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多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存与死亡——战士的美

(2009-06-11 17:44:40) 下一个


(一) 鹰击长空

“我希望,我们能拥有更多象您这样的人。”

——德国元首希特勒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这样年轻的英雄,骁勇的男儿吗?也许,二十二岁时率军远征,历十年之功开创横跨三洲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是他的前生吧!

对于那些矢志要当世界头号王牌杀手的世界各国王牌飞行员来说,埃里希。哈特曼(1922-1993)一定是最让他们痛恨的人。这座几乎永远也无法攀越的高峰,迫使哈特曼的后来者们无可奈何地永久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从1942年11月首获战果始,至1945年5月德国投降止,仅仅二年半的时间,化为灰烬的352架敌机,燃烧着23岁的青年的勇敢的心。他被苏联人称为“南方黑色魔鬼”,机徽为黑色郁金香。

1944年8月27日,哈特曼少校畅饮了第300杯美酒,由是获得德国空军的最高奖励――钻石骑士十字勋章,希特勒决定再次接见他。授勋时,元首只说了一句话:“我希望,我们能拥有更多像您这样的人。”

定格瞬间:在接见前发生了军官叛乱,安全措施异常严密,哈特曼被要求在晋见前交出配枪,他拒绝了。年青的狮子骄傲地昂起头来,“请告诉元首,若他对自己的前线军官都不能信任的话,那我就不要勋章了”。


(二) 决意今朝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着陆地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英国首相丘吉尔





1940年5月10日,那个昏暗的早晨,绥靖者张伯伦辞去首相一职;那片阴沉的天空下,丘吉尔站了出来。

国内是恐慌困惑的民众,国外是一统西欧的强敌。没有朋友,能看到的只是奉行中立的美国,冷眼旁观的苏俄。黑云压城城欲摧,难道说,九百年来英吉利不可征服的神话,在这一代人手中就要成为历史了吗?听说希特勒对英国只想进行“有绅士派头”的战争,可以像法国一样屈膝吗?

“不!”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自然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会明白的,会屈服的。但是,希特勒没能考虑到英国人民和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是马尔伯勒公爵的后代,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和《纽约时报》前业主的女儿珍妮。杰罗姆的儿子,一个天生的战士和持异见者。

定格瞬间:1940年5月11日,丘吉尔前往国会,以其特有的胆识和果断,向议员们向英国全体国民向全世界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说。这是年老但雄健的狮子的咆哮声,“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着陆地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决不投降。”


(三) 马鸣风萧萧

“俄国虽大,我们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这是人类战争中空前惨烈的一幕,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基铺的风花雪月荡然无存,即使数十年后捧卷泛读,杀伐之气仍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白雪红血,始终跳动着的是一颗不屈的俄罗斯之心。

1941年8月,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由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遂行基铺会战,目的是合围乌克兰地区的百万苏军。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苏联西南战区司令布琼尼先后提出后撤以保存有生力量的建议,未果。

9月16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会师罗赫维策,彻底钳断被围苏军退路。自此,德军发起围歼作战。困守在袋形阵地的苏军拼死抵抗,在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整营整营地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多次勇猛攻势,企图突破包围向东撤退。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苏军在德国坦克面前,成千成万地死伤。9月20日,基辅城被德军攻占。同日,德军生力军赶到并投入战斗。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65万人被俘,总损失不下百万。

定格瞬间:1941年9月中下旬的某一天,遮天的阴霾下,辽阔的草原上,数万名混乱的苏联骑兵部队自发地拔出马刀,端起马枪,呐喊着,疯狂地向东,向着自由的东方,突进!向着冷漠的德国战车,向着冰冷的钢铁装甲,冲锋!不成建制的骑兵军,与严阵以待的坦克军,结果早已注定。冲天的厮杀声中,响彻云霄的彷佛只是那一句:“乌拉!”

