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罗玉华
评析:江西省上饶市教研室潘红霞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教研室周华
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夏饶正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在充分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比萨实物图片
学具准备:1号信封(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若干),2号信封(正方形纸若干),3号信封(折纸、方格纸、点子图、彩带及1米软尺等操作材料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想不想到郊外去走一走?
生:想。
师:跟我们同行的,还有我们的好朋友朵拉和布慈。在途中,我们将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能做到吗?那我们就一起开始今天的秋游吧!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情境,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由此拉开了探究活动的序幕。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一)动手实践,认识12
(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准备的食品。)
师:出发之前先补充补充能量!看看他们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课件出示)
生:4个桃子,2杯饮料,1块比萨。
师:能帮他们分分吗?
生(兴奋地):能!
生1:每人分得2个桃子。
生2:饮料分给每人1杯。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什么分法?
生3: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出示1块比萨)
师:如果要把这块比萨也平均分成2份,该怎么切?
生:从中间切,每人一半。
师:“中间”,这个词用得好,把两份分得同样大,是这样吗?(课件演示切比萨的过程)
师:这样就把比萨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每人半个。
师:这半个比萨,还能用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创造一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比如说,你们可以用符号、用图形、用文字、用数等各种方式来表示,行吗?把你们创造的表示方式写下来,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互相交流自己创造的“一半”的表示方式。师收集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
师:一起分享一下,看同学们创造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展示)
师结合展示的“一半”创造方式与生交流。例:
①②③④⑤⑥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用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来表示“一半”的意思。
生2:我画的是把一个圆分成2个半圆,拿出一个半圆表示“一半”。
生3:我用了2个数字,下面是2,上面是1,从2份中拿出一份,就是“一半”。
生4:我创造了一个新成语“分二取一”……
生5:用符号,让人一看就明白,左边的2条竖线表示总份数,右边的1条竖线表示得到的那1份。
师: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很精彩!老师已经看到小数学家们的创造精神了!
……
师:咦,这是哪位同学写的?(展示:12)你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6:这是分数二分之一,我在报纸上见过。
师:你还善于了解课堂之外的知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位同学写的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其实,分数的产生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前老师收集了有关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播放课件:
师: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分数。
“评析”由整数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通过让学生把1块比萨平均分成2份,每人得到的半块比萨不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必须引入新的方式来表示“一半”的需要。接着,引导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的过程及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性。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数学文化氛围中,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师:看看老师是怎样写这个分数的。
师规范板书,告诉学生分数的写法。
师:先写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其中1份在横线上面写1,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书写(两遍)。
学生用书空的方式练习写12.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那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块比萨的二分之一的呢?我们一起把刚才分比萨的过程再回顾一遍。
师出示比萨实物图片,演示分比萨的过程,学生共同叙述:
生:把一块比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比萨的二分之一。(师随着学生的叙述,完成板书。)
师:(指这半块)这半块是这块比萨的——二分之一,(指另半块)那这半块呢?
生:也是这块比萨的12.
师:为什么它也是这块比萨的12呢?
生:因为这两个半块的比萨大小完全一样,都是把一整块比萨平均分成2份后得到的。
生:因为把一块比萨平均分成了2份,另外半块表示的也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它也是这块比萨的12.
师:对,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这块比萨的12.(给另一份也标出:12)
师:想不想试试,自己动手折出12呢?
生:想。
课件出示要求:
生从1号信封(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中选择图形进行操作,之后在小组里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所选图形的12?
生1: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12.
生2:我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个圆……
……
师: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
师: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请你们来当当小法官,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出示巡视中发现的错例)
生1:因为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同,所以涂色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
生2:必须得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能用12来表示。
师:孩子们,我们顺利地认识了分数12,想继续探索吗?让我们继续下面的活动吧!
“评析”学生感性认识12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操作、分析、交流的数学活动。通过“表示出一个图形的12”,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又引导学生折出不同图形的12,并对其所表示的意义进行交流,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了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性认识。
(二)动手实践,认识14
课件出示4位同学围坐在一块分蛋糕的情景。
师: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4个同学一起来分一块蛋糕。
生: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14.
(课件演示:分蛋糕)
师板书:14
师:来,读一读。
生试读分数14.
师:那这个14
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谁会说?
生:这个14表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
师:真棒,连14的意思也会说了!那14你们会折吗?
生:会!
师:那就打开2号信封,拿出正方形纸,试试看!
生小组活动,用正方形纸折14,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折好的同学再想一想,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想到了再试着折一折。
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是一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能说说吗?你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什么图形?
生1:正方形。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2:我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长方形。
生3:我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三角形。
生4:我也是平均分成了4个小三角形。
……
将几种不同的折法展示在黑板上。
师: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折法不同,得到的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1:因为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都是其中的一份。
生2:涂色部分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
师:真棒,同学们!你们现在不仅会折出分数,还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评析”此环节对14的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分析、比较14的不同折法上。对于几种不同的折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什么图形?”,带动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分析“不同的折法得到不同形状的图形都能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所蕴含的数学道理,将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拓展,再一次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而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中概念、方法和规律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动手实践,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我还想认识13.
生2:我想认识15.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写下去,能写得完吗?
生3:写不完。
生4:我知道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你的发现真了不起!分数的个数是数不清的,有无数个。(在一串分数后写上“……”)
师:同学们想认识的分数这么多呀!那就打开3号信封,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大胆地创造出你的几分之一吧!创造完之后,再把你创造的分数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说说自己创造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生从3号信封中选择材料创造更多的分数。(材料:折纸、方格纸、点子图、彩带、1米软尺等。)
师:同学们,你们创造出了几分之一?把你们创造的分数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请生到实物展台展示自己创造的几分之一。
生1:我用折纸的方法创造出了13.
