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兰原创

天生夜游神,小半生从事中文。敝姓王,但从未登基,只是沾了些先祖灵气而已;生于午夜,着歌而来……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文地理】最后的井盐(之三)

(2005-08-05 09:34:38) 下一个

 

           最后的井盐

 

                                              撰文/惠兰  摄影/余铭源 阳公田   供图/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之三:自流井开发
  
  明朝初年,富顺、荣州两地的盐业从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战乱中逐渐恢复。到正德时(1506-1521),全川盐税年征价银71460.72两。而富顺即征9676.51两,荣县征银3137.01两,两地占全川盐税近18%。著名的富义盐井仍可岁产盐36000余斤。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以富义盐井为代表的一批主要生产井因卤源枯渴,渐至坍塌废弃。人们在不开新井便不能补旧课的情况下,在富顺县城以西90里的荣溪水滨,发现了新的卤源,开凿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新盐井。自流井的开凿成功,逐步实现了自贡地区盐业生产中心从富顺、邓井关一带向西转移,形成了自贡盐业的新产区。

 


  

 

    明嘉靖以来,随着自流井等一批新盐井的出现,自流井相继演化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名称和产场、地名的称谓,与此同时,大公井所在的荣县产区,亦被贡井之名所替代。


  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贡井产区。两地井盐的生产、和销售刺合交流。形成"两井行旅负载麇至,络绎来往不绝"的繁华景象。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人丁锐减,百业凋蔽,盐井生产也倍受破坏,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陷于停滞。面对四川盐区"井圯灶废",盐政"荒废已极"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励"百姓俱往四川开垦",组织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面"诏免四川商民盐课""任民自由开凿""听民自领自卖""照开荒事例,三年起课"。使四川和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从战乱的衰微之中逐渐恢复并得以发展,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得以继续。


  随着"蜀盐始蹶而复振",来自陕、晋、闽、粤、黔等地的商人和劳动者纷纷到自贡投资。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与先进技术,或投资凿井设灶,或开设票号钱庄,或经营盐业运销,或从事井盐生产,与本地的井盐经营者和生产者共同开发自流井气水田。富义盐场获得迅速恢复与发展。康熙二十五年(1686),富义厂盐井数增至96眼,康熙三十六年(1697),又疏竣釜溪河,开通了进沱江、入长江的运盐航道。到雍正八年(1730),已拥有盐井298眼,煎锅55口。富义厂所产之盐除销本省30余个州县外,还销往湖北、贵州、云南等省。 分属富顺、荣县的自流井和贡井盐业的兴盛,促成了自流井县丞、主簿,俱雍正七年设"荣县贡井县丞署,雍正七年建在贡井"。自此,自流井又先后称为富厂、富荣东厂;贡井先后称为荣厂、富荣西厂,两地合称富荣厂。雍正年间,贡井已征引课银14000余两,自流井年征34000余两。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富荣盐场已有盐井413眼,天然气井10眼,煎锅1001口,年产盐达1800余万公斤。在四川仅次于射蓬、犍乐盐场,成为全川三大产场之一。

 

(作者邮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鸣谢: 本文采访期间,曾得到自贡市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日报、自贡盐业历史编撰办公室、自贡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和各界人士特别是自贡老盐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