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楼兰,最佳背锅侠

读唐诗宋词,发现边塞诗人们特别爱暴打楼兰玩。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到了宋朝,怀才不遇,只能意淫收复河山的辛弃疾,也整天狂想着:莫邪三尺照人寒,未须携去斩楼兰。

楼兰地处交通要道,汉朝要去西域各国,先要经过敦煌,到达楼兰,然后就可以向不同方向到达西域的几个主要大城市。因此楼兰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国。与中原王朝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楼兰国非常富庶。汉朝时西域匈奴崛起,小国楼兰自然归附匈奴,俯首听命。他们不时还要劫掠大汉的商人,帮匈奴袭击汉朝使者。所谓的经济靠大汉,安全靠匈奴。汉武帝对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很愤怒,便派兵讨伐,楼兰于是投降,归附大汉。这样匈奴又不干了,就揍他,于是赶紧又管匈奴叫爹。几个来回之后,大汉对其恨之入骨,干脆派特种兵长途奔袭,把楼兰王杀死,立他的儿子为新国王。再给国家改个名字,鲁比奥啥的,就当从来就没有过楼兰这回事。

不过,中原文人一直叫他们楼兰,因为这个名字好听,容易记。

80年左右,那里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高鼻深目,面容俊美,气质忧郁。楼兰美女成为当今许多宅男的梦中情人。我总觉得如果叫乌孙美女,龟兹美女啥的,感觉总归要差点意思,不方便遐想。

实际上,唐朝时,楼兰国早就不存在了。唐朝主要是和突厥,吐蕃,高句丽打仗。但边塞诗人只说楼兰。

中国人最爱提虽远必诛,很令人自豪的样子。因为大宛国不愿给汗血宝马,于是大汉就派兵把它灭了。楼兰成为文人的最爱,理由也差不多。一个小破国家,变来变去,不够忠诚,我泱泱大国随便动几根手指头,就能灭掉你。于是,边塞诗人干脆就把它当作边疆外族的统称。

唐朝时,科举还没有完全的制度化,朝廷需要人才时,就考一次,遇到点其他的事忙,就好几年想不起来。唐玄宗某天突然想起好久没科考了,来一次吧。宰相李林甫为了打压潜在后起之秀的威胁,就在考完后汇报说:“恭喜万岁,这次考试没发现一个有用之才。说明万岁贤明,朝堂之上,已经网罗了所有人才了”。唐玄宗一听,觉得我的国厉害了,回头又找杨贵妃玩去了。

杜甫就是在这次科考中失意回家,继续过着苦逼的日子。

当时的文人如果得不到高官推荐,科举又无门,基本上没有啥出路。许多人投笔从戎,去边塞从军。心情好时,意气风发,挥笔写诗:斩楼兰,破楼兰;但多数时候,在军中做一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看看自己那个小细胳膊也不是上阵杀敌的料。郁闷起来,也写诗一首:灭楼兰,刺楼兰。总之,见到怂人搂不住火,有事没事就拉出楼兰出出气。好比在公司被老板骂了,就回家打老婆孩子。

当时有一条孔雀河穿过楼兰,使楼兰成为沙漠中一片美丽的绿洲。后来,孔雀河在上游改道。楼兰就逐渐干旱没落,人口慢慢流失殆尽。近年在那里出土的文物,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法律:砍树者,罚一匹马;砍树之大枝,罚一头牛。当时的气候环境恶化由此可见一斑。

汉朝后,中原战乱,无暇顾及塞外。所以史书上缺乏具体的记载,不清楚楼兰怎么就不见了。东晋末年,有僧人路过那里,回来写书说那里“天无飞鸟,地无走兽”,可见已经荒凉不堪了。不过,到了北魏时期,鲜卑与那里的其他游牧民族打仗,在那附近戍边。有记载称常有楼兰居民向中原地区迁徙过来。前几年好莱坞拍的“花木兰”,说的就是北魏与楼兰国大战的故事。显然是借指其他游牧民族,楼兰国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实力。

再后来,就是唐初,唐三藏取经路过那里,已经是一片无人的沙漠了。

白居易有诗:一堂华屋何曾见,万里黄沙破楼兰。这个破字应该不是击破的意思,而是对状态的直接描述。同时也代表文人们对其反复无常的不屑。

但是,这能怪他们吗?他们不就是想生存下去吗?

Mary888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informative。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真正干反楼兰的是气候变迁。唐以前气候湿润,大草原贸易线南路(丝绸之路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比较昌盛。后来就不行了,干枯灭亡了。大草原北路贸易线就逐渐占了上风。唐以前是秦胜赵,关中胜河北,安史之乱等等。而后西安就衰败了。北京就崛起了。
wumiao 发表评论于
楼兰小国地处偏远,大概十几万人,几十年的历史,被中华大国蔑视痛击了上千年,算不算欺负弱小的典型案例?
海棠依然依旧 发表评论于
文风独步,题材新颖,好文!
老财主说两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2maomao' 的评论 :
多谢欣赏
2maomao 发表评论于
有趣的好文章,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