生2:我在点子图上创造出了19.
生3:我在方格纸上创造了15,还设计成了很有意思的形状。
生4:我用彩带创造出了18.
师:你是怎么创造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4:我把彩带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彩带的18.
师:能折给大家看看吗?
生4:先把彩带对折,(师:大家帮她数数……2份)再对折(4份),然后再对折(8份)。
师:真会想办法!这一份是这根彩带的18(指其中一份),那这一份呢(指另一份)?这一份呢?(再指另一份)
生4:每份都是这根彩带的18.
师:那这根彩带中共有多少个18呢?
生4:8个。
师:真善于发现!
师:(请另一用1米软尺的同学)你从软尺中找到了几分之一?
生5:1100
师:你是怎样从1米长的软尺中看出1100的呢?
生5:这根软尺的长度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可以把这根软尺看作平均分成了100份,1厘米就是这根尺子的1100.
师:老师还想问问,那1分米呢,是这根尺子的几分之一?
生5:110,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分米就是1米的110.
师:真爱动脑筋!在尺子中也能找到分数。
师:那这些几分之一你们认识吗?
师:瞧,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几分之一。
“评析”第三次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创造更多你想认识的分数”为探究目标。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如此开放的自主活动空间,才引发了学生思维的蓬勃发展,使得课堂精彩纷呈。这样既充实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四)走进生活,寻找几分之一
师:其实,就像刚才我们从尺子中找到分数一样,我们的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分数,让我们一块儿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吧!
师:你发现了几分之一?(出示课件)
师:从太极图中你是怎么看出12来的?
生:只要把小黑圆和小白圆互换一下位置,就可以看出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是完全相同的。
师:好眼力!从巧克力中呢,你能发现几分之一?(出示巧克力)
生1:18
生2:还有,我还发现了分数14.
师:怎么看出来的?请到讲台前来,指给大家看看。(生指出)
师:你知道这块巧克力的14是几小块吗?
生3:知道,把8小块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小块,可以用我们原来学过的除法来计算。
师:真好!你还发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生4:我还发现了!里面还藏着12!这块巧克力的12是4小块!
生5:老师,这块巧克力的12可不可以用48来表示呢?
师:当然可以!它可以看作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4份。你的这个发现太了不起了!
生6:我也发现了!还有28、38、58……
……
师:看了老师带来的生活中的分数,同学们,能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过中秋节时,爸爸总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4块,每小块就是14.
生2:我家的电视背景墙分成了9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是整面墙的19.
生3:上星期学校开运动会,我参加的是200米赛跑,跑了半圈,正好是一圈的12.
生4:书法老师让我每天练习写三页钢笔字,我今天已经写完了一页,可以说已经写完了13.
……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只要你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就一定会发现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将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切入口,通过寻找自己身边的分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并在交流互动中,拓宽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领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渐养成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好习惯。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师:接下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一起来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吧!
师生一同唱《快乐学分数》
歌词:分数分数,作用大,作用大;
平均分时,要用它,要用它;
生活中,留心观察,
哎呀呀,我要学好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分数,你们课后也去找找看,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只要你们善于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就一定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评析”课的结尾,师生同唱儿歌,通过这别具一格的形式来结束课堂学习,既是学生对知识的再一次回顾与提升,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评”
(一)三个信封,三次操作,步步为营,层层递进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较抽象的概念课,学生由整数到分数的认识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为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有效化解分数教学的难点,教师设计了3次操作活动,分3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1)一号信封,初步认识12.在学生感知12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号信封,内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不同图形的纸片,让学生折12,并给以充分的操作、交流和表述的时间,让学生明白,虽然各自折的图形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以此深化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2)二号信封,进一步认识14.学生观看课件分蛋糕,感官上认识了14,紧接着让学生使用二号信封进行第二次操作,折14这时,信封中装的是同样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图形由于折法不同,得到的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可以用14表示。在比较同一个分数的不同折法的经历中,再次加深了对分数与平均分关系的认识。
(3)三号信封,创造不同的几分之一。“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此一问巧妙地将课引入高潮,自然过渡到使用三号信封。这一次信封中不再只有图形,还有点子图、彩带、软尺等实物,丰富的学习素材,自主开放的探究空间,放飞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孩子们创造的欲望。瞬间,15、18、1100……一个个不同的分数就在孩子们手脑并用中产生了。至此,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二)丰富的教材,巧妙的设计,激情施教,精彩生成
针对分数概念教学抽象的特点,根据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本课选取了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如:好朋友朵拉和布慈、分比萨、分蛋糕、唱儿歌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
创设从秋游引入——分比萨——分蛋糕,情境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安排动手折12——折14——创造不同的几分之一,操作为主,各个击破;练习贯穿其中,由观察实物找分数到想象生活说分数,每环每节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衔接合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以课件形式介绍分数的产生、渗透数学历史文化,结合本课学习改编儿歌,可谓构思独特,设计巧妙。
另外,教师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在每个环节教学始末,教师都能用一些挑战性、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过程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你们的创造很精彩!老师已经看到小数学家们的创造精神了!”“想不想试试,自己动手折出12呢?”“真棒,同学们!你们现在不仅会折出分数,还能分析其中的道理。”“你的发现真了不起!”等等,让学生时时处在跃跃欲试的良好学习状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总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在2011年首届教学能手赛获特等奖
并于2012年在《小学数学教育》第9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