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文

聚会交流(29)–关于信

(2013-04-12 10:06:27) 下一个

在知其雄篇章的交流时,大家对“信”的问题,提出了很多个人的看法。一般来说,我更愿意把这个主题放到思想领域去探讨。在我的个人生命实践中,思想和精神属于不同的领域。而“信”这个问题,我一般会在交流思想主题时,将其放在the nature of mind主题之下,因为这个问题与文字,哲学等关联更多。如果将其放在精神主题下,就如突然打开了一潘多拉盒子,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都会跑出来,从而稀释了目前所探讨的内容。但是既然大家提到了这个主题,那么我就先简单总结如下。

信,人之言也。因为我们不知道(特别是感官之不知)所谈到的对象是否存在,所以先以人之言为据,从而向前摸索以此带来的体验。有的人以此体验到了什么,所以他们以信为据。而有的人则恐惧于这种以信为据的方式,认为这是迷信的开端。所以这里就涉及很多诸如存在,语言,体验,意识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无法在这里用简短的几个片段来深究这个问题,如果那么容易的话,哲学也就不用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其主要的表象和过程。

人生之初,婴儿的大脑神经中没有很多各种belief和文化的熏陶。他们是敞开的,并且以一切感觉(既存的基本神经连接,感官,直觉等等)为基础,吸纳所有的存在和信号。他们没有成人那样的信与不信的概念,所以他们不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进行大量的过滤。因此,孩童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与成人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来说,高中以后,一个人的belief系统就基本被社会,家庭,和环境定型了,我们已经失去了婴儿的那种敞开的能力。更有趣的是,我们很少主动意识到,这种逐渐失去接收真实世界信号的过程。我们所用的语言,所说的信与不信,都是自己的belief系统已经预定好的。或者说,我们是一种特殊的,由社会,家庭,经历和环境等因素创造的一个拷贝。在感官上,我们似乎是独立的一个分离存在,但是在意识上,我们似乎是一个悬空的拷贝,一个失去自由的被创造物。

因为我们没有婴儿期的完整记忆,也极少对人生的整个经历进行理性和哲学性的挖掘,也极少对之进行精神上的探索,所以我们只能生活于短期的,眼前的,碎片式的记忆之中。这就像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不可能看到圆形的地球,我们很难看清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们也就更不可能看到这种完整生命之上的,再度抽象和提升。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没有希望跨入太空,去观察到真实的地球。即使在没有飞机之前,有些人已经根据航海经验,猜测地球是圆的,所以即使我们天天站在一个圆球上,但是从意识上接受这个圆球,那是个巨大的认识跳跃。所以真实,和意识中所接受的真实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事情。正是由于我们失去了婴儿的敞开能力,而生活于一个拷贝的belief之中(这种belief 不是专指宗教的belief,而是一个conditioned mind framework),要想跳出这种潜意识之中的belief,似乎有着不同的方式。可能有些人仍然保留着一些敞开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openness without the rigid limitation of belief,所以这些人不用信或者不信来判断,而是accept allthen use the open channel and all his mental and body faculties to absorb, taste, judge, and abstract these experiences so that a new state of consciousness can be reached。这种openness 不是信,也不是非信,它是一个管道,a open channel to accept signals。在得到了这种新的意识之后,于是有些人传播这种新的意识,

这种传播是艰难的,因为成人的belief会自然将之阻挡于外。但是人们会通过孩童,小学生而逐渐灌输这种新的意识,因为他们的belief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但作为成人,要想跳出既有的belief,可以通过信,人之言,来打开成长的通道。这些人通过信之后的体验,再次传播这种新的意识。但这并不是说,只有信一种方式可以向新的体验敞开。在知道“信”这个概念之前,每一个人都有敞开的能力。信,是成人定型belief之后,在潜意识中所人为打造的一个开关,它并不是先天存在的本质存在。

任何狭隘存在都有它危险的一面。信,作为一个belief之后的折中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有另一个非信的存在,来平衡信所带来的问题。非信,正如信一样,它也是后天belief所带来的现象,它也不是本质的真实存在,而是一个mind系统。非信会带来另一种不同与“信”的体验,非信并不是什么体验也没有,它也会带来某种体验,并且意识和体验本身,也会强化这种非信所带来的认识。

非信,是这个“非朴的”世界所需要的;信,也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两者的失衡会带来问题。但这不是说,非信和信是世界的全部。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需要超越信和非信。我们在前面的聚会中谈论过consciousness level。一般来说,一个成人的consciousness level是比较稳定的,即他的belief 系统是稳定的。但也有些人,他们会在一个人生阶段中,产生意识的跳跃。很显然,无论我们个人目前的belief如何,如果从个人的人生过程,和整个人类的整体体验来看 ,大致有着这样的经历。首先,婴儿期是敞开的,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belief还没有定型,这段时间是人飞速成长的时期。Belief 定型之后,会产生信与非信的现象。两者都会产生某种新的体验。但也有少数成人,仍然保留着很多婴儿期的敞开能力。所以成人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维持着某种平衡。信与非信,是在维持这个世界的存在。而也有些人,通过维持敞开的能力,而企图不断向前提升既有的世界。所以这些人都是在他们各自的人生坐标上,行使着他们的独特作用。那么到底信,还是不信呢?如果你现在走到了信的面前,那就坚守信,如果你走到了不信的面前,那就开启你的挑战。如果你走到了敞开面前,那就踏上探索的征程。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生路程,follow your bliss but you should know that the bliss never ends

信和非信,都没有其独立存在的本质。非信,也可说是信的一种,它是因为相对于信而立。两者都可以通过敞开,然后再次超越信和非信的意识,而回归于婴儿的朴,再次体验生命的飞速成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婴儿,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知道了信,也知道了不信,然后又放弃了信和不信的束缚。

超越信与不信,并不是成长的尽头。慢慢的我们不仅要超越信和非信,并且要认识到整个mind的局限,从而放弃仅仅以mind为生命核心的生活方式。Mind is only a tool, we are the owner of tools, we create the tools, and tools serve us. If we identify us with the tools, then we will be disconnected from the rich and organic life, the life which can transcend us to truth, abundance, bliss, love and wonderOtherwise, we are only mechanical machine required by the industry and greed.

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在告诉我们知守之分。Stay in life and mind is only a toolThis is a powerful message and it has been experienced two thousand years agoSomehow this message is lost in our blood, gradually it also disappears in our mind。有的人可能有个疑问,我为什么如此追忆我们的祖先?学习到祖先的知识不是足够了吗?

我不要知识,而是要拥有一颗祖先的心,要让祖先的血液在我的血管中流淌,以此,我来祭奠和重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