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编辑】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三

(2005-04-20 23:22:24) 下一个

【原创编辑】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三

 

随着形势的发展, 粟裕感觉到兵力不够,要大量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需要增兵。 因此于725日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中共中央报告:“我们经十天或半个月之休整与兵源及干部补充,尚可再战。但以当面尚有顽十师()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时期中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现目前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若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如何?盼考虑。”

 

但是这个时候的陈毅还在执行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已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陈毅于727日复电,提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转移”。728日,再次强调,“五旅不宜东调,因津浦线是主战线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陈毅的复示,认为有必要向中共中央、陈毅军长、华中军区陈述自己的意见,再次提出五旅东调、集中兵力歼敌的建议,同时对“只有全面大打才能制服蒋分区蚕食的狡计”的论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

 

8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和华中军区的电报,询问:“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84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的电报,指出:“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

 

85日,粟裕答复中央军委82日电报的询问,第三次建议五旅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敌。在战争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允许提出3次。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郑重的态度,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现有资料表明,解放战争期间的电报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措词。

 

86日和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电报给陈毅,说“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

 

此时,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急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个指示表明,中央军委已经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

 

最后陈毅终于在88日复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间待机歼敌”

 

随着粟裕的“七战七捷”的结束, 彻底证明了粟裕的正确的战略思想,但是粟裕和陈毅的关系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 则是人见仁智了。 不过, 1958年后的批倒批臭“七战七捷”却还是说明了点什么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