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粉饰与矫情

(2023-01-08 01:36:52) 下一个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粉饰与矫情

                               2006年9月22日

何必

北京市的道路通行状况极不乐观……(略。)

节目中做了蓝屏:(略。)

曾经有人问我,每天一篇的稿子所涉及的内容是否都是我自己亲临现场,我回答说不是,而为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和感受;对方担心我没有在第一线会不会产生偏听偏信,根据如此也许传播失真的信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惹来麻烦,我答复说对方大概实在对于新闻操作和评论太不了解了,我现在每天做两档节目,一个是新闻,一个是深度调查,光是这新闻每天就得有6到7条,有些事发地点可能还会在北京以外,如果所有内容我得事必躬亲都要到现场,那我就死定了。我需要的是记者采访内容的及时全面客观准确,能够给我提供完整的信息就足够了。

这个选题也是我提供的。零点在一直给我发其调查报告当中,突然停顿了一段事件,我没做理会。不久前又莫名其妙给我发了个问询的邮件,征求对其服务的意见,我回复说早就收不到其任何文字了,如果不是看在和一贯迟到的袁岳那小子多年的交情的份儿上,我才不会做涉及零点的任何内容。对方立即回复了一大堆致歉的话语,然后继续给我发着他们的形形色色。而20日上午我看到新的报告的标题,就饶有兴味地立即打开来看,其中涉及到了在全国若干城市的交通畅通状况调查,北京的名次很差。于是我向节目制片人建议做如此选题,将其中有关北京的部分提取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街采,数据与采访结合,实证与感性穿插,即可构成完整的节目,并争取能够在当天把节目做出来,这样就可以赶在大多数纸媒体前面问世。但操作上的延缓还是导致节目面世时间的滞后。

而节目后面的点评中,说北京这些年来在道路交通方面所做个工作是全国最好的,之所以会有如此调查结果,与北京人参与意识较强、权利感相对旺盛、上网能力水平高等因素有关,言外之意,北京的交通状况未必是调查显示的那么差,而是北京人吹毛求疵造成的。

我感觉,这种点评实在有些南辕北辙。

首先,这种点评的一个基本判断上就出现了明显而可笑的失误,那就是零点的此项调查并不是通过网络,而是采取街头拦截和入户访问的方式,与上网能力强弱无关。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网络调查结果的发布,道理很简单,一个调查结果可信度的存在,与其对应的样本空间的选取密切相关,而能够上网的人未必是对交通状况产生同样影响能力的人,或者说,交通状况的判定是不能完全依据网络民意结果作为基础的。

其次,该调查当中,涉及到的非情绪类的数据还是很多,比如北京畅通指数的排名情况,北京人在道路上消耗时间的排名情况,等等。这些,都与所谓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较真水平没有什么相干。譬如,北京人上下班单程距离是全国最长的,达到19.3公里,这个数据的得出怎么能够与北京人爱较真或者吹毛求疵联系起来,想必会费尽周折绞尽脑汁才能驴唇不对马嘴地强拧在一起。

还有,焦灼感、恼怒以及城市厌恶感的产生,也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北京越来越变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每天在道路上堵着的人们,为什么要被迫接受如此恶劣的公共服务?而且,在发展机动车的GDP政绩考量当中,道路阻塞了,污染加剧着,心情败坏了,城市贬值着。交通拥堵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损失,这自然会有计算结果,而每天在北京的人光是在道路上消耗的时间加总起来,足够让三个人从生到死,或者说,北京的道路每天谋杀三个人,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胆战心惊么?

我曾经亲自体会过,那些平素温柔贤惠文静礼节的女同事们,一旦开车上了路,也偶尔污言秽语怒不可遏;而那些稍微有点刚阳之气的男同胞在驾驶时更是每每横冲直撞,原因只是由于邻近的机动车流氓驾驶。这么说,北京的道路交通就是个大染缸,任何奉公守法的人只要上了路也会向魔鬼演变。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制片人让我上下班开栏目组的车,而不要再去挤公交车,我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开车,而选择了继续享受与时俱进中国特色毁人不倦的公交车,因为如果我开上了车,两个节目的人可能就都不得不经常往看守所里跑,与时不常和路上的司机打起来的我讨论节目。

这与参与、权利、上网能力何干?

北京的道路明明就是个罪恶的聚集地,北京做了全国最多的工作,也不过是将这个聚集地更加恶化一些,让城市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让道路使用者愈发妖魔化罢了。这也会被歌功颂德,真是奇怪了。

现如今,电视新闻加评论成为一种风尚。很多节目都在进行着如此尝试。从央视的新闻看,光是在新闻频道,无论是早晨的朝闻天下还是晚上的360度,莫不采用新闻加点评的路数。而那几个主持人习惯性的播音风格使得点评颇为滑稽,更凸显出主持人反应速度、与观众互动意识、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巨大缺陷;经济频道经济信息联播也加入了大量点评,但经常会出现很不专业的状况,特别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比喻用的实在不妥,感觉虽然在新闻评论上有所创新,可也真是胆大妄为,让人了解到点评作者在新闻评论方面功力的差池;而经济半小时主体节目后也要加上观点部分,并用不同颜色字幕来强化视觉效果,但在内容方面与联播有着同样的缺失。

这种主持人脱稿点评的套路,应该说是在首经节目当中比较早采用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是非常容易模仿的,操作门槛很低,进入难度很小。而当一大堆节目都采用如此方式之际,首经该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应该说,目前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基本上还没有合格的。在垄断状态之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成为迅速走红的岗位,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能够在电视新闻中担当主持人,就会名气与身价大增。这种局面也影响到主持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感。再加上,处于垄断状况中的电视节目操作过程中,会有太多的权力、资本、名望等资源的大量进入以套取部分垄断利润,这对主持人形成了巨大的诱惑;而在权力社会当中对于权力的热望、崇拜乃至追逐,也不可避免地固化着其人生轨迹和业务选择。

在如此情况下,将新闻本身进行曲解也就在所难免,而到了将如此调查结果中的冰冷而严酷的数据进行粉饰和矫情,也真是体现出如今威权体制里的人们是如何向权力顶礼膜拜的。

虽则央视那些新闻节目的点评中还有着不伦不类的痕迹,但其基本方向还是在捍卫公共利益,向着不公发起抨击。但首经节目中,这种成分越来越少,逐渐演变为不温不火甚至掩耳盗铃摇尾乞怜的路数。这种趋势,会致使整个节目被绑架,在如此氛围当中不可挽回地没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