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县实验小学刘步忠铅山县教研室兰美瑜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数学第60页—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3)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
学具:8根小棒、12个圆片、每人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1)出示“14”
请同学说说看到14会想到什么?
适时板书:“平均分”。追问:这是谁的14
你们说的这些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图形在平均分的情况下能得到分数。
(2)出示“一盒巧克力”提问:老师想把这盒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巧克力是?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说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14,而不说得到了几块巧克力呢?
(4)演示:打开盒子,出现四块巧克力。提问:现在从这四块巧克力当中,你还能找到14吗?
能不能把你心中所想的那一份指给大家看?
(5)这是一块巧克力,应该用“1”表示,你怎么能说“14”呢?
师小结:把这四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四份,一块就是一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板书: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也可以看作单位“1”,它也可以被平均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感知“单位1”
(1)激励学生动手从8根小棒或12个圆片中找到14,并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演示)师适时追问,这时把谁看成一个整体?
(3)出示四块巧克力、八根小棒、十二个圆片的整体图。小结:我们可以把四块巧克力、八根小棒、十二个圆片等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可以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分数14表示。
(4)请同学仔细观察三幅图,会有什么发现?(其中的四分之一闪动两次)和同桌说一说。
(5)师小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说说这一幅图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
(6)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还可以看成单位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单位“1”不同的情况下,每份的数量是不同的,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分数,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三、创造分数,总结意义
(1)请学生用12颗五角星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
(2)学生展示,要求说出怎么得到这些分数的。适时板书,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3)介绍分数单位。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4)举例:我说一个分数你能快速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吗?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分数单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并说出任何分数的分数单位,加深学生对分数单位的认识与理解。
四、走进生活,理解意义
出示“点击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信息,并说说其中分数的含义。
师追问,这是把谁看作单位“1”?
“设计意图”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分数在生活中不同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
五、师生互动,升华意义
分奶糖游戏。(出示九块奶糖,甲拿其中的三分之一,乙拿剩下的三分之一,区别为什么同样是三分之一,所得的块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掌握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同样是三分之一,为什么拿的块数却不同?一个是3块,一个是2块,就是因为单位“1”变了的缘故。为什么一次是三分之一,一次是二分之一,却都是两块糖?(单位“1”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不同。)最后以“两块糖是我口袋里的糖的数量的五分之一,请同学猜一共有几个糖”使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得到升华。
六、全课小结
课的最后,借助多媒体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板书过程一一呈现在屏幕上,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
板书: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取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物体
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四份14243444
六份16263646
三份132333
(本课2011年获上饶市“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现场课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