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车和美国车的区别 -- 为什么自动变速箱油需要冷却

(2012-06-30 14:42:43) 下一个

 


日本车和美国车的区别 -- 为什么自动变速箱油需要冷却


 


 


前几天有人问,为什么有的美国车的变速箱油要送到水箱里去冷却。


 


传统概念中,以前大中号的美国车除了安全,舒适,费油,扭矩大,加速快之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和一个少有人知的优点。短处是容易坏,特别是自动变速箱, 五年不换变速箱油就给颜色看;长处是自动变速非常平稳,旧车急加速时都不会一耸一耸。


 


开日本车的,大都为其质量而自豪,尤其是那个自动变速箱, 十几年不换变速箱油,车还是跑得欢。但有时会注意到,即使是新车,在普通的加速时,乘客的头就会像公鸡走路时一样,前后一仰一倾。一般是自动波箱有几档,乘客的头就晃几下。


 


如此分明的差别从何而来?


 


原来从设计上开始,两种车的变速箱就是南辕北辙的。


 


以前开美国车的,家里平均已有两三代人有驾照,就算没拥有过好车,至少也坐过好车,汽车好坏和保养常识也略通一二,知道什么时候该换什么油,这道理就像国人里最娇嫩可人的MM 也会装自行车的链子一样简单。


 


设计师根据这一群购买者的需求,能力和习惯,着重舒适和平稳。 要做到换档平稳,ATF 的工作温度要足够高。在这个温度下,加上大马力和重车身,普通ATF的寿命也就是三五万哩。你要是按时把那ATF换了,这车又像新的一样了;要是不换,变速箱就快完了。


 


起初开日本车的,许多是家里第一代摸方向盘,保养汽车比起照看自行车要复杂一点,一大半人连换个备胎都不会。结果是倾向于走两个极端。要么连换机油这样的小事,都靠送钱到最贵的迪乐修理部来买心理安慰;或者就是开车只看一个表,那就是汽油的油量表,其他仪表一律不看,其他维修一概不做。


 


基于这个购买人群的能力和习惯,设计师假设的前提是比自行车平稳的都算平稳,比自行车复杂的全算复杂。反正用户不在乎舒适平稳,设计师降低了ATF的工作温度,用变速时的一耸一耸来换取ATF的长寿命。加上小马力和轻车身,赢得了日本车省油耐用的美誉。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道逐渐变了。


 


龙头老大GM GE 让位于微软和苹果;会修车会修房的社会栋梁让位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程序员组成的社会精英。会电脑的升到了社会的上层;会修车的跌到了下层。两耳不闻车之事,一心只上因特网的人群成了买车的主流。


 


还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引起的大饥荒开始,美国为了防止饥荒再来,而实行的农业补贴的结果,是全球最低的食品价格。经过两代人的暴饮暴食,造就了社会上体重超重者大大多于勤快能干的瘦子。


 


美国车的设计师们再也不能依赖驾车人对车的兴趣,知识和能力来维护车了。许多改变中的一个就是把 ATF 接到水箱里去做过热时有限地冷却和凉车慢速时的加温。动力方向盘的液压油也有独立的散热器。一个稳定的ATF温度有利于延长变速箱和动力方向盘的工作寿命。最近的新招是改用密封的变速箱加全合成的ATF,液体更换期限达到十五万哩。延长ATF 寿命的同时保持了换档的平稳。


 


这些招数对于拯救美国车的质量和名誉可真是雪里送炭。恰逢政府严打丰田的突然加速一事,打破了日本车的神话。加上国际化的大生产链,使每个车上的零件及其装配工都来自五湖四海,迷信一个牌子日子已悄然过去了。


 


记得下次买车时,看看加速时乘客的头耸不耸,再问问销售ATF 有没有冷却管。他要是连这都不知道,换家铺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