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他杀了自己的导师

(2023-09-04 18:17:24) 下一个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让我非常难受,一个美国留学生枪杀了自己的导师,准备写一篇。

看了下那个小伙的经历,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太过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竟然有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

他叫齐太磊,1990年生于河南,高考地狱,第一次高考603分,报考天津大学没被录取,复读了一年,这次624考入了武汉大学的物理系。

多说几句这个物理系。很多东西在圈里和圈外看差距极大,比如生化环材等天坑专业,比如物理数学等纯理论科学。

在外人看来,这些专业都比较高大上,但是就业一直不太好,如果你提几句普通人不要随便报考,就有人在那里扯什么“大家都不去做,国家怎么办”。

其实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国家的事,真不需要绝大部分普通人去关心,前端科技是标准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顶级大脑,不存在什么“人多力量大”,几个顶级天才顶的上无数个普通大脑,有几个顶级聪明人去搞就行了,其他人管好自己别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别扯什么“天才需要人数基座”,都过了高考了,是不是天才你心里没点数?

所以说吧,普通人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到底要干嘛,如果要去搞科研,一定问问自己是不是那块料,能不能坐得住冷板凳。对于那些急需要大学毕业后赚钱补贴家用的,就得更加谨慎。

物理数学什么的,也一样,很多人有个错觉,觉得学了这些专业,将来改啥专业都可以,这种想法也比较奇葩,你如果本来就没想读这个,为啥要去呢?就是因为这俩专业高大上能满足一下你装逼的冲动?

而且很多人高中数学物理学的不错,以为到了大学也不错,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些纯理科是需要天赋的,尤其想将来做这一行。更有离谱的,父母啥也不懂,说是孩子心算特别厉害,应该去读数学系,拜托,你那是算数,不是数学,根本两码事,应该去做账房,不过现实里很多糊涂蛋的决策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更有甚者,很多没啥文化的家长决策依据是那个专业名是不是高大上,很多人选了核物理,航天等专业,不是说他们深入了解觉得这些专业很适合孩子,而是觉得这些专业太酷了。

咱们不是说这些专业不好,非常好,而是说这些专业周期太长,毕业之后收入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也是长期冷板凳。普通家庭的孩子读这个将来非常麻烦,这些年目睹了太多人毕业多年后改行,航天院也有句话,“来生投胎江浙沪,那时再做航天人”。

我知道有些人又想杠啥,还是那句话,家底足,你可以随便折腾。家底差,全家人指望你这根独苗,赚钱应该是你最先考虑的事,然后再考虑别的。航天院有大佬早年换岗后发了财,一直在给航天事业捐款。

天赋正常的人在普通本科的物理数学专业可以混,毕业去做个中学老师什么的。稍微好一些的985里神仙满天飞,你不行就是不行,没点天赋真的会垫底挂科,信心也受到巨大打击。到了大二,绝大部分天坑专业和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就需要考虑再搞个别的专业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这些年物理数学毕业的,基本上会分成这么几拨:

最优秀最有天赋的出国,读个海外名校,注意是名校,绝大部分水货不读也罢,毕业之后进大学。很多人有个误会,觉得这个时候回国内大学应该很容易吧,恰好相反,这些年回国搞个好岗位非常难,国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点满,没那么多位置可以让你去,想去名校经常需要“三清团+藤校经历”的配置。而且去了也不一定能有铁饭碗,在搞那个“非升即走”,有点像咱们私企的KPI考核,年末看你绩效达成了没,没达成就滚蛋。

现在大家懂了新闻里有好多名校博士去江浙沪富裕地区的街道办了吧,大学教职高大上,但是不一定能去得上,去了也不一定能留下,留下也得过些年没啥资源的苦日子。街道办公务员尽管听着不那么上档次,可是属于“稳稳的小确幸”,收入高(江浙沪的经常能达到内地两三倍收入),工作稳(铁饭碗),博士们去那些岗位太正常了。

