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诗经

茶话诗经,痴人学佛。
正文

感悟诗经:13---《召南·采蘩》

(2012-01-09 10:24:11) 下一个

 采 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 释


 


于以:问词。一说语助。


蘩(音繁):白蒿。生陂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


沼:沼泽。沚(音止):水中小洲。


 


涧:山夹水也。


被(音币):首饰,亦用于编发(假发)。


僮僮(音同):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


祁祁(音其):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


 



这首诗记述了女子采蘩及参加公侯祭祀的过程。


前两章用简短的问答交代了采蘩的地点和用处。在沼泽里,在河之洲上,在山涧中。第一章提到采蘩于沼于沚,你可能没在意,但第二章又提到了采蘩于涧,你不觉得有点不同寻常吗?这固然有要凑成三章而勉强重复的因素,但我想除了这个缘故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若仅仅为了再凑一章,作者完全可以写在沼泽河沚采蘩时的情形,就象《葛覃》里写周围茂盛的灌木和欢鸣的黄鸟,也可以象《关雎》《芣苡》那样写采摘的动作。


再者,那白蒿可是稀松平常的野草,路边、山坡、河边、山脚随处可见。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那些又远又险的地方呢?略微想一下,凭着常识可以想到那些地方生长的野菜更鲜嫩味美,现在的农家饭走俏也是同理。再进一步思考,这些白蒿是用于祭祀的。自古以来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时都是想尽办法用最好的物品来供奉,从蔬菜牲畜到锦帛玉器都力求最佳。一则是尊敬缅怀先祖,二则是向先祖和神灵祈福,祈求他们的庇护和赐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祭祀人的诚心和敬畏都表露无遗。古人信奉神灵,尊崇孝道,对神灵都是毕恭毕敬的,就象鲁庄公说的那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反复强调采蘩地点的用意:去那艰险偏远的地方采摘最鲜美的蘩,尽最大可能向先祖神灵表达诚意和敬意。连这么微不足道的蘩都考虑的这么细心周到,更遑论其他重要的祭祀品了,其心之诚,其意之敬,可谓尽矣。


明白了前两章作者的意图后,最后一章是说什么就昭昭然了。简而言之就是在祭祀时穿着祭祀专用的盛装,装扮的肃穆庄严,从大清早到晚夕都在祭庙里恭敬地祭祀先祖神灵。直到夜很深了,要回家了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地换上回家的衣服,依依不舍地离去。


毫无疑问,这首诗成功地描述了祭祀人的恭敬和虔诚。更为难得是这首诗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祭祀的过程,没有添加个人的任何情感色彩,是一首标准的原生态叙事诗。


正因为这种原生态的记述,让后人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颂扬者,看到祭祀者的恭敬和虔诚。阶级论者看到剥削和压迫,宫女/女仆们不但被逼着去那些危险的地方采摘白蒿,还得在庙里没日没夜地敬奉神灵。就原诗的本意来说,我倾向于作者是为了赞扬祭祀者的恭敬。因为,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作者不太可能具备现代人的阶级分析思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