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逸夫小学徐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例题1和例题2,第81页的“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3)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展台、三角板、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及五边形的框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引出问题:为什么米老鼠用一根木棍就帮助了唐老鸭呢?
二、导入新课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形状是三角形的?
(2)看一看:课件出示照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揭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三、新课讲解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学生自由画。
(2)分析比较,总结三角形特征
课件出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中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同桌互相说说。
3.概念的揭示
(1)说一说,初步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辨一辨,理解概念
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在数学上我们可称之“围成”。
全班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用字母A、B、C来表示,那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读作:三角形ABC。
5.拉一拉,探索特性
(1)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件出示例2:出示图片
①大胆猜想:为什么自行车的支架、篮球筐的支架还有电线杆的支架都有做成三角形呢?
②实验验证(三角形是不是具有稳定性呢?)
实验:动手拉一拉五边形与四边形
总结结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举例说明,欣赏图片
②实践应用:将四边形加固
回顾刚才的动画片,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椅子加一根木条就稳定了呢?
6.议一议,比一比,认识底和高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课件播放)
①练一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②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高
③评一评:展示学生作品,在不断的评价中,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板书出关键字:顶点、对边、垂直线段)
(2)看书自学:三角形高的含义(书81页)
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动手操作: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3)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课件:AE这条高是哪条底边上的高?再旋转,还是吗?
观察这组底和高的位置关系,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三条高,让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三条高,并且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拓展:直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直角边为底边,该如何画高?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给人类创造的图形美或物体美。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等内容。在教学中我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我采用故事引入,创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地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整节课,数学活动丰富而有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