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碎语

读书,行路,越想越糊涂......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异书奇踪(六):大主教身先破四旧

(2008-09-16 17:35:09) 下一个

六、伯格蒙,公元前二世纪

纸草( Papyrus )作为文字记录的传介,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就被古埃及人采用了。后来古希腊的文字,也是写在纸草纸上。这种纸由一束束纸草压制而成,宽约五十厘米,长度从一两米到几十米不等,卷成筒状。书写时,把纸卷打开几十公分宽的一段,没打开的纸卷放在右边,沿着卷曲的方向横向书写。写满纸卷的宽度,把写过字的一段卷起,再打开几十公分宽的纸卷,接着写下去。


图十:根据考古资料重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室一角。大多数书卷可能放在封闭的圆筒纸盒里,存放在书架上,每个盒子外端贴有标签,以便于查询。这种藏书技术一直采用到中世纪。

埃及气候干燥,纸草卷可以保存很久。收藏在荷兰国家古物博物馆的的伊普韦尔纸草卷,其写作年代大概在公元前十三世纪,距今有三千四百年了。希腊却很潮湿,纸草容易发霉腐烂,因此超过两百年的希腊纸卷甚为罕见。至今为止幸存的唯一一卷古希腊文字,是由于坟墓着火,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纸卷碳化。所幸者,当时书写文字的墨汁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用现代技术居然能够从碳化的纸卷上读到很多文字,这是后话。

托洛米禁运纸草给伯格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梅内斯于是下令开发新的书写材料。此时距离东汉的蔡伦发明纸张还有二百多年,伯格蒙人的解决办法是羊皮。

在兽皮上书写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早在古埃及的黄金时代第四王朝(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就存在兽皮上书写的书卷。伯格蒙人发展和完善了制造羊皮纸的技术,使大量的羊皮书卷在那时候出现。先把新鲜兽皮浸泡在水里,洗净血块污物,泡在酒里,拌上石灰水甚至人尿以便于除毛。浸泡七八天后取出,洗净,再浸在石灰水内使光皮柔软。这时的羊皮实际上只剩下一片天然动物胶。把它用线绳绑在木架上拉平,一边晾干一边用鹅卵石磨得光滑平顺,切去边边角角,就变成薄薄的、半透明的羊皮纸。这种纸,工艺繁复,耗时耗功,更消耗牲畜。不过保存时间比纸草要长久得多。


图十一:羊皮纸的制作。德国版画, 1568 年。

书写时用一种特殊的墨汁,一般是由植物枝干上的一种孳生物( tree galls )煮炼,配上矿物研磨而成。矿物中含有硫化铁,刚写到羊皮纸上时,颜色很浅,等墨汁干了,被空气氧化,两三天之后便成黑红色,经久不退。

伯格蒙的二十万卷藏书,有很多是羊皮纸的,不知养了多少羊只,使用了多少造纸匠和抄写员,花了多少时间才完成。可惜不久罗马帝国兴起,把阿塔卢斯并入自己的版图(前一三三年)。几十年后,罗马将军马可 - 安东尼( Mark Antony )爱上了埃及女法老克里奥帕特拉( Cleopatra ),竟将整个伯格蒙图书馆的藏书作为礼物,悉数奉送,这两个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也就此结束。

那么亚历山大图书馆呢?虽然藏书从五十万卷一下子增加到七十万,它的气数也到了尽头。公元前四十七年,凯撒占领托洛米家族惨淡经营三百年的埃及,克利奥帕特拉服毒死亡。战火烧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受到巨大损失。从那以后,图书馆屡遭劫难,其中最为惨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三百九十一年。

那时罗马已经皈依基督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先信仰泛神教的人们迫害基督徒,现在轮到基督徒迫害泛神教徒了。这一年,亚历山大里亚大主教西奥菲卢斯( Theophilus )向罗马皇帝西奥多西乌( Theodosius )献策,要摧毁所有泛神教的庙堂寺院。这项活动得到亚历山大里亚军政和宗教界的一致响应。市长和军队直接参与了“破四旧”活动,基督徒们更是奋勇当先。大量书卷被销毁,石雕被砸碎,铜像被融化并铸成饭锅饭勺,供教会吃饭使用。整个亚历山大里亚只剩下一座石头雕像,那还是大主教特意留下来的,为的是让后人看看,当初泛神教徒确实是崇拜偶像的。

又过了一百多年,哈里发乌马尔( Caliph Omar )率领穆斯林军队进入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从那以后,这个图书馆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可以肯定,海伯利迪斯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在亚历山大图书馆里都有,全部写在纸草或羊皮卷上。感兴趣的读者,如果想留个副本,只能手抄。和许多希腊名著一样,他们的著作就这样被人抄来抄去,传了好几百年。可是后来逐年遭到毁坏,到了公元一千年左右,大多数古希腊著作从欧洲大陆消失,后来是从阿拉伯文字中找回来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