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陈寿之笔哪来《三国演义》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怀着景仰之情参拜了陈寿故居。做为三国爱好者,南充的陈寿的居是必访之地。

  与日本的紫式部的高光亮度相比,中国的陈寿却是被低评的伟人。人们热衷于《三国志》,《三国渲义》,对《三国演义》的演义版本之多可迎汗牛充栋了。就象《史记》的司马迁之伟大往往被忽略。中国没有陈寿,古代三国记录将会是另一版本。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耗时十年,参考当时的史书,编纂而成。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与李密皆师事谯周,初仕蜀汉,历任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等职,入晋之后任著作郎。西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攥写《三国志》,历时十年方完成该书。



  《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还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了“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深受民间欢迎,并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和改编。明朝以后,《三国演义》的情节被大量引用到戏曲中,清朝初年,京剧及地方戏也有很多剧本取材自三国故事。然而没有陈寿的《三国志》,就没有[《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蓝本之一,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主要依据了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解,并结合了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等材料。

  陈寿的《三国志》是西晋时期由陈寿所著,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由于《三国志》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大量采用了其中的内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明确提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表明了对陈寿原著的尊重和依赖。


  从唐朝起,中国就已经有一个“说书人”的行业,到宋代是更加流行。民间说书人在都市的酒楼、茶馆和乡间的以白话口语对群聚的百姓说故事,然后向听众收取小钱以养家糊口。说书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不同的说书人各有各的话本。同时也有文人开始将这些话本收集整理,写成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产生的,中国另外有《水浒传》及《西游记》等著名的章回小说,也都是这样产生的。南北朝刘宋时期,也就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约一百五十年,有一位名叫裴松之的历史学者奉命为《三国志》作注释。裴松之博采群书,所列的参考史料达到二百四十几种,其中有正史、杂史、传记、笔记、家谱、文集等,十分多样而丰富。裴松之最后完成的注释文字竟然比本文多三倍。然而也正是因为裴松之的注释如此面貌丰富,使得罗贯中能够从中取材,而让《三国演义》的内容更加吸引大众。不过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人物已经和陈寿笔下的人物有很大的差距了。

  《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刘备与孙权亦相继称帝。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用“三国”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三国志》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当时人就称陈寿有良史之才。因此,陈寿撰《三国志》问世后,其他各家记载三国史事的著书相继销声匿迹,独有它流传后世。但是《三国志》也有缺点:(一)只有纪、传而无表、志。(二)记载司马氏与曹魏斗争,曲笔阿时,回护司马。(三)失于简略。

  《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三国志》通过将人物传记合并,并融入诏书、奏章等多样史料来丰富内容,为后世史书撰写与研究树立了典范。

  《三国志》自撰出后,受到历代研习者的赞誉。陈寿之世,当时诸家叙三国史事之书,自《三国志》行世而渐至湮没无闻。《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自古以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此外,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因黄皓弄权,陈寿不肯阿附黄皓。因此被遭排挤。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南充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因为这里是史学家陈寿的故乡,也是陈寿写《三国志》的地方。南充的万卷楼,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故居,也是他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这座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历经沧桑,于二十世纪60年代毁坏。但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歇,1991年,万卷楼在玉屏山上重现辉煌。



chenjianyong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作者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