这只是许久以前我看到过的一个片断,却铭记至今清晰如昨


(四) 神风樱碎

“人间五十年,去事恍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日本大名织田信长

所谓“神风”,原指1274年和1281年两次摧毁元世祖忽必烈派到日本的舰队的大台风,使日本免遭入侵,日本人认为这是神的旨意。

1944年10月,日本第一海军航空兵司令大西中将着手组建飞行员部队进行敢死冲撞攻击,名为“神风特攻队”。10月25日,自愿参加的第一批神风队员22人在三处分别发动特攻,队长是关之雄大尉,战果可观。

由是,神风愈刮愈烈。许多年青的飞行员自愿参加神风特攻队,在帝国最后的岁月里,闪耀着忠贞的血性之光。到日本投降时,日本帝国海军里总共有2519名士兵和军官以这种方式丧生。

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几小时,日本第5海军航空兵司令、联合舰队前参谋长宇垣缠中将身着整洁的将军制服,摘下所有的勋章,对部下说:“我就要起飞去冲绳,向敌人进行冲撞攻击,有愿意跟我一起去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志愿人员竟比当时可能作战的飞机还多,最后的8架飞机起飞,一去不回。

那天黄昏,最先提倡这种战术,此时已任日本海军参谋长的大西海军大将留下遗言:“献给我已失去的部属的英灵。我对他们英勇的行动表示最大的感激,谨以死向这些勇敢的人和他们的家属表示歉意。”随后,他剖腹自杀。

定格瞬间:宇垣缠进入机舱时,狭窄的空间内已有一名志愿者。这名军官严肃地向他抱怨道,“将军阁下,这太挤了,不符合您要求我们遵守的空战条例。”一直以严厉著称的宇垣将军抱歉地笑了笑,温和地说,“对不起。不过,不会有下一次了。”

我如朝露降人间,和风樱花随春谢。


(五)钢铁洪流

“美国将成为所有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1年底,美国正式卷入二战,此时举国军力甚弱,陆军仅数十万国民军,海军实力还不及当时的日本。

1945年8月,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拥有1200W军队:在步兵方面,是戴钢盔持突击步枪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生产力与科技力的钢铁之师;在坦克方面,仅44年一年就生产了二万多辆;航母建成及在建141艘,军舰一千多艘,比所有其他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强大;在飞机方面,在战争期间共制造了28万架飞机,而日本在六年时间里仅制造了七万多架。

最可怕的是:这一切变化都只是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完成的。

1944年时,所有的参战强国,都达到其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平,导致了对工业的破坏、财政收缩、资源枯竭(例如德国和日本),甚至是人力资源的干涸(例如英国和苏联);除了美国,其经济自从开战以来一直呈现出强劲的持续增长。到1945年,美国经济才开始进入‘饱和’状态,此时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在席卷欧亚的钢铁洪流前,人类力量的巅峰于是呈现。当自由女神的手上,捧的不再是圣经,而是世上最锋利的剑时,所有的人们,无不敬畏地仰视,那有如太阳神阿波罗降世时的眩目光辉。

定格瞬间:1945年5月16日清晨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在新时代的开幕式上,无论对与错,善与恶,是由美国人吹响了进军号。

或许我们的敌人有钢铁般的意志,但我们有着熔化钢铁的力量!


(六)为了未来

“八格!我已经老了,但你——你们,必须为了国家活下去,建设日本的未来!”

——日本陆相阿南惟几

1945,8月。日本穷途末路。

是月9日,“六要员”紧急会议。3V3,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

在随后的六天中,大和民族的精英们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和彷徨,难道,骄傲了一千六百年的菊花皇徽,万世一系的神圣家族,就要向翱翔于另一块大陆上空的鹰隼,可耻地屈服吗?

通过杜鲁门总统的宣言,美国人那冷冷的声音回荡在岛国的上空:美利坚是一头盘踞在美洲的雄鹰,但一旦因愤怒而展翼,它的左翼将笼罩亚洲,右翼将笼罩欧洲。(这句话应该用到第六节的,可惜)

身为典型的日本军人,阿南惟几堪称所有旧帝国中悲剧性高级将领们的楷模:忠诚英勇,公正廉明,固执刻板,珍惜荣誉,深受部下爱戴,绝对服从圣谕。阿南主张“一亿玉碎”,决心抵抗到底。在部下假其名义发表的“告全军将士书”中,鲜明体现了他的性格:维护神州圣战,坚决进行到底。全军将士纵令啮草嚼土,伏尸荒野,亦须断然奋战,直至最后一人。

8月10日,最后时刻。

天皇裕仁召开帝国会议,在重臣们激烈的急论声中,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这是自幕府时代以来没有过先例的。

