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陈祖康(1904~1979年)

(2006-04-06 06:54:05) 下一个


陈祖康,字绍文,号宜安,漳平菁城人。出身于殷富之家。1916年(民国5年)入龙岩九中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得乌灵大学理科硕士,次年获法国西方工学院土木工程师职称。被该校聘为助教。在留法期间,由熊雄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6年春回国。同年冬由熊雄介绍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为军校校歌作词。北伐军东征时,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北伐军光复福州后,任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时,蒋介石密令逮捕军校内共产党员。陈获悉后潜至漳州,住在龙溪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占春家。同年夏,陈到龙岩与罗明,陈庆隆等商议营救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陈国华,他找龙岩县长杜连如谈判,未果。8月中旬,陈当选为中共闽南特委宣传委员兼军事委员。9月,回闽西传达“八七”会议精神。10月,任中共闽西特派员。12月4日,当选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执行委员。

1928年初,陈以教书为掩护,活动于龙溪程溪的南坑一带,曾组织农民进城请愿以减交鸦片捐,赢得群众好感。2月10日,当选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分管组织和漳州党务工作。3月,驻漳州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派黄澄渊和郑墨西劝说陈与其合作。在多方影响下,陈的革命意志开始动摇。1928年4月,中共福建临委书记罗明去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定陈代理临委书记。6月16日,陈以子侃署名在《漳州日报》上发表《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6月24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开除陈的党籍,并对陈文进行批判。

陈脱离中共后,投靠张贞,任独立第四师上校参议。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郑超麟为巡视员来闽整顿省委组织。陈得知郑到达厦门,派人跟踪,伺机捉拿未遂。同年冬,陈祖康与陈卓凡一起到上海找谭平山介绍他们加入中华革命党(即“第三党”),并被委任为闽南地区党务筹备员,在漳州、厦门一带发展“第三党”组织。

1929年8月8日,红四军解放漳平城。12日,群众到陈祖康家杀猪出谷,放火烧毁其房屋。19日,红四军挺进闽中,陈即以国民党岩平宁剿抚特派员身份与张贞派的张汝劻旅乘虚进占漳平县城。他荐派心腹陈应标为漳平县长,捕杀革命人士陈福庆、苏振源、苏金等人。

1930年,陈到上海向“第三党”的邓演达汇报工作后,10月回漳州创办《回风报》,至1932年6月因资金不济而停刊。接着又参与“第三党”在漳州筹办《漳州日报》,受十九路军影响,宣传反蒋抗日。1933年12月13日,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委任陈为漳浦县长。次年1月,闽南自治军司令胡捷进攻漳浦时,陈率部与之酣战,后得十九路军驰援,反守为攻。陈将胡枭首示众。

1934年1月21日,“闽变”失败后,陈避居长沙,以喝酒、打麻将消磨时光。后被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军统特务范裕厚拉入军统组织。1936年“两广事变”发生后,他到湖南零陵收集广西情报,颇为得力。旋被派回福建,先后担任福建警官训练所政训主任,驻闽绥靖公署情报处上校秘书兼一所所长,省保安处谍报股上校股长。1938年9月,经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接着担任军统闽北站站长。此时,陈截获一封日本驻台湾总督中岛满给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信。陈将信转报中央,与陈仪产生尖锐矛盾。后得戴笠之助,调任蒋介石成都行辕调查处第二股上校股长。1939年秋,陈受派任军统上海站站长,负责搜集日、汪、共情报。他将获得的日本剩余海军舰只位置的情报送给美国军队,帮助美军彻底炸毁了日军战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陈祖康勾结日本高级军官破坏中共在上海日军下级官兵中的策反工作。抗战胜利后,他获得国民党当局的中勤嘉奖勋章。

1947年,陈任华安“中美合作所”少将督察组长。11月,他回漳平竞选国大代表与刘子明同时当选。

大陆解放前夕,陈祖康携妻子去台湾,任国民党军少将。1960年,受命赴香港进行反共的情报工作。由于活动猖獗,1962年被香港当局逮捕入狱。释放回台后,仅靠国大代表薪俸及补贴维持生计。晚景不佳,著有《花落去斋诗词集》。1979年2月25日病死在台湾。