还剩下一拨,没啥天赋的但一直读下去的,读完博士可能会去当老师,去差一些的专科或者好一些的中学,搞个教师编,或者去考公务员。

其他的转专业。

这次这个小伙伴很显然意识到了问题,发现本专业不太好就业,有点纠结,大学辅修了经济管理。

这又是一个信息差,除非你家有公司让你管,否则就没有哪个公司说缺个领导,回去招聘网站高薪招聘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自己公司做高管,现实里的公司管理和学校教的完全两码事,毕竟编教材和教书的那些人又没真干过管理岗。

现在大公司一般都是“猛将起于卒伍,宰相发于州郡”,自己的干部自己培养,从技术团队里往上提,而且搞梯队,发现你不行立刻让你手底下的人把你顶替了,高管很多是财务出身,根本不招聘。小公司更简单,做管理的一般是掌门自己家里的亲戚。

随后这个小伙伴本科读了五年,因为修双学历,第四年拿下了经管学位,第五年拿下了物理本科学位。毕业后没读硕博,直接去了一个材料研究所,这又是个天坑。物理和材料确实有一些关联,不过材料行业想做出来成就,一般得是博士,他本科就去了,说实话有点难。

在那个材料研究所干了两年,估计是看出来没啥意思,于是又去了南方某科技大学做科研助理,这个大学说实话我之前没听说过,查了下,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又是个科研民工的职位,收入非常低,好处是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发点论文。


在这个岗位上做了近两年,相当于说本科毕业四年后,可能是意识到以自己的学历在材料这个行业根本没法混出头,于是开始考虑提升下学历。于是在2019年申请去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攻读硕士,两年后也就是2021年拿到了材料学硕士。


然后在22年1月申请了北卡的博士,这个时候已经32了,我们知道,一般正常的博一是24到25岁,他比其他同学大了七八岁,而且他这个年龄等读完博都37往上了。

我不知道他这个时候心态是怎么样的,反正设身处地思考下,压力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他自己的家境并不是特别好。一个三十来岁家境不好的人,还在读博,读完都快四十了。而且通过我们上文铺垫,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如今的博士已经是严重过剩,除了少数顶级天才,其他人几乎不存在你读完就能一步升天,肉眼可见不会有收入的大幅提升。

说一下这个读博,读博和读硕完全是两码事,读博是很难很难的,尤其硬科学领域,完全有可能你读了四年,最后发现你搞得东西方向都错了,那就得重新选题,这还不考虑导师打压的情况。当然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那个SCI论文,真能要了很多人的命。

而且还有个麻烦事,就是你弄的那玩意,到底能不能行,谁也不知道,你导师自己都不太清楚,只能是给你个方向上的指导。所以有些博士读个七八年,最后把头发都读白了,每年都有跳楼的新闻,大家有兴趣去搜一下。
我当初的同学很多读博去了,我要不是找到了工资很高的工作,估计也把博士读完了。有那么两三年,跟那伙人吃饭简直就是诉苦大会,比我在大厂996惨的多,毕竟我就算被公司赶出来,也不存在之前经历清零的情况,他们却天天担心一夜清零的事,都表示早知道这么难就不读了。

你可能问,是不是读完了会好很多?也没有,因为行业是跟风口相关的,出来太晚可能岗位没了,就得去三本教书了。去研究所的收入和人际关系也让人崩溃。

齐太磊的推文我过了一下,感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可能是有一些做科研的天赋的,但是不高。更关键的是,人年龄一大,心就开始不在状态了,齐太磊就完全不在状态,至少没法全身心投入。

这也正常,我之前接触过三十来岁去读博的。也就是毕业多年后混的一塌糊涂,觉得自己唯一擅长的事就是读书,想回去读书增加一下学历提升点议价,可是读了博之后又陷入了更深的内耗。

因为发现自己专业在自己毕业后这几年变化非常大,博士招的特别多,博士生毕业后发展路线非常非常的窄,一般只能去高校,问题是高校这些年非常难留校,博士太多竞争太激烈岗位有太少。如果想去私营部门,年龄又有点太大,事实上不管去哪年龄都有点大。多说一句,绝大部分公司是没有研发部门的,他们不会为高学历人才开高价,甚至因为年龄问题,都不会招聘。

大家知道张益唐吧,这些年华人里最耀眼的数学天才应该就是他和陶哲轩,张益唐因为博士论文和导师起了冲突,论文被压了七年才通过。由于年龄太大而且没有推荐信,一直找不到工作,在美国刷了几年盘子。

