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冲基金:肥了经理,瘦了顾客--令人震惊的对冲基金内幕

(2014-07-20 07:47:11) 下一个

对冲基金的经理们在给自己搂钱上确实身手不凡。美国很多新近出炉的亿万富翁是靠玩对冲发财的。但是,几乎没有什么顾客通过投资于对冲基金而发财。


对冲基金:肥了经理,瘦了顾客

 

令人震惊的对冲基金内幕

 

对冲基金的经理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者,他们眼光犀利,头脑敏锐,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中的无效率因素[注1]。—— 信不信由你,反正这是对冲基金行业经常向顾客宣称的。

毫无疑问,对冲基金的经理们在给自己搂钱上确实身手不凡。美国很多新近出炉的亿万富翁是靠玩对冲发财的。但是,在摩根大通研究对冲基金多年的西蒙•赖克在他的新书中指出,几乎没有什么顾客通过投资于对冲基金而发了财(像沃伦•巴菲特把他很多初始顾客变成百万富翁那样)。确实,1998年以来,对冲基金顾客的有效收益是年率2.1%,只有乏味老气的联邦政府短期债券收益率的一半。

怎么会这样呢?根据传统的投资效益统计方法,对冲基金行业的平均收益不是在7%左右吗?这是基金管理界一个常见的问题,类似于招标行业的“赢者诅咒”现象(最终中标者总免不了过度支付)。如果你给一些基金经理们每人同样数量的钱去投资,那些效益好的经理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相对那些效益中等或低下的基金,变得越来越大。(效益低下的基金难免关门的命运)。

但是,一个效益好的经理不可能永远保持好效益。在市场环境恶劣的年头来到时,他通常已经在管理着一个比原来大得多的基金。就金额来说,这时基金的损失会很容易地超出它在规模小时所获得的收益。这样,一般投资者的收益率就会低于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发生在个别基金上的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于整个对冲基金行业。从1998到2003年,对冲基金平均每年都有正收益,从2002年的5%到1999年的27%不等。那时候,对冲基金行业的规模相当有限,在2000年,总资产只有2000亿美元。

这种优越的表现吸引了退休基金、慈善基金和大学的捐赠基金,这些基金的投资组合刚刚遭受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打击。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资金涌入了各种“另类资产”,如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到2008年年初,对冲基金行业管理着大约2万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那一年对对冲基金行业来说正好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平均损失高达23%。以现金值来说,那一年的损失就比2000年全行业的资产总值的两倍还多(2000年时对冲基金仍然处于兴旺期)。赖克先生指出,2008年对冲基金行业的损失可能足以冲销过去十年中它所创造的全部利润。

在这一点上,对冲基金经理们可能会叫屈,因为使用赖克先生的计算方法,2008年的损失对于对冲基金的收益计算有着巨大的影响。假如按照股票市场计算收益率的通常办法,从2001到2010年末,对冲基金比标普500的表现要好。

但是,对私募基金的经理们的评价方法与莱克先生使用的方法相似(以内含收益率IRR为基础)[注2],而且这种方法可能还夸大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因为“幸存者偏向”(表现差的基金不再报告他们的数字)以及“回填偏向”(只有成功的新基金开始报告数字)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把年收益率夸大三至五个百分点。此外,很多投资者是通过“基金的基金”[注3]途径投入对冲基金的,更会多付一层费用。

即使你把2009和2010年的市场回升(以及对冲基金的收益)计算在内,投资者仍然处于下风。他们还没有把2008年的损失补偿回来。但是对冲基金经理们却在2008至2010的三年中拿到了几乎1000亿美元的管理费(1998到2010年总计3790亿)。

赖克先生的书指出,很多机构投资者应当改变他们对对冲基金的盲目信任态度。个别的基金经理可能确实是很有能力的,但是你很难事先辨别他们。约翰•鲍尔森在他从卖空次贷债券发财之前并不是很知名的,而且自那以后他的投资效益就一蹶不振了。投资于对冲基金会使一些幸运的基金经理们在他们的豪华游艇上享受提前退休的乐趣,但不会使退休基金弥补它们的损失。

 

[注1]根据效率市场(efficient market)理论,股票价格是在市场所有信息完全透明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市场中存在很多无效率因素(inefficiency),因此还是有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的。

[注2] 内含收益率IRR是综合考虑利息、机会成本及投资时机等多种因素而得出的实际收益率。是投资界计算收益率的标准方法。

[注3] “基金的基金”:有些投资基金不是直接投资于股票,而是投资于其它基金,所以有此称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