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热爱中国的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2009-12-09 05:51:48) 下一个









鲁桂珍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291995324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李约瑟难题也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

生平

李约瑟生于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苏格兰家庭,为独子。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早年在剑桥大学受教育(学士1921年、硕士19251月、博士192510月),然后从1924年聘为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教授(fellow),在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实验室工作,研究胚胎学形态发生

1937年,三个中国人来他的实验室一起工作(鲁桂珍王应睐沈诗章)。其中,鲁桂珍(19041991),一个南京药剂师的女儿,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和李约瑟发生了婚外恋,但这段恋情得到了李约瑟妻子的原谅。鲁桂珍向李约瑟介绍中国悠久的科学发明医药学,给身处“西方中心论”环境中的李约瑟带来很大的心灵震动,使他形成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从此之后,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生极大兴趣,开始学习汉语,立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国皇家学会之命,李约瑟从19421946在中国重庆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为战时中国优秀科学家在西方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结识了竺可桢傅斯年等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此外他又游历了还没有为日本占领的地方,包括敦煌云南,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学术机构从而收集了大量文献和资料。这对他后来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有极大帮助。

之后,他赴巴黎当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的第一位部长,而且得到中国学者王铃王玲)的帮助而开始写《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948,李约瑟回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尽管在1952他因到中国查核细菌战的证据而受到排挤和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计划。李约瑟从1967年至1976年担任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1987,该馆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1994李约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约瑟首先娶李大斐(Dorothy Needham,娘家姓Moyle1896年-1987年)。李大斐死后两年,李约瑟再婚,娶鲁桂珍。从1982,他得了帕金森氏症1995剑桥寓所辞世,享年95岁。骨灰安葬在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下。

贡献

李氏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只会农业艺术的观感。他以受非正式汉学教育的外国学者的身份,突出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他对中国科技史的见解很独到。他的工作亦打开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重视,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的学术,同时令中国学者对自己的科技史做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其自身并未接受过正规的科学史教育,研究中国科学史乃兴趣所致(这一点可以从他夫人的话中得证:“鲁桂珍曾坦言: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学史的正规教育。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学过科学史,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后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

同时亦因为李约瑟本是一位科学家,观点亦是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停滞不前。他的李约瑟难题正好证明了这点。一些学者以历代的汉化和中央集权,来阐明“中国”文化思想上的高度一统性,欠缺多元化和竞争,从而使科技停滞。应注意是这些学者笔下的“中国”是指“汉族”生活区,而不包括自清朝起所包括的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区。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wiki)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is the man who made China China, forming the West's understanding of a sophisticated culture with his masterpiece,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says bestselling ( "The Man Who Loved China". ) author Winchester.

后记:
以前我只是从报纸上得知: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位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老人,一位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英国教授 Joseph Needham 李约瑟, 可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心,直到昨日在我的忘年交家中 , 我看到了这位世界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李约瑟的笔迹,和他那两本著作:他的中文,英文的字比许多中国人都写得好不知道多少倍, 字迹 handwriting 一笔一划都透出 :认真,刚毅,俊美,不是说见字如见其人,他应该是一位非常认真,做事一丝不苟,追求美的人, 因为他的字真是太美了
我忘年交家中的世交 lady 与鲁桂珍是非常好的朋友,陆桂珍即 Joseph Needham 的中文老师,情人,后来的妻子,从她的口中我知道了很多 Joseph Needham 李约瑟和鲁桂珍的故事,让我对这传奇两位人物想要有更多地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