 

附一、陈祖康与黄埔军校校歌

站长王坚整理

 
在广州黄埔军校校址内,立着一块“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的石碑,这块碑立于1927年6月16日,歌词作者为陈祖康,曲作者为林庆梧。
 
歌词全文如下: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陈祖康,福建漳平人,1901年生,1919年秋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参加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获法国乌赛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5年夏毕业于法国西方工学院,并被聘为该院的助理教授。那时,正值中国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1924年春孙中山在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委任蒋介石为校长。6月16日举行首期开学典礼,录取新生499人,孙中山核定校训为“亲爱精诚”,并以“革命军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为题发表训词,奠定国民革命军的坚实基础。
 
陈祖康与熊雄(又名披素)是留法时的同学,熊雄先于陈祖康回国,在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推荐,继周恩来后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多次去函去电,请陈祖康返国参加革命,陈祖康遂辞去西方工学院的教职,于1925年春离法回国,来到黄埔军校任少校政治教官。
 
1926年秋,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学。一天,熊雄找到陈祖康说:“到现在,五期已经开学了,学校万事俱备,惟校歌尚付阙如,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政治部方面大家都认为你对诗歌独具专长,要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请你立即动笔。”陈祖康无从推辞,很快动笔写了这首歌词,歌词写好后交音乐教官林庆梧制谱。
 
不久,陈祖康离粤赴闽,校歌有否被采用陈祖康不得而知。
 
1927年春有学生自黄埔来见陈祖康,告诉他黄埔学校已有了校歌,并唱了原文,这时他才知道那首歌词被采用了,后来还被勒石在黄埔军校的校园内。
 
1985年1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文强来函证实,这首校歌确属陈祖康所作。
 
陈祖康到福建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的工作,先后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官。
 
1927年1月陈祖康在闽南从事革命活动,任闽南特委委员、福建临委委员;10月任闽西特派员;12月当选福建临委执委。
 
1928年2月当选闽南临委常委,兼省临委组织部长,4月代理福建临委书记,6月中旬投靠国民党张贞部,6月24日福建临委开除其党籍。
 
陈祖康在国民党军中任过少将。
 
1979年2月在台湾病故,享年79岁。
 
大浪淘沙,书写着人间沧桑。风云变幻,折射出人生轨迹。陈祖康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终没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者,反而与共产党分道扬镳,其教训是值得吸取的。但是,他在早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黄埔军校校歌的创作,仍然值得一提,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校歌的字里行间,无疑是代表了一部分黄埔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寄希望于国共再一次合作,尽早结束海峡两岸同胞的长期隔离状态,发扬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亲爱精诚”之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

 

附二:陈国华(1904-1928)

陈国华,又名朝全,漳平县中甲上郭畲村(1942年划属龙岩)人。他在龙岩溪南登高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龙岩第九中学读书,参加邓子恢、陈明等人发起组织的“奇山书社”和《岩声报》活动,思想进步。1924年(民国13年)他转学到厦门集美师范。时值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国民革命出现新的转机。国华参加该校岩籍学生杨世宁、张旭高等发起组织的“新龙岩季刊社”和“龙岩籍留学集美学生会”等进步团体,参与出版《新龙岩季刊》和《到民间去》活动。1925年春他在集美学校参加国民党组织。同年秋,国民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国华毅然辍学回到漳平,与陈福庆、李元升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筹组并成立国民党漳平县临时党部。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大胆抨击当政者劣迹,遭漳平县长下令拘捕。关押两月,县长慑于舆论压力,只好将他释放。国华出狱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定,继续深入到永福、中甲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夏秋间,国民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国华到龙岩团结进步力量,成立国民党龙岩县临时党部(左派),发动群众反对土豪劣坤,肃清贪官污吏,积极为迎接北伐军来岩做好准备。同年秋,郭滴人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岩,并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参与龙岩县党部,大力开展农运工作。国华参与其事,阶级觉悟日益提高。1927年1月经郭滴人,陈庆隆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陈国华,不遗余力地投入工农运动,常在群众大会或圩场作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口才流利,讲话简练,条理清晰,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号召力。

