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看法国新总统之三看 :  前路吉凶 聚焦改革

(2007-05-14 10:51:10) 下一个
四看法国新总统之三看 :  前路吉凶; 聚焦改革

  萨科齐的个人性格与其成功不无关系,就像希拉克的年龄与其离开不无关系一样。但放在更宏大的时空中考虑,他们不过都是随时代潮汐沉浮的一座标志灯。法国人之所以在2007年的总统选举中选择了萨科齐,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意识到,迫切需要一个大胆而雷厉风行的改革者,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话说,这次法国总统选举是能否阻止法国自己走向毁灭的机会,而不选萨科齐就等于走向毁灭。看看投票率吧,高达86%,这还是那些此前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法国人吗?

  《每日电讯报》的说法有点夸张,但并不是危言耸听。想想看,在过去的几年中,你能记得法国哪些事情?极右翼进入上次总统选举第二轮?全民公投否决《欧盟宪法条约》?2005年巴黎郊区种族骚乱?抑或反对新就业法案的大规模抗议?

  萨科齐在第2轮总统选举中赢得了53.69%的选票。法国《解放保》评论说,萨科齐吸引了53%对20年现实失望的选民。至于社会党的罗雅尔,她当然也不错,不过她的竞选口号“倾听法国”似乎还不够,就像萨科齐反驳的那样,法国现在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耐心的母亲,而是一个有行动力的父亲。作为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孩子,也许萨科齐对这种危机有着深于常人的体会。


  再来看这些数据吧,它们也许可以解释出现上述乱象的原因:

  -过去几年中,法国经济增长都在欧洲国家中排位靠后。2006年,欧元区的平均增长率为2.7%,欧盟更是达到9%,但法国还和前些年一样仅有2%;

  -2006年法国外贸逆差达到创纪录的300亿欧元,要知道,法国是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在欧洲排名前50位的大公司中,法国企业占了10家;

  -希拉克执政12年期间,失业率从未低于8%,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高到20%,法国的人均资产额被英国和爱尔兰赶超,公共债务飙升至2.5万亿欧元,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从55%上升至66%;

  -在过去25年中,法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从世界第7位跌落到第17位。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将诸多症状不同的法国病找到同一个病源:“法国没有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特别是全球化的世界。这份刊物列举了2006年一次“令人吃惊”的民调结果,在那次调查中,71%的美国人、66%的英国人和65%的德国人认为,自由市场是现有最好的经济制度,而赞成这一说法的法国人只有36%。

  《经济学家》指出,法国之所以陷入萎靡,是因为政界在过去20年中未能做到直言不讳地向选民解释改革存在的风险,解释为什么法国不得不承担这些风险,为什么改革未必只会造成不适。这种失误造成一种暗自推行改革的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法国一面推行改革,把改革的必要性归咎于外部势力,例如全球化、欧盟或美国,另一方面则用安抚性话语大谈“维护法国方式”,但最终现实会击碎这种体系的短暂平衡,“法国人之所以投票给极右翼的勒庞,是因为他们受够了陈腐的主流政界。巴黎郊区之所以骚乱暴动,是因为失业的少数族裔听够了他们不能融入社会的说辞。学生和工会发动暴乱,是因为不相信政府能够保护他们”。

  
  萨科齐认为,法国不能再“维持一个号称典范的虚幻影像,这种影像已完全不再发挥作用,再也不能保护任何事或任何人”,“危险的不是变革,而是拒绝变革”。这绝对是对希拉克的反动,其实也是两人从师生情谊变得各走各路甚至对立的根本原因。希拉克是一个老牌的戴高乐主义者,他和支持者们坚持认为,法国不存在危机,没有基础性改革的必要。而萨科齐说,不追求变革,那不是戴高乐主义。

  因此,在竞选中,萨科齐针对如下几大问题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案。

  首先是解决就业问题。萨科齐承诺任内实现充分就业,在2012年前将失业率降低到5%以下;合并就业事务署、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职业介绍所;对于劳动力市场,建议制定“单一工作合同”制度,鼓励采取对用工方式较为灵活的“新式雇佣合同”,给职员更多保障;不取消35小时工作制;免除雇员加班须交纳的税款和社会保险金,加班薪酬统一增加25%等。

