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七月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明月里的思念---我的婆婆

(2011-09-11 20:51:23) 下一个

明月里的思念---我的婆婆

 

    按照老公家的习惯称母亲为 " 婶娘 "。我称婆婆为婶娘。记得第一次见到嬸娘时是我们结婚的那年。我从北京来到湖北的一个小镇。八月骄阳似火,天气酷热。婆婆早早地站在家门前期盼我们的到来。见到她儿子把我这个新媳妇领到家自然是脸上挂满了笑容。一声婶娘叫得她心花怒放。婆婆留着短发,精神抖擞,身穿一身朴素的兰花圆领衫和宽松的短腿裤,风吹日晒的面庞刻着几道细细的额纹。她那朴实的外表让我踏踏实实走进了这个陌生的家。

 

   婆家住在汉江边,公公早年是一位船码头工人。收入并不高。家中六个孩子,三男三女。想必日子过得一定很艰辛。后来这些孩子有的参军,有的去了护校,有的上了大学,对于不识字的婆婆而言是多么不易啊。

    在婆婆身边度蜜月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快乐日子。街坊邻里送来了自家鸡下的蛋为我们道喜。这时候婆婆乐滋滋的接过喜蛋. 顺便向来客回赠一包喜糖 。

  远离喧嚣的闹市,长江边小镇上的宁静生活,仿佛是一卷无限延展的油画。我和老公喜欢到江边观景, 江水时而平缓,时而波浪翻滚 , 令人沉醉。有时候不妨下到水里,沿江边游泳。回到家总有一大桌好菜等待我们。记忆中穿过堂屋是厨房。厨房光线很暗, 锅灶很大。婆婆为我们做饭挺辛苦。她 一会儿蹲下拉风箱,一会起身掀锅盖,烟熏火燎,忙了半天,总是最后一位上桌。 望着汗水淋漓的婆婆,偶尔我也会讨好地用芭蕉扇为她搧一搧。她会更开心了。小小的灶台边传出朗朗的笑声, 我从中初次品尝到婆媳之间相处的快乐。婆婆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吃什么?”答:“熏干鱼”。那鱼是经过腌制,干晒,熏烧而做成,咸中带辣,十分有嚼劲,很香。没想到回到北京以后的几年里,每逢过春节我都会收到婆婆寄来的干鱼。我知道是她省吃俭用为我特制存的鱼。数年后从美国回到婆婆家第一顿饭的餐桌上,婆婆把一盘熏好的鱼块放在我面前,对我说“ 我知道你喜欢吃,多吃点”。 一席活让我心里一阵酸楚而又暖融。这么多年过去了,连我都忘记了自己喜欢吃的这道菜, 她却记得这么清楚。

婚后第三年,儿子出世。婆婆相继在照料了家中大哥,大姐,二姐们的孩子之后又来到北京帮我们。那时候老公在北医读研究生,我在北医任教。我们终日忙着读书备课,收入也不多。多亏了婆婆里里外外相助。不习惯北方生活的婆婆从没有一句怨言,总是默默地找一些家务事做。连最爱挑剔的母亲都赞赏地说“你的婆婆是个能干人,总闲不住”。曾经有一个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下课回家,我看见婆婆左腿站在地上,右腿伸向右后方,踩着儿子睡床下的横梁,轻轻地摇动着小床。儿子睡的香甜,婆婆的身子略前倾,伏在我们的写字桌前, 双手正在缝制儿子的一床小棉被,我很感动。人有四肢,婆婆的每一个肢体都在同一时间发挥功能。“婶娘,您不要这样辛苦”我对她讲。“习惯了”。老人家总是微笑着回答。她的勤劳善良,知情达理,犹如一束束和煦的阳光穿过冬季的窗口,暖暖洒在我们三代同堂的温暖小屋。婆婆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十分节俭,总是舍不得穿我们给她买的新衣服,却把我不要的旧衣服缝缝补补又穿在身上。让我常常自惭愧疚。

   那一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我的母亲身患癌症入院治疗,老公和我都在北医基础系任大课教学,教学任务很重。常常备课到深夜。家里的事全托给了婆婆。度过了寒冬,送走了母亲,擦干了泪水,道别了亲人,我登上赴美的飞机。脑海里带走了婆婆抱着儿子站在家门口为我送行的一幕。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我常常回想起过去的岁月,那时候我们并不富有但很充实和快乐,因为有婆婆一路相伴不觉得苦。

