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浅谈“体寒症”的辨证与治疗

(2012-04-25 09:04:21) 下一个

      华人,患有极度恐寒或是常年四肢不温、怕风怕寒的现象不少见。尤其华人女性和华人办公室族群更是多发。

       西人中也有此类病患,但相对于东亚黄种人来说,得此病者要少。而原籍越、泰、缅、寮等中南半岛国家的北美移民,患病比例又高于东亚黄种人。

      此类病,至少是在我接诊和与同行交流中体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北美,似乎现代医学基本没有好的对应治疗方法。经常还会归于“某型神经官能症”,就如同中医把治不好的病归于“情志病”或“先天元气不足”中一样,现代医学只要是说谁有了“神经”,似乎基本也宣告没什么好办法。有点幽默的是,凡是被现代医学“神经”了的,碰到很不科学的纯中医,基本上是几剂病瘥。

        在中医里,碰上此类病,首先在辩证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阳郁、一类是阴证(类于现代医学称的脏腑功能衰减)。

       在临床中,还是好分辨的。阳郁的,虽然也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等症状,但只要有自我暗示或是强制行动,都能重新打起精神。

         中医的望诊中,就看眼眸子有没有“神”。在切诊中,脉沉不沉,则可定位于是否阳郁。

        阳郁的,基本上也就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汤等证型之中去分辨。

       如果是长期肝郁而导致的,在治疗上是无法“断根”的,除非此人心态自我调整正常。但只要在严重之时,治疗一个七天周期,“恐寒”的诸多症状会有明显的好转,并能保持相对有几个月的“正常状态”。

           而只是因为营卫不和,或非先天性心阳不振的,基本可以几剂痊愈。

           阴证的,相对来说,看上去危重点,但往往是几剂就能病瘥。近年来,因为所摄取食物的生长期不足、长期的繁重工作而使睡眠明显不足、以及华人本身多体虚的先天体质等原因,患有阴证的患者越来越多。

        中医的治疗精神的根本就在于“扶正气、和阴阳”。作为一个中医,在脑袋里要牢牢树立“中病即止”的观念。要学习古代名医让病瘥,而非要药到病愈为止。

         在阴证的扶阳中,更应该如此,一方只用一剂两剂,不过三剂。严重者再用理中类或是苓桂类协助,而非扶阳重剂,一路吃个十几剂,几十剂。这种教训是很深刻的,前几年中医治疗死亡事故中,就多数是扶阳太过。不但有“网络神医”治死几例患者的事故,也有自学成才的“扶阳高手”英年早逝。

        在阳郁的治疗中,以汗法为治则的,也应三剂即止,否则汗出过多,反而亡阳变成阴证。和剂,可以用每五剂一疗程,每两疗程间隔一星期的方法来长期调理。

        附病案:
        朋友岳父,拉丁裔西人,56岁。在其家办PARTY,时逢酷暑,众人均薄衣短袖,唯他雪衣雪鞋加身,见其行动尚灵敏,精力也可,不用脉诊,便知阳郁于内。稍问诊,柴胡桂枝汤主之,一剂除棉衣,二剂去厚衣,三剂病瘥。

        华人餐饮业主,45岁,自述近期困顿不已,畏寒恶风、腹泻数星期,西医以激素对应无效,上门求诊。见体表干燥,问之,良久无汗。脉虽沉但应指有力,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剂汗出寒退,二剂泻止、精神振奋,止药,以膳食和休养调理善后。一星期后,病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全真龙门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我爱勿空的评论:

详情见: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852/201204/17161.html
我爱勿空 回复 悄悄话 请问您有诊所吗?我很怕冷,想找您诊治。谢谢!
全真龙门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玄米的评论:

哪有试药的。自己的感觉自己清楚,在辨证上多找几本辨证的书来参考,然后总结出来,基本上就会八九不离十。
玄米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很好,受益匪浅。
我也是这些年来越来越怕风寒,稍一着凉,立刻感冒。自己想了很久,到底属于什么证,觉得应该属于少阳证。买来小柴胡汤,没敢喝,怕出问题。去年冬天,开始喝玉屏风(黄芪15克 白术10克,防风8克。自作主张加了8克当归,因为看到有病例这样做,倒是感冒后能立刻好转,但怕风的状态好像没有太大改善。
最近看你的博文,觉得是不是该试试四逆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