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哥一个有故事的人

生活在维多利亚湖畔的中国人 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 见了很多有爱的人
正文

第41天国际新闻自由日,谈谈UFO比较安全

(2020-07-11 00:48:30) 下一个


4月27日,美国的海军部发布了三段美国空军用雷达锁定UFO的视频。这其实早就被骇客攻击后流露出来的视频。但今天由美国军方亲自发布出来,就是等于给了背书,这三段视频是真的,ufo真的存在,类人的地外文明存在,而且文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我们现在人类。
小的时候,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是一段飞碟故事满天飞的岁月,同时不少隐藏在民间的大师纷纷出山,比较著名的严新,张宏宝等,还有后来河南洛阳出山的香功大师田瑞生,再后来的XXX就属于晚辈了。当时的国家科委钱学森给层出不穷的人特意功能做了背书,并鼓励对这个课题进行开发跟进。
但这些东西于武当的无神论是相悖的,也看到了这些信众和追随者的数量浩大,不仅遍布市井,而且深入机关,从群众路线取得政权的武当,立即对类似群体踩了刹车,到2000年,这类功,那类教的悉数熄灭。
至于UFO则因为没有那些功的政治因素得以獨存,不过热度也降了不少。我们小时候,都在学校定有期刊杂志和报纸。除了少先报,我最喜欢《飞碟探索》了。每当杂志发行,就迫不及待的在附近的报刊杂志摊上买过来,一睹为快。我记得大约3毛钱一本吧。到了年末,如果侥幸还有余钱,会买一本合订本,存起来。因为平时买的,在同学间传来传去,早就破烂不堪了。《飞碟探索》杂志社居然在甘肃兰州,地处中国的大西北,印象中的荒蛮之地。后来渐渐长大,又接触了罗布泊的故事,觉得应该是比邻中国最大的核试验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众多的一手新闻线索和资料的优势使然吧。
因为这本杂志,成了我对天文爱好的启蒙。甚至也期望有一天,也像杂志里讲的第三类接触,也和外星人来一个面对面。当时我还订阅过《少年科学》的杂志,在每期的后面,它会推出一些自己动手组装简易天文望远镜的配件,供应给爱动手的小读者。我还记得邮购的地点是在什么上海江南制造局路某个地方。通过银行电汇几块钱,过十天半个月,真的会收到他们寄来的用马粪纸做的天文望远镜的筒,还有两块镜片以及配件。组装起来真的是可以把月亮拉的很近。上面的火山丘看的很真切。但毕竟是简易的玩意,镜片的质量不行,色差很厉害,看星星,都是蓝色的。
当时,全家随着父亲的调动,搬进了秦岭山脉的余脉,深入伏牛山里面。山里空气清新,没有城市的光污染。夏天,我们一个门洞的小伙伴,架一个梯子,从三楼的窗口爬到楼顶,月初看繁星,月中看月亮。真的积累了不少的天文知识。只是后来,再次回到城市中生活,学习的压力也渐涨,生活的节奏也渐快。那种抬头望星的日子成了奢侈品,居然一去不再了。
到非洲生活,尤其有了女儿以后,一直想买一台天文望远镜,却也一拖再拖。确实稍微高档一点的就大几万,还真不好下决心。童年那马粪壳子天文望远镜带来的喜悦和满足,真的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关于UFO,说起来,我应该看到过两次,但都是肉眼,事发突然,没有望远镜等,也没有现在手机方便的摄影功能。一次是在自驾去肯尼亚的路上,临近乌干达,肯尼亚边境附近,我无意抬头朝外望,发现一个很奇特的飞行物,像一个十字架,(绝对不是飞机)静静的,悄然无声的从天上划过。另外一次在夜里,现在回想起来反而不确定了,我当时和朋友坐大巴,从达累斯萨拉姆去赞比亚的卢萨卡,发现车窗外面有一个亮光,很长的时间若即若离的在一侧飞行。少年时候的期望(第三类接触)还没有实现过,却已人到中年了。但我对地外文明笃信不疑。进入网络时代后,尤其智能手机普及后,有更多的人目击甚至拍下了更多的UFO的影像。不管是各国政府的如何回避,也遏制不住民众的好奇心。也有很多的阴谋论,说地球的各国政府早就被乔装改扮的外星人渗透了。网络也有很多关于脑洞大开的远古文明,外星生物,地心人类等的故事和传说,比起我们80年代的少年时代,真是讯息丰富的不知多少倍。只可惜现在的孩子们被更多的垃圾讯息包围,却失去了像我们少年时代,追求太空宇宙的好奇心。
未来的人类,对外探索宇宙,寻找星际朋友,对内开发灵性,发现人类起源。归根到底,我们人类是有造物主的,人不是从猴子进化来的,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我觉得这也是美国释放出这三段影像的背后涵义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