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翻身记

打印 (被阅读 次)

                                崂山道士翻身记

     自从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写了一篇会穿墙的崂山道士 的文章后,天下读书人都想来崂山看看那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一寻崂山 道士的仙踪。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 1965 年 10 月,因战备紧张需要,崂山太清宫曾 驻进部队,被当作解放军营房使用,庙中道士寥寥无几。 1966 年,毛泽东一声令下,青岛三大院校的红卫兵从社会杀向崂山 的百座道观,他们不拆庙、不拆墙,专砸神像。十几天的功夫,把数百 座高大的神像,什么太上老君、吕洞宾以及海神娘娘等,统统还原成满 地堆积的黄泥和黑土。崂山道士和道姑们抱头逃窜,崂山的九宫八观七 十二庵一夜间变成了空庙。

        深山里的山民(当时称人民公社社员)们也很会因势利导,他们把 拆除神像的泥土一车车从庙里清运出去,填地种菜。如著名的下清宫等 道观则一度变成了免费的旅馆。游山住庙不花钱成为当年的一项市民福 利。

        道士不知何处去,宫观庵里可种田。 那时进崂山游山玩水的人不但不用买票,还享受免费住庙的待遇。 那年代“反对向钱看”的口号震天动地,谁还敢打收钱的资产阶级主意? 我的博友海妖的双胞胎兄弟是那时免费住庙的亲历者。他在我的博 客留言里写道: 我曾在 1967 年的五一和国庆期间,两次去崂山。五一是夜宿在上 清宫,“十一”夜宿华严寺,当时这些庙里,非但没有一个道士,就是 我们夜宿的那个大殿里的泥胎塑像,都也几乎是一点痕迹不留的,被扫 地出门了。不过,我还记得上清宫里除了有老古树之外,还真有聊斋里 说的那个牡丹和芍药,不过我和当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同学,在那个上清 宫的大殿里,夜宿做梦了整整一夜,也没盼来漂亮的花神。 神像化为泥土,道士不见踪影。道观成了游客的免费旅馆。这种状 况持续了近十年之久。不过那时的人很少进山,因为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表现。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逝世两年后,1979 年 4 月 29 日为否定文 革,被撤销三年多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重新恢复设立。1980 年,青岛市 政府宗教事务处随即成立。市委统战部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经费获准,大 批资金很快到位,于是开始了重塑神像的浩大工程。不过花的这都是纳 税人的血汗。 像对待文革受批斗的老干部一样,宗教局为文革被赶跑的道士落实 政策。有些老道士已死,当年的小道士早已还俗为农民。他们做梦也想 不到政府会三顾茅庐似的请他们回归道观,摇身一变成为当家的资深老 道。

        据当年在青岛中山公园分工常驻太清宫的武先生回忆说:当年恢复 道教之初,道士们史无前例地享受到了国家工资待遇。市政府宗教事务 处把工资款拨给中山公园,由他们为崂山道士代发工资。

        有的道士因有家眷不愿归庙,政府就安排他们以道士道姑名义全家 归庙。据武先生回忆说,太清宫新回来的五名道士中就有两名是夫妻。 五名道士其中包括从胶州请回来的道长匡常修。

        听说有工资,许多农民从远方赶来要求进庙当道士。他们是挣工分 的人民公社社员,一 辈子没享受过公家发 的工资。加上恢复宗 教祭祀后有了香火钱 收入,道士们也就不 需要国家的工资了。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收 入颇丰的神职人员。 前几天网上发布 了十个旅游不要去的 臭名昭著的景点,其 中就有崂山。今天的 崂山道士队伍已经非 常庞大,因为借旅游 敛财,崂山道产已经 坐拥千亿。庙里的小 道士们个个手持苹果 手机,不必劳动,不 必经商,笑嘻嘻坐收 香火钱,这也是一条 发财致富之路! 送香火钱的人排着长龙,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众多海外赤子。

     哇!党和政府真是崂山道士的再生父母!  

diaozhi 发表评论于
新编聊斋,令人啼笑皆非。
SSL1234 发表评论于
还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小道士念口诀:“……穿墙过,定将娘子吓一跳,吓一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