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方农业危机和旱灾深入了解。 记得小时候看历史书都是,"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农民揭竿而起”

(2009-02-08 18:27:54) 下一个
者:西湖之西 提交日期:2009-2-7 13:40:00 访问:1091 回复:15

??两天让一个“旱”字,搞得心神不定。“旱”的问题的解答是找“水”?城里人只要拧开水龙头,有水,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危机之感。但这些年时常到现在受旱灾的这几个省的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也觉得问题严重。
    
    去年秋天去山东与河北一趟,就知道找“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知道他们那里农业灌溉都采用机井系统。一问这机井要打百米深度还多,让我大吃一惊。给同伴们嚷嚷,完啦!农业玩蛋!百姓也要完蛋!同伴们不以为然,怎么能完呢?不是越来越好玩吗?
    
    我解释说,我在黄土高原也呆过五、六年,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挖口井,最多十来米准有水。现在几十米深不见得有水,这说明地下水急速下沉。越是这样越是下沉的速度加快。再过30年也许没有人会用机井抽水种地了,因为这是高能源种地法,自古以来没有过的,农业现代化也不是这样个干法。造成这样的局面,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掠夺型的发展模式,是要断子绝孙的。顾自己不顾别人,最终大家害大家。同伴们也觉得生活中,利用自己的暂时优势,害来害去最后害自己。因为,说得也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大家也就一笑了之。
    
    同伴们也觉得我这个人,老思想太多,辩起来也很有说词。从山东赶到河北路上,几个人挤在小车内,除了聊天就是打瞌睡。同车的几位都是技术员也都是农民(家里都有地),这个话题聊起来也比较深刻。我比他们年长十多岁,所以可以“倚老卖老”的。我说,你们应该听过一个歌,叫“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歌词是这样的,“千山那个万水连着天安门,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春耕夏锄全想到,防旱排涝挂在心,八字宪法亲手定,丰产的道路细指引。”他们几位说,这是红歌,过去听过,这些年偶尔也听到,歌词记不得。“防旱排涝挂在心,八字宪法亲手定”这就是30年前,国家农业的发展道路。车在行进,小车顶反光镜下那个毛主席那个铜像也跟着微微跳转着……
    
    记得30多年前,在祖国的北部边疆,挖大渠是难以忘怀的。一千多公里渠道,也正是在我们兵团战士留个河套平原最好的纪念。在那里后三年我放电影了,那个时候的纪录片是很教育人的,在农业相关的纪录片中,最多的内容就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观众看一遍,我要不知道看多少遍。多少个水库、多少条渠道建立起来。我查了具体数据,据《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划司 1990)显示:截止“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整个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很多。而河套灌区就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灌区之一。咱兵团战士不觉得这一千多公里渠道应该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吗?这在市场经济下是很难想象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农业灌溉革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灌溉农业体系。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数量是87085座。其中只有827座水库是后30年建设的,占水库总量不到1%,但大量的渠道长年得不到修缮而处于半瘫痪状态。就是引黄灌溉区,由于北方干旱气候、滥用水资源,也会出现贫水性的“断流”。又因为“包产到户”,农业灌溉体系缺少应有的照顾。那么这种“机井式”灌溉体系正在取代原有的灌溉体系,也许从结构形式上比较适应分散的小农种植体系。当然这样的种植方法,地表水匮乏和地下水下沉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势不可挡。
    
    专家们建议“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浩大,成本昂贵、杯水车薪。有专家建议学习以色列“喷灌”,虽然“喷灌”减小了“用”水,却增加了“耗”(蒸发)水,还浪费动力。表面是“节水”,实质是“耗源”。“农业八字宪法”包含“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就是以“中耕保墒”为核心的田间管理。“水”就是“灌溉”,而“保”多半也指得是“保水”。其实,“地下水”就是水资源的储备库,也是国家的“安全资源库”,如今的种地用水,都要取之于水的“储备库”,这不我要高声叫嚷,“完啦!农业玩蛋!百姓也要完蛋!”这“机井”会越打越深,能耗会越来越高,一直到农民再也不想种地了!
    
    农业的保水在耕作过程是很重要的,也很讲究的。譬如,宋代北方流行这样的谚语:“锄头自有三寸泽,斧头更有一倍桑”。意思是说,用锄头中耕锄草,可以减少土壤中水份的蒸发,使浅土层保持湿润的状态;用阔刃锋利的扁斧,转腕回刃向上斫之,是采桑的高招。现在种地还有多少“中耕锄草”啊?也就是说,干什么都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哲理的。那么这种都要从水资源最后的保障库来处理农业灌溉,岂不等于“杀鸡取卵”?其实,南方也是如此,地表水实际上已经化学化了,还有净水吗?
    
