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

叫他“随意”,是因为不愿受任何“八股文”风式的约束,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喜怒哀乐,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漫步首尔,品味韩国文化 (一)

(2023-08-28 21:47:26) 下一个

漫步首尔,品味韩国文化

闲来无事,觉得应该到什么地方去散散心,就来到韩国都城首尔。这两年,夫人特别喜欢追韩剧,我也跟着夫人断断续续看了点韩剧,像“Crash Landing”。 除了感人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的韩国及北朝鲜风土人情,确实引人入胜,有点让人想踏入剧中去体念那种生活的冲动。至少,看此剧中北朝鲜村民热情待人、同甘共苦、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精神,让我回想起当年当知青时的农村,璞实的民风,憨厚的农民,…

大都市首尔,现代高楼大厦与密集的棚户区相应生辉

当飞机降落在仁川国际机场,才想起怎么没有计划点时间到这么有名的仁川去走走?毕竟,当年著名的美军“仁川登路”,切断了北韩人民军的后援和供给线,从而扭转了当时战事一边倒的趋势,成功的避免了南韓和美联军被赶下大海。战爭的攻防也发生了战略性的根本改变,使得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鮮,终于稳定北朝鮮并使之成为中美对抗的缓冲区。今天的北韩好像已经沒有了如此"缓冲"的战略地位,二楞子金三胖是自己就直接跟美利坚抗上了,小日本反而成了受气的缓冲区。一定得记住,下次再来,绝对不能漏掉仁川。

从城中心的“Royal Hotel”一走出来,就是有名的“明洞”商业街,小摊贩把街道塞得满满的,整个体系就是中国每个城市都有的“步行街”,只是显小显窄,却人满为患;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这不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地摊文化”? 是中国妨效韩国还是韩国跟进中国?其实都不是,这应该是历史悠久的亚州传统文化,只是近几年被亚州的各个国家给发扬光大吧了。简言之,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文化,一点也不陌生,随乡入俗,啃着烤玉米,吃点烤红薯,斯文扫地,还是顶惬意的。不过十多天来,硬是没有沾一点路边的烤肉烤鱼之类,那老油的味道令人生畏。每天都穿行在这步行街,看到那些牛高马大的黑人白人,混在身材矮小的黄种人群中,津津有味的啃着手里的各种小吃,他/她们是乎是很容易就融入了这种亚裔所特有的“吃”的地摊文化。正所谓,闯东西南北,好吃无国界。

人潮如湧的明洞步行街,小吃摊一个接一个

漫步首尔的大街小巷,如果把韩文换成汉语,这简直就是在中国的城市散步,这说明韩国同中国的文化的确是一脈相承的,可是这文化从何而承,这事很为韩国人纠结。从上个世己 70 年代韩国朴正熙政权开始的大举“去汉化”运动,就可以看出韩国人对自己文化传承是多么的纠结、多么的在乎。在政府行政命令之下,“一夜之间”,汉城大街小巷的汉字路标,大小商店招牌上的汉字,全部换成了韩文,民间、官方的所有文件也只能用韩文。近千年历史的世界地标“汉城”,也重新定义为“首尔”。“去汉化”的烈火也烧到了韩国的“紫禁城” – “景福宫”,因为这里的大小殿堂均为汉字匾额。在学者和民众的强烈抵制下,当时的朴正熙政府终于妥协,保留了皇宫楼台殿宇的所有汉字,遵循历史,所以我们今天去造访韩国皇宫,那里是满满的汉字,这样的情景,在首尔街头现在是很难看到了。这么多年来,“去汉化”也给韩国带来很多不便与问题,想把一个有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来一个“基因突变”,实非易事。所以近几年来,汉字又慢慢的在韩国重新兴起,汉语课又得以重新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大纲。

首尔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汉字,均为韩文或英文

其实历史早已定格,想仿造出不一样的历史,且让世人认可,是很难的一件事。别说外界,就是韩国内部对此也是矛盾重重,难圆说辞。说来也是,韩国的历史文化其实是挺尴尬可怜的。汉武帝时代,韩国就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受中国殖民统治几千年,其文化基础早就已经汉化。而1910年日本武力占领韩国几十年的一系列文化侵略及残暴的物质掠夺,更是把韩国那本来就已经非常微弱的文化给毁坏得难以修复,这也是我们在认知韩国文化时,了解到为什么韩国民众是如次的痛恨日本人。当然,被中国殖民统治上千年的韓国人,对汉人的仇视也是很难消除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