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

叫他“随意”,是因为不愿受任何“八股文”风式的约束,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喜怒哀乐,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成都传统小吃系列] 龙抄手

(2008-01-08 22:33:02) 下一个


正宗成都“龙抄手”的店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著名的春熙路南段的路口立起招牌后,就再也没有挪过窝子。

耸立在这步行街的起点,招牌硕大醒目,楼阁富丽堂皇,今天的“龙抄手”似乎是远非昔比了。但走进那比过去大数倍的堂面,“大众小吃”特有的摆设是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改变,只是现代塑料桌椅取代了过去的木桌木凳。乱轰轰的场面,跟过去是一模一样,仍然是人满为患,且多为外地游客。

这么好的口岸,名扬四海的金字招牌,如此价廉物美,何愁无食客?

还是沿袭那几十年不变的“国营”的经营方式,进得餐馆,排队买票,然后支起起脖子四处张望。站在快吃完的食客的椅子后面,吞着口水,耐心的等待那一时刻。要是遇到一不慌不忙,慢吞吞的吃客,往往还会在肚子里咒骂半天。坐到座位以后,堂倌才来收票,端来那望眼欲穿、热汽腾腾、香气扑面的一大碗“龙抄手”。

不易啊!哪像那些别的楼堂馆所,门前有阿三点头哈腰,门内有亮丽的妹子挪椅、倒茶、递热毛巾。要是不满意,大堂经理也可以使唤得团团转,诚惶诚恐,食客是老子。进得“龙抄手”,食客变孙子。

成都的“现代”小吃是多如牛毛,味道也很有特色,津津入味,多为美食家赞赏。但几乎每年回成都休假,我一个人都会专门去光顾一些传统的小吃老店,不为别的,就为亿旧,去寻找儿时的感觉。尽管几乎成都的每一个川菜馆都宣称有小吃“龙抄手”,但比之正宗,何止差了十万八千里。

“龙抄手”的绝活在三点,馅、皮、汤,缺一不可。再加上煮锅的火候,才能成全这正宗。

馅,清香滑嫩,猪肉馅里透有乡间土鸡肉的香味,加上淡淡的香油香葱味,柔软细腻而不粘牙。

皮,薄而不破,煮熟后晶莹透明,把那包着的葱绿肉红显现的清清澈澈,含到嘴里,便淡然化之,爽滑鲜香的嫩馅便尽收嘴底。

汤,用棒子骨和土鸡熬出的高汤,像牛奶一样乳白浓酽,调和后香味淡雅。这也是非正宗“龙抄手”的差异所在,因为不专门做,是很难熬制这道高汤的。

煮得恰到好处的抄手,泡在滚烫特制的高汤里,撒上精盐,白胡粉和葱花,一碗令人回味无穷的“龙抄手”便成也。

07年仲夏,进得“龙抄手”老字号,人民币三元五角,买一大汤碗色、香、味俱全的正宗清汤龙抄手,口感如昔,童叟无欺,这就是“招牌”,

“龍抄手”老字號。

[注] “龙抄手”现在也经营红油、酸辣、海味等多种品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