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访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在世者杨养正

(2008-08-13 20:15:58) 下一个
访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在世者杨养正



--------------------------------------------------------------------------------
05/09/2005/15:50 华夏经纬网

核心提示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一支孤军扼守上海四行仓库,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四天五夜。从此“八百壮士”享誉中外,成为中国顽强抗战的象征之一。

时过境迁,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时代信报》记者与本报记者在联合寻找抗日老兵中,发现现居我市南岸区弹子石的91岁老人杨养正,竟可能是当年“八百壮士”中惟一在世者。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昨天上午,车流如织的南岸南滨路旁,一幢陈旧的黑砖小楼,歌声从底楼传出,门牌“弹子石正街5号附7号”。

91岁的杨养正一身旧中山装,挺直了腰板坐在一张旧沙发上,干瘪的嘴使劲张合,力图将68年前的满腔豪情抒发出来。吐词有点含糊但音调激昂。伴随脸颊的激烈抖动,一行浊泪从老人受伤失明的左眼滚落——

日军弹片击碎了他的左眼珠,“八百壮士”的荣誉却让他收获了重庆姑娘的爱情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抗战,战况惨烈。10月26日,88师第524团第2营全体将士(史称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指挥下,死守最后堡垒四行仓库,在四面沦陷情况下孤军抗击日军轮番攻击。

湖北人杨养正(当时名叫杨德余)就是这群铁血战士中的一员,时任一连三排少尉排长。“我们其实只有400多人,为迷惑敌人才佯称800人。”

10月30日晚,日军对四行仓库发起总攻。眼看战友一个个倒下,杨养正从阵亡战士手中取下一挺轻机枪,吼叫着对准敌军狂扫。突然,一块弹片飞进左眼,眼珠被击碎,他在剧痛中失去知觉。

迷迷糊糊,杨养正感到自己被人抬着在弹雨中穿行,身边不断有人倒下,但他和其余300多名战士终于冲过封锁线,到达了相对安全的公共租界。浑身是血的杨养正被立即抬进医院,医生给这个血人的左眼安了颗假眼珠。

二战爆发后,杨养正和战友被日军从租界押送到安徽芜湖。“我们被逼做苦工,挖战壕。”1943年4月,30多名战俘集体越狱成功,杨养正和另外3名战友经河南、湖北辗转来到重庆。逃亡中,他将名字改为杨养正。“我在河南看到一幅对联,‘养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一股豪气顿生,觉得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

1944年3月底,杨养正被送到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在这里,杨养正与重庆姑娘赵孝芳不期而遇。念过初中的赵孝芳不顾家人反对,固执地爱上了这个左眼残疾、比自己大12岁的抗日英雄。两人议定:不打跑日本鬼子,绝不结婚!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次日,二人在山城人民狂欢的礼炮声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5个儿子相继出世,杨养正分别取名为“中国民伟宏”,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宏”同“大”)。

话梅糖必须是上海产的,抗战回忆是照亮他失明世界的火把
解放后杨养正被安排在南岸副食水产品公司工作,单位分给杨养正两间小屋,一住60年,这即是今天的“弹子石正街5号附7号”。

记者走进小屋,家具陈旧、拥挤,但很干净,仅供一人转身的厨房四壁黝黑。“以前烧柴熏的。”赵孝芳边说边从冰箱里拿出两个包子,说这是老伴的午饭。“他牙早就掉光了,只能吃糖包子,早上两个,中午两个,晚上吃抄手,煮烂了的那种。”

老两口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约1000元。10多年前杨养正右眼患白内障,仅能感光。近年来又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6元一盒的地奥心血康、3元一瓶的复方丹参片是长用药。“日子还过得去。”老人低下头双手反复在膝盖上搓着,突然叫老伴:“给我个糖吃。”

糖是话梅糖,上海产。一个上午,赵孝芳喂了老伴5颗。“他最喜欢吃上海话梅糖,一包4斤吃不到一个月。”

