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誰失落了十年?/從台灣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看一篇社論

(2008-01-16 13:20:38) 下一个
二○○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日前受邀參加經濟日報大師論壇發表「決策與成長」演講,要點包括:政府制訂政策應保持「時間一致性」;要鼓勵創新,資本累積,才是好的經濟政策。這與筆者上月提出「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才是台灣經濟發展要徑的論述,不謀而合。

所謂時間一致性,是指政府在不同時點,常常會有不同的政策觀,結果反而動搖了政策承諾,以致失落原先的政策目的。

以鼓勵研發新藥來說,在最初的時間點,最適的政策是政府事前承諾保護藥廠的創新,使藥廠得訂定高昂的新藥價格,享有獨占利潤。但在新藥上市的後來時間點,最適的政策卻是限制藥廠的獨占利潤,以低價嘉惠民眾。弔詭的是,若藥廠預期政府事後將不信守保護創新的承諾,則類此預期心理,將導致政府創新政策無法落實,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演講中,席德蘭教授以愛爾蘭和阿根廷的興衰,實證其理論。很奇怪,經濟日報卻在四月二十四日發表一篇題為「師法愛爾蘭?追隨阿根廷?」社論指出:

「再回頭看台灣『失落的十年』,…十年以來,從李前總統到陳總統執政,我們有一個政策方向始終貫徹不改:堅決阻止兩岸三通直航,對兩岸經貿投資設下種種莫須有的限制、障礙,不時以突發的語言、行動挑激對岸在台灣海峽掀起波濤,以自閉、鎖國的大方向遏制國人有效利用對岸的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有利條件。…由於我們的政府十年來所作所為,皆與阿根廷如出一轍,甚至猶有過之,因此我們落得跟阿根廷一樣甚至更壞的下場,也就沒有什麼奇怪了。」

這樣的論述,何其聳動,但專業何在?

李前總統於一九九六年採行「戒急用忍」政策,歷經陳總統二○○一年改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二○○六年微調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迄今十年期間,台灣幾已被磁吸為中國經濟圈的一員,何來鎖國?若有,也是愚蠢地鎖在中國!

在戒急用忍以來這段十年期間(一九九七—二○○六),按精確的複利公式計算,台灣「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為三‧六九%,低於新加坡的四‧二六%,但高於南韓的三‧六七% 、香港的 三‧五五%。若將上組數字扣掉同期間的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台灣為○‧六一%,新加坡為二‧二%,南韓為○‧六%,香港為一‧二九%),我們可更有意義地觀察到十年來「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台灣居首為三‧○八%,其次依序為南韓的三‧○七%,香港的二‧二六%,新加坡的二‧○六%。很驚訝吧!

以同樣方法觀察民進黨執政時期(二○○○—二○○六),台灣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為二‧五三%,低於南韓的三‧七三%,香港的三‧五五%,但高於新加坡的二‧四四%。

「積極開放」的表現是遜於「戒急用忍」,但台灣總是沒有自東亞四虎脫隊。所謂「鎖國」與「我們落得跟阿根廷一樣甚至更壞的下場」,正是代表一些特定媒體已失落了十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