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正文

两次兰花展

(2024-03-18 18:13:30) 下一个

周末,我和孩子去纽约植物园参观了一年一度的兰花展。

我在它的巨大温室参观时,不禁回想起几年前我跟孩子及她们同学一起参观这植物园兰花展的美好回忆来。我不禁在心里将两次兰花展作一比较。小述如下。

此次兰花展感觉没有上一回实体兰花数量多品种多。它因为每年都办,故每次请一位主设计师。这一回设计师像是服装设计师,他/她采用了很多塑料时装材料搭配兰花造型。有造型地方有惊艳,普通的地方就是摆设兰花花盆。那天游人挺多,我们算是挺显眼的一组,因为一家三口都穿着汉服,还特地戴了与汉服配套的头套及珠配——与兰花造型相应成趣。我们也得到很大乐趣,甚至因为老要拍照,我都忘了仔细看各种花型的说明书。

简单说,为了这次穿汉服观兰花展,我家私下讨论了半天。一:先是大女儿建议四月中去看展穿汉服照相。我提出反对,说兰花展为时两个月,花是有生命周期的,太晚了就可能大部分都败了,建议提前去看。改到三月中。二是关于穿汉服参观。我怕当地人觉得是行为艺术(我在去MET及BLOOMDALE商店时,有时是带着汉服的,偶尔会因为当地儿气场不对不好意思穿着照相),怪怪的,甚至会有人有嫌弃的眼神(因为我们是普通中国人,不能保证形式跟内容都很美很能代表国粹啥的)。女儿说她觉得纽约人包容度高,自己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出行,不碍着别人什么事儿。我寻思再三,建议在那天一大早刚开门十点人少时我们进去参观拍摄,省得麻烦。三是,提前几周大女儿很细心地在网上挑头套样子,一个个图片给我们看选,让我们家人全都回顾了一下发髻的种类风貌;四是最终头套寄来时,大女儿试着将它们固定在头上,花了很多功夫,有某个还有点儿丑。于是女儿又上街买了半环型发箍将发套粘在其上,方便戴。五是出行那天,实际佩戴头套时,我发觉有两个太现年轻不适合我,就跳了个庄重些的。而且我们将发套和头上要装饰的珠翠没留心放在一个袋里,使用时搅在一处很难分离,又是女儿细细剥离才分离开,一波多折。六是,我们穿着汉服游览时,温室花房地面有些是有水潮湿的,长长的逶迤拖地的裙服,裙子下边都沾污泥水,真是不方便。我感觉古时衣服很多不方便行动的地方。可能古代生活节奏慢,故衣裙宽松多层,更适合那时代的人物吧。但穿着多色裙服,在花间起舞弄清影,还是很写意的。

总之,这次着汉服观兰花是大大的加分项。因为着汉服照相,我少了些多观察兰花的时间。人流那么多,我们的时间安排还紧,总有遗憾的。

这又让我回忆起上一次看在纽约市植物园看兰花的情形。

那次大约是在五六年前,大女儿还在艺术大学上学,我们一行五人分几波来到植物园汇合。我清楚的记得,我和小女儿转了三次公车带地铁,才来到植物园附近。我们现在SUBWAY买餐填填肚子,那店里小伙计都是黑人孩子,说着口音很重的英语,估计是加勒比来的。我顺便又买了一个FOOTLONG,怕孩子们赶来时都是饿的。结果见到她们时,还真是直接起床坐地铁来的。于是孩子们在门口狼吞虎咽地处理掉三明治。因为大家都初次来,不知这园子有多大,争取着尽量坐电瓶车先在园中小兜兜风。那回因为是五个女生(带我),照相创意多很热闹很开心。我也很注意观察各种类型的兰花开放。我们在温室附近的长方型水池边休息,居然发现水中是大大的锦鲤们。我偷摸出随身带的煮鸡蛋,偷喂了一点儿,结果孩子们乐此不疲,小小地各喂了一回,都很开心。像是我们跟园中精灵的互动环节。‘

转眼,五六年过去了,女儿的同学们,也是各奔东西,我家的情形也是有些变化。当时当地,人人都健健康康,快乐无比,虽然那会儿我家比现在还清贫,可是心情好不是吗。那次的兰花,不知是因为第一次看那么大规模的还是怎的,记忆中显得那么多那么繁那么美。。。

今年的兰花展总归规模小一些。

仅以此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