下

在徒步健行漫游六都风景区的那天下午,我和先生陪公公婆婆去婆婆的娘家西山下村为婆婆的父母(我们的外公外婆)扫墓。据婆婆介绍,解放前,西山下村是义乌的一个富有大村,刚解放时村里有14家被定为地主成份。婆婆的爷爷开设了典当行等小商业,并且置办了产业,除了购地,也购买了村西边的伏虎山。出生在这个殷实之家的婆婆被家人送去上学。然而,在她上小学时,她的父亲被日本鬼子逼疯;因为这场家庭变故,家道中落。作为4个孩子中的老大并且是唯一的女儿,她上完小学四年级后被迫缀学。那时年仅30岁的她的母亲(我们的外婆)一边照顾疯了的丈夫,一边独自抚养4个儿女成家立业;在那过程中,外婆遭受了许多的苦难,包括干农活时不幸出事故将左手的一根手切断。但外婆将三个儿子都培养成才:我们的大舅舅和二舅舅办厂做生意都挺成功;小舅舅做了多年的中学物理老师,直至退休。外婆老人家直至88岁高龄去世。我很敬重先生的外婆,她的人生使我想起我自己的外婆,另一位慈祥、勤劳、坚韧的中国女性。

照片45:87岁的慈祥外婆。这张照片是在老人家去世的前一年我们回国探亲时先生为她拍摄的,没想到次年回国探亲时已天人相隔。年长的老人们身体变化很快,因此,好几年前我建议先生每年回国两次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些年来,先生皆是如此,每半年回国一次探亲,虽然辛苦了他,但父母非常开心,给了老人家们极大的盼望和精神支助。祝福我们所有的长辈亲人们。

照片46:婆婆说那片山峦中的一座山在解放前曾经属于她的娘家,由她的爷爷购买的。听到婆婆说“买山”,尤如当初在婆家听说有“自留山”一样,对于来自平原的我来说是一个很新颖的概念。但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大概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吧。

照片47:据相关介绍,如今西山下村依然富足,有2000名村民左右,外来到此打工居住人口却有3000人左右,超过本村居民人口。

照片48:我们下午到达婆婆娘家村庄时恬好遇到孩子们放学,学生们和一位不知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成人每人都戴一顶醒目的小黄帽,据说是为了交通安全。

照片49:村里的课后辅导及兴趣班很兴旺,有专门的一幢楼。

照片50:村里几乎都是独立的别墅,这一栋建在水塘边的别墅位置特别好。

照片51:前往外公外婆墓地途中,经过保留下来的旧村。我个人很喜欢白墙黛瓦的旧民居,至少喜欢它的外观。

照片52:外公外婆安息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我摘下太阳帽,对着老人家们的陵墓三鞠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fromsilkroad 发表评论于
先生的帽子很有创意!两只白山羊好可爱,慈祥的外婆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人儿 :)
source4book.com 发表评论于
水位好低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