    在一路高歌的“小农经济”和“市场体制”行进中,有谁想到水资源的危机已经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呢?官员们会讲,我们有钱,我们给农民“水源补贴”!以为“钱是万能”的?没准还加快水资源枯竭进程呢?!金钱主义正在毁灭人类的生存环境……
**************************************************************************
作者:肾结石宝宝 回复日期:2009-02-08 23:32:35 
  
  水,何时不再让人忧虑?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姜焕琴 发布时间:2007.11.26
  
  http://www.lrn.cn/figures/expertpaper/200711/t20071126_171385.htm
  
  ……
  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京已持续9年干旱,进入了一个明显的枯水期。为了保持北京市的大量用水,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而且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灾害——地面沉陷。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北京每年开采地下水量达26亿立方米至27亿立方米——平均每年超采1亿立方米。早在2003年,北京平原地区的5个沉降区就形成了近1100平方千米的降落漏斗,导致了大面积地面的沉降。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区达到了2815平方千米。这样的事实和数据摆在我们面前,除了反省我们过去的行为,寻找新的水源,我们似乎没有别的可以做了。
  
  ……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我国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农村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6300方人饮高氟水,200多万人饮高砷水,3800万人饮苦咸水,血吸虫流行病区1100万人饮水不安全。正是因为面临这些水的困惑,人们开始打深层水的注意。最近在云岗地区打出的两眼华北最深的冷水井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这两眼井的深度为1800米和1543米,打穿了距今5亿年的奥陶纪岩层,取水为寒武纪深部基岩岩溶水和构造裂隙水,水质经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看到,这些深层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被视为不到万不得已禁止使用的“救命水”,也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子孙水”。对于如何开采利用这样的水源,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水,是生命的源泉,解决水危机,不仅是北京人民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水危机的办法,而且必须是节约与寻找新水源有机结合的办法,这样才可以真正让水源源不断。保护好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积极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水,是现在比较可行的确保水源的措施,希望我们在认真执行这些措施的同时,可以早日找到新的解决水危机的根本之道,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肾结石宝宝 回复日期:2009-02-08 23:40:47 
  
  华北水危机:当水资源给了北京之后
  
  2008-06-24 17:25:19  南风窗
  
  
  ……
  城市之外的大片县城和农村却似乎被遗忘了,他们饮水和工农业用水唯一的办法就是抽取地下水。如今,华北农村已经变得跟大西北一样,几千人的大村落守着一口水井,
  
  水井的深度则一深再深,普遍达到了150米以上,才能见水。
  
  
  可以说,华北平原已经是在攫取大自然存储的水量来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这种断绝未来的发展模式将带来的生态灾难已经被科学家们严重警告了无数次。庞大的农业人口以及地表水的极度缺乏,让河北的地下水超采数量和带来的危害程度都居全国之首。
  
  
  这50年来,整个河北浅层地下水平均下降近15米,深层地下水下降约40米。魏智敏随口向记者举出了一连串已经发生的大自然的报复:近10年来,因地下水超采,河北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200多处大地裂,最严重的沧州比1970年代初期地陷近3米;海河防洪墙下陷两米,秦皇岛的海水内侵已经到了京山铁路线以西;北戴河的枣园里,原来供应国家领导人喝的甘甜的井水如今已经全部变成了咸水。
  
  
  最近的一次大地裂发生在距离石家庄60公里外的柏乡县寨里村附近。2008年4月底,记者前往寨里村,寻访那条长达8公里的裂缝,但是村民们似乎已经将一年多前的那次骇人的大地裂忘记了,他们更忧心的是村里的深水井。
  
  
  一直以来,寨里西村1500多口人共用着一口水井。但是,自2007年以来,水井开始隔三岔五地抽不上水。为此,水井不再免费给全村供水,而是承包给个人,一罐3立方的水卖8块钱,这样的水价甚至比大城市还贵。
  
  
  对于自古以来都是免费喝水的农民们来说,这是个难以接受的事情。他们怨气冲天,咒骂村委会。对此,村委委员杨里峰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井里的水越来越难抽上来,光电费每年都要1万多,村里没有任何收入,拿什么来给他们抽水?只能包给个人来卖水。”
  
  -----------------------------------------------------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8/06/24/4878809.shtml
***************************************************************************

作者:上巳汉觞 提交日期:2008-6-5 9:21:00 访问:11938 回复:314

??根据往年经验看来,上半年南方雨雪天气多,降雨量充沛,往往意味着北方会有旱情发生.
  奥运期间天气会异常干热,城市电力供应出现巨额电荒.
  农作物种植方面宜选择抗旱性强,蒸发量少的植物.
  干旱可能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加大通涨压力,带来经济上的不良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估计要做好防范准备工作了.
  ,,,,,,,,,,,,,,,,,,,,,,,,,,,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