  对于教育体制改革,主张大学加强自主管理,加大对科研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主张放宽或取消学生必须就近入学的“学生路线图”制度,使教育质量高的好学校有可能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开放。

  社会治安方面,对16至18岁的未成年惯犯不再免除刑事处罚;实行义务“公民服务制”,即青少年必须参加半年无报酬的社会服务工作;建议制定对安全、司法和监狱部门财政拨款的专门规划性法律。

  移民问题,将建立“移民融合和国民性认同部”,与移民来源国协调解决移民问题,特别要修改移民与身处国外的家庭成员团聚的条件,只有那些不依赖子女抚养费并能够独立支持家庭生活的人才能获准进入法国探亲;规定被遣返非法移民5年内不能再在法国获得居留资格;鼓励移民对祖籍国投资。

  对于贫困和无家可归的人,萨科齐承诺加大建设新住房的力度,从税收中减免购房贷款利息,这一措施很可能自今年7月后就开始实施;萨科齐允诺改善抵押贷款方式,以便使人们更容易获得住房使用权;他还支持“可抗辩住房权”,认为公共部门有义务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萨科齐的上述政策去向与其竞争对手罗亚尔的最大区别在于,萨科齐属于“决裂派”,他试图对法国现行体制展开深层次的改革,其最关键的核心使促进就业,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治安、移民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在这些政策中,萨科齐吸收了一些传统左翼政党的思想。

  萨科齐是个主张行动的人,拿英国《卫报》的话说,他的政策中淡化了左派与右派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更看中实际结果。为了能够尽快达到目的,萨科齐一面不停地督促法国选民--他们中接近一半的人依靠国家发工资、津贴或养老金--行动起来,不再安于享受,一面避免制造或扩大左右两派的分歧,力求建立一条改革法国的统一战线。

  萨科齐于今年3月接受法国《快报》采访时一再强调,“法国人没有时间等待,他们现在就有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法国太久以来久选择或者说经受了墨守成规”。但他当选之后随即在讲话中以“全体法国人的总统”的名义向左派选民示好,声称“无论是政治辩论,还是意见分歧,法国只有一个”,他希望所有法国人超越政党、信仰和血统界线,和他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法国的进步。

  法国一些人担心,萨科齐一旦当选会成为“不穿裙子的撒切尔夫人”,这“对法国人将是严酷的”,但萨科齐至少现在并不如这些人所料那么激进,最明显的一点在于,他没有响应诸多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建议,断然废除法国的35小时工作制。为此,他向《快报》记者解释说:“我在这一点上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认为法国有自己的历史,需要法律来确定每周工作时间。有些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把法国当成一张白纸来思考,但法国并非一张白纸。”

  这显示了一个从政30年的老兵的经验。事实上,没有这种丰富经验,早在2005年应对巴黎郊区骚乱时,萨科齐可能已经败下阵来。那年11月初骚乱刚刚爆发时,很多法国人将原因归咎于萨科齐的强硬的移民政策和对郊区闹事青年的过激言辞,媒体一度也认定萨科齐的仕途走到了尽头,然而萨科齐始终坚持“铁腕政策”,先抓人后宵禁,两周内便平息了骚乱,让“40天骚乱”的预言彻底破产。

  如今分析起来,不难发现,尽管他喜欢制造媒体喜欢放在头版使用大号字体印刷的新经典词句,比如“人渣”(指制造巴黎郊区骚乱的年轻人)、“用高压水枪冲刷这些贫民住宅”(指整顿巴黎郊区治安),但他做事却从不鲁莽,强力平息骚乱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种族冲突,并借此将自己的民众支持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这简直是“奇迹”。反对他的人虽然高喊“萨科齐滚出法国”,但内心却不得不承认萨科齐处理各种事务是的技术把握能力堪称一流,在一次座谈会上,一名北非裔年轻人对萨科齐说了实话:“每次看到你在电视上讲话,我就想吐,但我们真的很怕你”。

  萨科齐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的改革能否获得成功,其关键还在于法国人是否能够忍受改革的镇痛,或者接受像他一样每天清晨6点钟起床,然后马不停蹄地工作17个小时。

  萨科齐本人对自己的5年总统生涯作出规划,“我打算把它分成3个阶段,两年时间进行改革,两年时间引导这些改革,评估并修正犯下的错误,最后一年考虑可能展开的新竞选”。

  他能如愿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