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那年高考(连载6)

(2007-06-16 18:57:19)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六、数学

那年高考,我们省第一科考的就是数学。

按工作单位系统划分,我参加的是省直属单位考场。如果按编号的话,大概算是全省的1号考场。考场位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对面的建筑工程学院内,同我们公司的职工医院只有一墙之隔。

第一天上午考试之前,考场先是到了一些记者,接着省市有关领导都来了,视察文革后我省第一次考试的第一个考场。

我们考场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共有十几教室,每个教室都是标准的4列8排32个单桌。和现在不同的是,监考老师考虑到有的考生没有手表,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钟,不断地改动指针,很形象地为考生通报时间。

由于很久没有参加过这样正规的考试,大家心里都很紧张,特别是面对着数学题。记得我当时刚刚打开试卷准备答题时,拿笔的手直哆嗦。

数学卷的第一个小题,其实是整个卷纸上最简单的。可我当时居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开始愣是没做上来。好在还记得考试的几条原则,见到不会的就先跳过去。等到逐渐平静下来,把第二道题做完之后,回过头再看第一题时,一切都显得非常容易了:这是一道最基本的因式分解题,提出一个公因式后,套上两数之和的平方公式就成了。

后来得知,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数学考试发挥不佳,我认为主要还是情绪紧张所致。实在不应该把数学放在第一门,也不知道是谁安排的考试顺序,他肯定没有参加过高考。

无论以前在学校里,还是在那年高考中,我对数学考试一直是很自信的。那次考完数学出来后,我根本没和别人对答案,就去准备下一门了。我心里有数,暗自估算自己的成绩应该在90分以上。

考试结束时的感觉,有时很奇妙。往往自以为很有把握的,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失分;而有时心里没底时,反而取得了一个很不错的分数。

那次数学考试就是这样,在那年高考的四门考试中,顶数我认为拿高分的数学,丢分丢得最多。

全部考试结束后不久,得知我的数学成绩还不到80分,自己这才意识到,一定是错了一道大题,否则不会一下子失掉近20分。

父亲托人查了数学卷,主要失分在一道20分的三角应用题上。三十年过去了,那张试卷上其他数学题都已记不起来了,唯有这道给我带来些许遗憾的三角题,我却一直没忘。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三角测量应用题。已知两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还给出了各测量点与两座山的顶点之间的几个角度,求解两山顶点之间的距离。

我找到数学老师,专门讨论了这道题。我认为自己的解法没有错,但结果却和标准答案对不上。老师按标准答案做了一遍,指出了彼此的差异。

标准答案的解法是将两个测量点,放在两山连线的同一侧;而我的解法是将两个测量点,分别放在两山连线的两侧。尽管其他条件都符合,但解题结果当然就不同了。

题是做错了,不过,数学老师的一席话,多少给我带来一些安慰:

从纯数学角度,这道题出得不够严格,并没有限定两个点的位置。所以,你的解法也不算错,至少从理论上讲,应该算是第二种解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此题还有另外的解法。

不过,按照应用题来看,你的解法就有些逃离实际了。有谁会在山的这边设一个测量点,然后又绕到山的那边再设一个点?况且,这样的两个点相互之间也很难看到。所以,把两个点放在两山的同一侧是正确的。

最后,数学老师认为,尽管我的解法不切实际,但由于出题不严,是应该给分的。让我去找省招生办,至少能要回来10分。

10分呀!有多少考生就因为差几分而过不了录取线,而我却大意地让它从已经攥着的手中溜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