 

  再次见到婆婆时,又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八月。我和老公带着长大了的儿子来到了久违的的小镇。婆婆一早等候着我们,见到她时,我惊讶的发现婆婆苍老了许多。背驼了,头发白了,人小了一圈。由于长年做饭时炊烟的刺激,她的双眼角里总有分泌物残留。尽管在北京时我曾经带她做过手术治疗, 现在看来又复发了。婆婆的家己经从镇上的坝外搬到坝内,平素家里只有俩位老人,十分清静。屋内的家具很简单。在我们强烈坚持下,从镇上五金商店拖回一台电冰箱。大姐说:“你们一走,他们就会把电冰箱电源拔掉,省下电费。你们每次寄回的钱他们舍不得花, 老人节省惯了”。公公和婆婆对我们说:“什么也不缺,日子好过” 。但在我的眼里老一代太苦自己。甚至令人怜悯。无论是老公单独回国还是我见到婆婆,总是要额外留给婆婆一些私房钱。叮嘱老公亲手把钱交给婆婆。那是我们婆媳之间的秘密。

  又是一个八月,骄阳仍旧似火。湖北老家传来了嬸娘健康每况愈下的消息,住院、出院、又住院、贫血、呼吸困难、肠梗阻 ... 坏的消息一天天紧紧地扣住我们的心。“嬸娘毕意八十多岁了, 你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我安慰着老公,内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忧伤和歉意。我和老公都是学医的,在父母病危最需要我们时,而我们却不在他们身边,无能为力。

 

  公公和婆婆一生中最远最长的旅行仅仅是在儿子出国前从小镇上接他们来北京游览了一周。能在天安门前照张像他们已经很滿足了。当他们身体还好时,我们只顾自己读书奋斗,当我们有条件接他们来美国时,他们已经力不从心,不肯远离家乡。“人老了, 哪里也不想去”公公说。婆婆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还是自己的家好”。如若时光倒流, 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加倍补偿心中的遗憾。人说婆媳难处,可是我连"处"的机会都没有了。

 

    又是一个八月,痛心疾首。婆婆病危告急。老公急急忙忙踏上了回乡的路。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为婆婆生命的延续而祷告。然而婆婆还是走了。终年八十四岁。 病危中的婆婆把对儿女的爱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八月的中秋。婆婆走了,那个清晨,我坐在窗前悲伤漫过心头, 泪水任意横流,往事回忆,一幕又一幕在脑海中浮现,婆媳间那份永存的情感点点滴滴,滴滴点点,应是最好的纪念吧!.

 

  中秋明月,婆婆在天上,我在地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婶娘。想起一首歌,<< 思念成殇>>

“当青烟散去,满眼是菩提,我不知从何时起,忙得不能常回去,,,, 我无法原谅自己,没有面对你,最后再说一句 我爱你”。多么贴切的歌词啊。献给心中的婶娘---我那好婆婆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北国风 回复 悄悄话 很享受阅读这不同文风写出的婆媳深情。老人若天上有知,定会含笑九泉。多写点儿。
北国风 回复 悄悄话 很享受阅读这不同文风写出的婆媳深情。老人若天上有知,定会含笑九泉。多写点儿。
七月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粮油的评论:
粮油: 顺着你的网名找到你的源头.是你.我的舞友.琴友...多少年熟悉亲切的伙伴.也览顾拜读了你的几年垦种几多收获. 真的不错.走进你的世界感受你的情感,多了一份温馨,少了无助的寂寞. 有粮有油的日子风调雨顺,详和有乐! 网上网下多多交流啊.
粮油 回复 悄悄话 被你毫无修饰地描述出的那种美丽所震撼,被你平静轻柔地抒发出的那份深情所打动。

与你以往的文风有所不同,但更为真挚感人。
祝老人一路走好。望你伉俪节哀,盼SX早日平安归来。
七月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江南白羊的评论:谢谢江南自羊,一份理解.
江南白羊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感人,都说婆媳关系很难相处,而你和婆婆有这么深的感情,想必你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喜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