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手脑并用巧做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饶市教研室潘红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围一围、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具:教学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3:小明每天上学有三条路,走哪条路最近呢?

  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操作,用三

  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初步思考,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实验一:初步感悟三角形的围成与边的关系

  每组准备5根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随意拿三根围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的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比如:3、4、10;10、6、4……这样的一组小棒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二)实验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根小棒在怎样的情况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1)动手实验。每个小组用以下五组小棒围三角形,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下表中。(单位:厘米)

  ①6、7、8②4、5、6

  ③3、6、10④3、3、6⑤4、4、4

  课件出示表格:

  小棒组别围成的图形三边关系(算式)能否围成三角形

  ①

  ②③④⑤你能发现什么?

  (2)观察思考。我们用图表的方式把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的内容归纳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交流。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得出初步意见。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重点。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基础上,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并把发现的情况记录下来。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了合作是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中,任意两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反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中,任意两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

  (5)课件演示验证

  小棒组别围成的图形三边关系能否围成三角形

  ①6+7>8,6+8>7

  7+8>6能

  ②4+5>6,4+6>5

  5+6>4能

  ③3+6<10不能

  ④3+3=6不能

  ⑤4+4>4能

  归纳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次实验操作,学生手脑并用,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索实验—发现规律”这一做数学的全过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就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三)实验三:进一步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个特性呢?

  ①画一画:每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②量一量:测量所画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③比一比:比较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得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再次验证,并将此规律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由具体推广到抽象,既扩展了学生的认知,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内化新知,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

  (1)课本第82页例图:解释小明每天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原因。

  (2)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问题1:判断时是否需要把三根小棒中的每两根都相加?有没有简便、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问题2:第③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改变其中一根小棒的长度,使之能围成三角形吗?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逐步提高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6>4,

  4+5>6

  4+6>5

  6+7>8,

  6+8>7,

  7+8>6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设计实验一:每组准备5根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随意拿三根围三角形。本意是想让学生发现:随意拿的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第一次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随意拿的三根小棒并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于是马上重新挑选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围,结果第一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第二次上,我将小棒改成了纸条,而且有意给其中几个小组的5根纸条,随便选哪三根怎么围都围不成三角形的。

  设计实验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小组动手实验,用五组小棒围三角形,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表中。(单位:厘米)①6、7、8②4、5、6③3、6、10④3、3、6⑤4、4、4.这一环节的教学,因为小棒较粗出现了误差,尤其是第四组3、3、6三根小棒在围三角形时,有的认为可以围成,有的认为围不成。第二次上时,我将小棒改成了纸条,同时为了便于操作加长了纸条的厘米数,将3、3、6改为5、5、10,并且在每根纸条上标明长度,要求学生操作认真规范,一律看每根纸条里面的边。然而对于5、5、10这组纸条围成的图形,不少学生仍然认为是三角形。于是我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5、5、10这组小棒的动态围图过程,同时用5+5=10,10和10两条边重合了,进一步说明这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亲自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这种动手实验、操作性强的课,学具的制作非常关键,对于小棒或纸条的粗细、长短、宽窄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加训练,注重培养。

  (本文在《江西教育》B版2011年7-8期合刊发表有改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