嘴里含着话梅糖,杨养正失明的双眼似乎有了一丝亮光:“我在上海的时候就喜欢吃这个。”“我们那时一个班14人,6个轻机枪组,8个步枪组。一个排3个班42个人,我就是排长。”“日本叫嚣3个月灭中国,笑话!可惜没能和鬼子肉搏,少年时学的长拳派不上用场……”

说到这里,老人颤巍巍起身比划长拳。脚在地上踏得啪啪响,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

“好久没见爸爸这么高兴过啦。”女儿杨庆玲告诉记者,父亲彻底失明后很少出去走动。有时去弹子石新街溜达,10多分钟的路要歇5次。

“一说起往事他就来劲。”老伴赵孝芳插话。“他平日整天闷坐在屋里,只要你跟他聊天,精神一下就来了。”

不怕日本鬼子不怕死,最怕老伴先他而去

“我最怕老婆有哪点不好,去在我前头。”60年相濡以沫,杨养正已离不开老伴。

面对这个垂暮的抗日老兵的依赖,赵孝芳说自己索性“又当妻子又当娘”——

为他到2公里外的商店买话梅糖,因为只有那里才能买到;

每天一大早就为他准备好一天的包子,有段时间老伴天天都想喝一点酸萝卜鸭子汤,于是就天天陪他吃,汤给老伴,自己嚼干的;

将他常吃的药按顺序摆在枕头两边,睡前脱的衣服按内外顺序摆在床边藤椅上,方便他伸手就能拿来;

家里的插头全都用纸盒盖上,以免他碰着;

床头用钉子钉了张竖着的大木板,那是给他半躺在床上休息时靠背用的;

杨养正患慢性鼻炎,每天不停给他擦鼻涕;

……

“没有她,我根本活不到90岁。”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想到妻子自己也有心脏病,杨养正失明的双眼似乎泛起了泪花。

老人说他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欢迎现在日本人来中国开工厂

“父亲是个很讲原则的人,总是将大局、将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女儿心目中,杨养正有些“迂”。“我们一开电视,他就会招呼小声些,以免影响别人,我们只有尖起耳朵听;哥哥在建筑公司当施工员,别人提瓶酒上门他都不敢收,因为从小就受爸爸要爱国、要正直的教育……”

里屋一个旧柜子上,记者发现一大堆蒙灰的收音机,数了一下,有11个。“还丢了一些。”赵孝芳说,“眼睛失明后他就开始听收音机,这些都是坏掉的。”说罢打开音量,传出破响破响的声音,杨养正赶紧摸索着伸手捂住,“快把耳机插上,影响别人了。”

“以前在部队,谢晋元团长就常放收音机给我们听。”杨养正瞪着双眼,头偏向记者这边,说他就喜欢听新闻,什么日本又在出反华教材,小泉又参拜靖国神社……杨养正越说越激动,声调越来越高:“我的眼睛是日本鬼子打瞎的,我最有理由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是,我并不恨所有日本人。现在很多日本人来中国、来重庆开工厂,搞好大家的经济,这是好事情,我欢迎。”

话说多了,老人面色泛红,不停喘气。记者请老人休息一下。“不,我要说,我还要给你们唱那首《八百壮士》。只要我这个老兵不死,我就要唱!”

记者再次阻拦,杨养正伸手一挥,挺直腰板,昂起头,双手握成拳——

“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

记者 王伟 周立 史宗伟 实习生 邬小花 张质 报道摄影

新闻链接:

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10月26日晚,守卫战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战至30日,接到撤退命令,中国守军冲出重围,退入租界。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赞为奇迹。

后续提示

3月24日和4月21日,《时代信报》以大篇幅报道了杨养正老人生平,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被国内各大网站转载,网民们纷纷跟贴留言,表达对抗日老英雄的敬重之情,甚至有网民赶到杨养正家看望这位过着清苦晚年生活的老兵,结果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目前,接上海方面消息,上海淞沪会战抗战馆副馆长、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劳动报、解放日报记者将于近期专程赶往重庆探望杨养正老人,并邀请他前往上海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 重庆晚报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