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也想

对细节的观察常常是思考的起点
个人资料
老看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盛宴即将结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临近了瓶颈

(2010-04-04 12:08:43) 下一个
盛宴即将结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临近了瓶颈

By 老看客


30多年连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世人称颂的中国奇迹。这些年来,国人同胞们(尤其是既得利益的精英阶层)可谓是志得意满、几乎是在变着法子尽情地享受着这场豪筵。甚少有人愿意客观冷静地审问:宴席是否会有散去的时候?

在热闹的当头提出扫兴的话题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的。但我认为,面直事实比自我陶醉更有意义。我要说的是:受中国自然条件的制约、受过去30多年的发展模式的硬伤之累、受国际竞争新态势的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逼近了瓶颈。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没有获得妥善的解决,从未来的2~3年或3~5年开始,中国将被迫进入经济增长大幅减速、而经济质量亦难有显著改善的痛苦时期。

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经济将要停滞,更不是要鼓吹“崩溃论”。不是的。中国的经济还会发展,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盛宴很快就要结束。

1。自然条件的制约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最沉痛的代价之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挥霍、消耗,而中国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本来就远远谈不上丰富。就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说,不仅几大老油田都先后步入了晚年,尚未开采的陆地上甚至于近海的的储量也已基本探明。中国一方面自己在开大马力不停地钻、钻、钻,同时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要依赖进口。作为当今世界上碳排放量第一的国家,对能源的消耗可想而知。

中国的多种有色金属矿石已经要严重依赖于进口。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二三十年后中国很多矿种将无矿可挖。

中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那是子孙后代也有份的,不应该由我们一、两代人将之消耗殆尽。

中国是世界上的稀土大国。但顾名思义,稀土金属的总量与其它有色金属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可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浪费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举例来说,日本是稀土资源很贫乏的国家,但它趁着中国出口心切的机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中国进口、储备了足够未来几十年使用的稀土矿石。而且,它与其它国家一起,还在逼使中国继续保持稀土资源的开放。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不幸的是,这宝贵的水资源又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的大江、大河、大湖已经无一不被污染,甚至于近海亦不能幸免(典型的如渤海湾)。尽管中国人对污染的容忍度是难以想象之高,而且国家还自欺欺人地放宽了水的评估标准,但不能改变的铁的事实是水越来越缺乏。北方城市、农村普遍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下降不断创记录甚至于不断造成城市地面沉陷,北方荒漠化继续推进,黄河、长江源头冰川消退、雪线升高。。。这些,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制约是可想而知的。

顺便简单提一下美国:它有着丰富、纯净的淡水资源,即使是在拉斯维加斯那样的沙漠城市,对居民、游客的日用淡水的供应都不会比中国的任何南方城市差。美国的石油、天然气、多种金属矿藏极其丰富,而它本土上的石油、天然气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开采,即使是近海的油气资源,其开采也一直是受到严格的限制。别开美国的政治、军事、科技、金融优势不谈,仅就自然资源而论,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中国望尘莫及的。何况,美国只有3亿多一点人口,其实际宜居及可耕面积又是中国的2倍以上,更不用说其极其辽阔的海洋国土面积。

2。过去30多年的发展模式的硬伤之累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模式”之说。不错,成就固然是来之不易也令人羡慕,但是国内所累积的社会矛盾也已经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可以说,中国发展模式的本身是伤痕累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对社会矛盾的调和、舒解,以及对现行发展模式的天然缺陷的弥补。

认真思考中国模式,我认为它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粗放、外向与搁置社会矛盾。这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走捷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上的粗放就是确立以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柱。它的代价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外向型经济就是主打出口加工,做世界的加工厂。它带来的后果是:产业结构落后,内需不振,受制于人。

搁置社会矛盾包括多个层面,主要体现于回避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腐败横行;法制不力,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严重两极分化;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沉沦。等等。

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科技、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中曾经以“三化”来概况中国教育界的现状:教育政治化、校园官场化、学术功利化。这些年来中国的大学一直在搞大跃进,规模一扩再扩,并不惜大量举债建大校园、兴大建筑、搞烧钱式的引进“大师”,最后再将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到学生/学生家长及纳税人的头上。这种做法具有可持续性吗?

联想到二战后的日本,“日本制造”一度也曾经是低劣产品的代名词。可是日本的发展战略与中国模式显著不同,他们重内涵、重品牌、重创新。仅仅十多年,日本就在世界上塑造出了高新科技代表的形象。而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迄今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品呢?!

3。国际竞争新态势的影响

经历了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欧美国家加紧了对进口市场的控制。以美国为例,尽管其高新科技无人可以匹敌,但它已经意识到,保护其制造业对于提高就业率、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中国制造”,老美祭出了“国际贸易平衡”的招数,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欧美的强大攻势下,近期内人民币的升值恐怕将不可避免,问题只是哪一天开始升、升值的幅度如何。国内已经有过评估:人民币哪怕只是升值3%,很多工厂就只有关门大吉了。

欧美敢于拿“中国制造”开刀的另一个背景是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由于“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中国制造”也可以是“印度制造”、“巴西制造”、“墨西哥制造”。。。所以欧美国家不用特别担心失去廉价的“中国制造”而带来太多麻烦,虽然“印度制造”、“巴西制造”、“墨西哥制造”可能会比“中国制造”会稍微贵那么一点。

面对欧美的攻势,中国目前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外贸出口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会因此而不断萎缩。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从根本上讲,出路有二: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二是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提高广大国民的购买力以拉动内需。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这两点都不容易很快实现。中国目前是将经济增长寄希望于城镇化的推进。但是,城镇化也有城镇化的难度:一、这些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程度其实已经不算太低;二、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是萎缩内需、阻碍城镇化进一步深化的大敌;三、城镇化的深化与工作机会的增加尚不能同步。

结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逼近了瓶颈。在民族复兴、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任重而道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xiangshui 回复 悄悄话 Reasonable analysis.

Many rich Chinese people waste more resources than Rich US people.
mister986 回复 悄悄话 再这么折腾下去,子孙后代将无水可饮,无新鲜空气可吸。
threepalm 回复 悄悄话 你看到的全是困难,可能你是对的。 但又有那个大国每困难呢? 其实中国的“盛宴即将结束‘过去几十年,不知被说了多少次。
长空 回复 悄悄话 推荐2篇:
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07/06/content_4800524.htm
馬爾薩斯人口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7%88%BE%E8%96%A9%E6%96%AF%E4%BA%BA%E5%8F%A3%E8%AB%96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