聚集在军部的少壮军官们,愤怒地围着他们敬重的长官,指责他背叛了为国家浴血牺牲的人们。有人大声地吼道,“是我听错了吗?将军,难道一直以来要求我们死战到底的人不是您吗?”阿南脸色苍白,“这是陛下的圣谕,皇军必须无条件服从。”他把配枪丢在地上,用手拍着自己的平头,“如果有人要抗旨,就先开枪打死我。”

8月15日凌晨,日本宣布投降前,阿南惟几切腹自杀。

定格瞬间:在阿南要求部属服从圣谕时,表示自己不会接受投降的耻辱。诸多军官站了出来,请求与敬爱的将军一同殉难,领头者是井田大佐。阿南狠狠地打了他极为器重的井田一个耳光,“八格!我已经老了,但你——”阿南将军铁青着脸环视众人,那些坚毅的朝气蓬勃的面孔,“你们,必须为了国家活下去,建设日本的未来!”

四十九年一朝梦,一期荣华一杯酒。


(七)死亦何哀

 空气布满紧张的气氛,大战即将来临,
 泪水划过母亲的脸庞,祖国就在身后,
 远方传来敌军的脚步声,大地在颤抖,
 是捍卫正义的时候了,热血早已澎湃,
 干枯树枝上最后一片树叶被寒风打落,
 闪电撕破了远处承重的黑幕,看,是SS部队在前进。

——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

1944,1月。东线。切尔卡瑟。

自1942年夏天以来,南线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强的主力集团在这里展开着激烈的厮杀。1944年初,苏联军两个方面军对德军的卡涅夫突出部形成挟击之势。

为掌握主动权,苏军不顾冬春泥泞地形,决心拔除这枚钢钉。

1月28日,以苏联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为首的精锐部队完成了对突出部德军的合围,史称“切尔卡瑟钢铁口袋”。德军两个军近6万人被困,其中唯一的装甲师是著名的武装SS“维京师”。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决心集结兵力,在解围的同时重创苏军,不幸的是他高估了此时手中握有的实力。自2月10日至2月15日,十余万德军与更多的苏军殊死血战。包围圈内外的德军仅距离不到10千米,但是这最后几千米的路程,对外围业已精疲力尽的帝国军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完的。

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风雪交加、连夜血战中的被围德军心情异常沉重。

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是施特默尔曼将军,不愧为典型的德意志军官,期间他整编部队,保持士气,顽强抵抗,拒绝投降。苏军派来使者要求德军投降,将军尽可能找来好酒好菜招待了使者,并约定战场上再见。此时将军下定决心,自行突出重围。

2月16日,暴风雪夜。被困德军丢弃了所有辎重,含泪放弃了两千余名重伤员(在东线,无论苏德都没有收容敌方重伤员的习惯)。施特默尔曼将军布置好突围步骤后,平静地对部属说:“我将与后卫部队在一起,兄弟们,包围圈外见。”

五万五千名德军以维京师为先头,企图悄悄突围,但很快就被苏军发现,熊熊烈火中,腥风血雨,尸横遍野。骄傲的维京尖刀捅开了缺口,被围德军在2 月17日中午冲到格尼洛伊提基河边,友军就在彼岸——但是,没有桥,也没有船。在放弃了所有重装备后,德军自发组织起来,维持秩序,三万五千人在浅水区成功渡河。

尽管后卫部队殊死抵抗,但强大的苏军仍然切断了缺口,没来得及渡河的还有两万多德军。他们在冰凉的荒野中,没有任何重武器,又累又饿。苏联将军的指示是:“我们已经给过德国人不止一次投降的机会了,既然他们不珍惜,那么,骑兵小伙子们,尽情地攻击吧!”在密集的炮火攻击后,骑兵冲上来猛砍猛杀,许多投降德军举起的双手也被劈掉。

定格瞬间:战后,苏军打扫战场时,在战况最激烈的高地上发现了施特默尔曼将军的尸体,手里紧紧握着一枝步枪。他的制服血迹斑斑,但胸前的勋章却熠熠生辉;他的身旁,横七竖八地躺着维京师的后卫营——担任阻击任务的这支小部队,以尽数战死的代价,换来了大量同胞的生还。

苏联人默然良久,最后以军礼安葬了这位从容倒在后卫阵地上的德国将军。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祥,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