于是大龄博士每天看着小自己好多的“同学”认真做科研,觉得他们真幸福,年纪轻轻可以心无旁骛,自己真倒霉,越想越觉得这个博士到底有没有必要,花四五年在这上边到底值不值。他现在博士也没读完,前段时间见面喝酒,他说他高考后就一直走下坡路,几乎做的所有决策都是错的,唯一正确的事,就是没结婚。

感觉齐太磊这个阶段肯定是压力爆棚的,而且弄不好有种“厌世感”。这不是瞎说,大家去问问那些理工科博士,他们是不是都有个灰暗阶段,觉得如果有个按钮按下去这个世界会毁灭,他们会996地不停摁下去?

而且读博还有个问题就是导师。

如果你或者你孩子读博,碰到一个导师跟高中老师似的那样对你或者你孩子,那你应该去庙里烧高香。

90%的导师不是坏,他们跟博士的关系更类似你领导跟你的关系,处在那个位置上,屁股决定脑袋,在乎产出在乎自己的利益,对下边的人就会特别苛刻,让你每天非常痛苦。想象你领导啥样,你就知道博导们啥样。

还有一部分就是单纯能力差,学术能力差,处理手底下这几个人的关系也差,偏袒严重,还有说话难听,这些都会导致博士们本来就脆弱的内心走向崩溃。

这个案例当中,咱们没法知道导师到底咋样,但是100%的,这个哥们觉得导师对他很不好,情绪崩溃下开枪把导师给杀了。

其实美国的读博体系一般来讲走不到这一步,因为他们那边读博就跟上班似的,你如果觉得导师是个沙雕,可以换一个,而且一般都会成功。只能说,齐太磊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年龄,他耽误不起了,产生一种幻灭感,可能觉得反正自己这辈子也完了,不然干不出杀人这种万劫不复的操作。

尾声:

前段时间也聊了,这些年对社会冲击最大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学历的不断贬值。

以前的高速发展叠加人才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大家观念里觉得教育是最关键的翻身因素,肯定是教育层次越高,将来出路越好。这么想倒也没啥问题,可是期望太高就有问题了。

对博士什么的,有些人期待实在是太高,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读了才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可是时间已经花了,中途退出又太丢人,进退失据。

未来的趋势也很明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博的成本绝对高过收益。

这个并不是中国的问题,国外也一样,比如美国那边。大家记得之前跟周立波杠的那个斯坦福博士吧,他自己说自己在大学一年收入20万人民币,纽约还有不少博士在开出租车,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岗位容纳研究型人才。同理硕士也一样,这些年贬值的超厉害,只是大家使劲卷,很多并不需要硕士的岗位也要求硕士。

太多人直到读了博士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前景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内耗。此外很多人还有个严重错觉,简直错的没谱了,以为科研就是静下心来只做科研就行了,其实根本不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是类官僚的层级体系,那里边的人情世故拉帮结派比咱们绝大部分人的环境复杂的多的多。

本文不知道为啥,感觉写成了一篇博士劝退,有点纠结发不发,不过发出来也没事,绝大部分申请博士的人都硕士了,成年人应该知道自己在干啥再下决定。

网上很多人在渲染寒门逆袭失败的事,我倒觉得不至于,他的家庭出身确实影响了很多决策,比如2010年上大学,当时国内互联网和量化金融那么好,学个编程人生就会大不一样。

不过也谈不上代表性,毕竟这类极端案例依旧太少。而且他已经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是可能改变的程度没预期那么大。

总之,保持好心态吧,放到长期看,绝大部分趟不过去的事,可能都不是啥事。

 

 

 


作者:九边 

=======================

推荐一篇博文:

傅晓田与秦刚为啥失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枪迷球迷' 的评论 : 数学博士的失业率不高,但要找到Tenure Tracked教授位置也并不容易。例子:”Second, based on my personal opinion and experience, the job market for postdocs and research-intensive tenure track positions is very competitive (this is true both in the U.S. and Europe, as well as some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You will need to be one of the very strongest candidates in your area to have a reasonable chance at such jobs.