1927年4月15日,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波及漳平。漳平县长林克勋勾结龙岩驻军罗步月、黄月波与龙岩县长杜连如“拥蒋反共”。于当日凌晨派军警包围国民党漳平县临时党部,陈国华、陈福庆等4人被捕。7月,得邓子恢等人营救出狱。旋被分配到山马、中甲及永福龙车等地以教书为名,秘密发展中共党员,组织农会,进行减租减息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1927年11月,中共龙岩临时县委成立,他当选为县委委员。12月4日出席在漳州召开的中共福建各县负责人联席会议。

1928年3月4日爆发龙岩后田农民武装暴动,陈国华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军阀陈国辉四处布下暗探,跟踪追捕。同年初秋某晚,陈在谢宝萱家研究革命工作时,被暗探发现逮捕。陈国辉如获至宝,亲自审讯,加以酷刑,施以利诱,国华不为所动,并义正词严地痛斥陈国辉祸国殃民的罪行。

陈国华被捕,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公愤,纷纷提出要劫狱救陈。陈国辉为防不测,遂将陈国华秘密转移到漳平关押。国华在漳平狱中,又联系难友50多人开展绝食斗争,并准备组织越狱。陈国辉害怕,遂于1928年9月25日(八月十二日),下令将国华杀害于漳平县城东山之上。临刑前陈国华神态自若,视死如归,沿途高呼“打倒土匪军阀陈国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牺牲时年仅24岁。同时就义的还有龙岩适中的谢宝萱。

 

附三、郑超麟

郑超麟,又名郑侑庭,今漳平市菁城人,龙岩九中第六级学生。他龙岩九中毕业后,获半公费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同学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即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主编该机关刊物《少年》。1923年3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因工作需要,奉命回国,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负责中央机关刊物《向导》、《新青年》编辑,后又同瞿秋白一起主编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1925年1月参加了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记录。他天资聪颖,勤奋学习,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翻译、著作颇多,如他编译出版的《共产主义ABC》一书,是当时全国革命者的启蒙读物,起过积极作用。 

1928年7月,中共中央派郑超麟为特派员,到福建巡视传达中央指示,整顿党的组织。他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于同年8月底召开了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在会上,他代表中央作了报告,实事求是地肯定了福建临时省委成立9个月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他说福建党组织是由幼稚走向成熟,已领导了几个县的农民武装斗争,动摇和打击了反动统治基础,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其主要缺点是:职工运动没有基础,农民运动还没有走向正轨,对士兵运动不够重视等。大会在郑超麟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确定了目前的任务是:“群众的武装暴动,推翻现存政权,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会议还批评了过去一个时期福建党内存在的盲动速胜观念,深刻批判谴责了前代临时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陈祖康及张余生的叛变可耻行为,选举产生了新的省委,正式成立了中共福建省委,制定了较正确的方针、策略和政策,纯洁了党组织,使福建的革命运动逐渐走上正轨,向前推进一步。 

此次郑超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福建巡视,整顿党的组织,在短短时间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自身的努力,客观全面地分析福建的革命形势,以及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能站在党的立场,不以同乡同学的关系,深刻批判谴责了陈祖康的可耻叛变行为(郑与陈同是漳平人,又是同窗好友)是很可贵的。 

1929年因前苏联主要领导人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对共产主义运动观点有分歧,郑超麟有自己的看法,并倾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被定为“托陈”份子,与陈独秀一起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此后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观点,在上海从事翻译、写作和教学工作,颇有造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上对他作出适当安排,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不管以后对陈独秀、郑超麟等一些“托陈”份子怎样看法,或许会重新作出什么结论,但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眼光来看待,郑超麟无愧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理论家,对中国建党初期,特别是对福建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整顿、健全和发展,是起过一定作用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