Third, the market for tenure-track positions at non-research-intensive colleges is also competitive, but in a different way. For these, you want to have a strong vita showing teaching skill and research ability in line with the institution where you are applying. Simply having a PhD and teaching a handful of classes as an graduate student is unlikely to make you stand out from the other applicants.“
枪迷球迷 回复 悄悄话 楼下几位提到找数学教授职位不容易。 其实也不难。 在前100名的数学系,跟上个有点真才实学的导师拿到博士学位, 毕业前发表两篇以上论文, 有助教经验获得学生过得去的好评, 基本上铁定可以找到教授职位。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hnifanx98' 的评论 : 普通公司职位也不见得是做牛做马,而研究工作(包括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机构等)也不一定有什么自由,都要看具体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加上上司的水平和关系,机构文化,等等。 职业发展途径是一门大学问。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豪' 的评论 : 许多理工科的博士都是培养逻辑思维和研究方式方法。 是否能做好研究就不一定了。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ananaeEggs' 的评论 : 这几点有道理。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lyingdust11' 的评论 : 杀手当然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asha615' 的评论 : 谢谢认同!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山冰雪' 的评论 : 自我评价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johnifanx98 回复 悄悄话 厂工好处是有口饭吃,不好处是那种做牛马的感觉无法释然。研究性质的工作好处是自由,尤其是你的工作碰巧别人认为有价值,否则压力就很大。头脑清醒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不难,但是有几个人说自己头脑清醒。
回复 悄悄话 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有了这个干啥都行,码农,data science, AI etc, 想糊口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本人数学博士,亲身经历。
BananaeEggs 回复 悄悄话 (1)貧困家庭學生們,拼命地讀書,認為是往上爬,擺脫低層「唯一的路」,(2)但偏偏自己又不是很會讀書,高考須回鍋,才能掛上理想大學。(3)讀博是為了出人頭地,不是為了學術興趣。(4)讀博的路上不順,覺得自己一生努力白費。(5)個性偏僻固執,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別人欠自己。以上5點,只要有四點符合,就危險了。愛荷華大學的兇手盧剛,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只因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就覺得系上的師生們,都對不起他,於是大開殺戒。共慘黨的小學課本,是在洗腦小孩子嗎?
flyingdust11 回复 悄悄话 这人本质上是个坏人,一般人不会杀人的。
sasha615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天山冰雪 回复 悄悄话 看清自己很难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小镇' 的评论 : 在美国,找一个数学教授的职位并不容易。 工科博士可到各大公司,各大研究公营和私营的机构工作,确实找工作并不太困难,但没有公民或绿卡的会难一些。 至于理科博士,找工作就相对不如工科博士了。 同意你的结论,“这人是自己心理出了问题,没天赋又要硬撑,结果害人害己。”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ananaeEggs' 的评论 : 谢谢认同。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单一点好' 的评论 : 谢谢支持。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枪迷球迷' 的评论 : 在美国,找一个数学教授的职位并不容易。在中国,“大学教职高大上,但是不一定能去得上,去了也不一定能留下”是事实。
北美小镇 回复 悄悄话 只同意理工类博士需要天赋,但完全不觉得读着有什么痛苦的。除了穷点,读博真心轻松。出论文感觉只要自己不懒,发多少都行。像我这么懒的,也就不到10篇,师兄弟想当教授的有上30篇的,也有师妹懒得一篇一作都没有的,大家都轻松毕业找到工作。我对科研有兴趣,但对申请funding没兴趣,就没走教授这条路。这人是自己心理出了问题,没天赋又要硬撑,结果害人害己。
BananaeEggs 回复 悄悄话 分析得很好。首先,欲攻博士,自己一定要對「研究這項目」有興趣,不計前程。其次,博士最好的出路,是當終身職大學教授(即使是一所不入流的大學),不但飯碗有保障,又可沈浸在自己喜歡的研究中。
简单一点好 回复 悄悄话 分析很实在, 谢谢分享。
枪迷球迷 回复 悄悄话 唱点反调。 数学博士当上数学教授勾引到甜妞,就是神仙职业。没有之一。 一年工作30周,每周上几个小时的课。其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数学, 不必担心雷奥夫,也不像物理生物等非得有经费。

前提是有一定的数学头脑,有探索数学的冲动和能力。 没有就算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