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未归

海归,需要资本;海未归,需要经营
正文

八卦解职场 2

(2011-08-27 10:31:28) 下一个
from haiweigui.blogspot.com 6 —— 亢龙 5 —— 飞龙 4 —— 跃龙 3 —— 惕龙 2 —— 见(现)龙 1 —— 潜龙 上回详细的讲了“潜龙”这一爻(http://haiweigui.blogspot.com/2011/08/1.html)。说的是新人如何才能获取信任,站稳脚跟。现在就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见(现)龙。 就像一只在潜水的龙慢慢抬起头,让众人看到他。见龙说的是如何开始适时候的展现自己。爻辞说的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在田说的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状态。你在熟悉了环境以后,可能觉得自己可以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了。但是从哪里开始呢?从“田”。田的意思就是一些不是表面非常光鲜的实事。想想,如果你在田里干活,很辛苦,满身是泥,还要风吹日晒。不一定是你最想做的“说说话就能赚钱”的事。但确又是很基本、很必须的事。在田里干活一年,秋天收成的时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枚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好多种子,能养活很多人。就像是你去做一些需要花一些时间精力,但是能对很多人有用、有正面影响的事。这样的事,才是你要开始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需要去做的事。 “见龙”这一步是从你自己始发的。你需要自己主动的去找到一些能展示你能力的机会,然后展现自己。不过这个时候你的老板还处在“潜龙勿用” 的阶段。他会有试探的心态,不会一开始就给你很重要的事去做,甚至不会一开始就完全信任你的能力。你需要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建立起这个信任。这时候最糟糕的就是建立起一个“拣轻担子挑”的名声。要明白,这个时候同样是被试探的时候,还轮不到“挑选”的时候。越是在这个时候光注意“visibility”,越是中了圈套。留下这个浮夸印象,别人不愿意和你合作,老板也不愿意给你重要的活——“你要是抢了我的功劳怎么办?” 举个例子,你有了一个机会,找到一个不错的idea,说服了老板和合作者去试一试。然后结果还不错,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是自己拿着结果到处说,虽然是感谢合作者,但是很强调示自己的idea? 还是把功劳先归给老板和合作者,先收敛一下做幕后? 当然是后者让所有人感觉都舒服,以后有下一步的合作也会很顺利。以后有新的工作别人也愿意来找你,因为知道你不会抢“功”么。然后找你的人多,责任多了,才能建立起起好的名声,才会有“誉”。 但恰恰相反,选择第一种处理方式的人最多。生怕的就是别人,特别是老板不知道你的贡献在哪里,生怕别人忘了这是你的idea. 结果也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以后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老板就算认为你人还挺牛,但也不会交给你重要的任务。“功” 和“誉” 都是一张皮,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分量,但是人人都想要。你把“功”给出去了,别人才会回馈与“誉”。 别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想法,在西方只要是有能力就既往不胜。人性都是一样的。看看你身边的人,能力只能把你带进职场,最多一两步,但要再往上,就根本不是“能力”的问题。如果说一开始,你是做事的,事情做好的就成;那以后的每一步,都是增加了越来越多“做人”的成分。事情越大越是看“做人”,因为越大的事情需要的人越多,如果你不能调和好人的关系,分配好成果,那事情是不可能做成的。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了个人能力,以为自己最牛。其实呢,最牛的人也抵不过一群一般的人组成的一个牛的团队。团队的力量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太多了。所以公司是非常重视团队的。每个公司都说要招最好的人。但有一个前提:这个人要容易合作,要是一个 team player. 牛人因为性格孤僻无法和作被清走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 回到这个爻上。“见龙”的任务就是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做事和做人的能力。让别人开始了解自己。不在于要做很多的事,在于要做的话就做好,做完。 爻辞的第二部分是说“利见大人”。大人就是能帮助你,提携你的人。这个时候是去建起与“大人”良好关系的重要时候。大人开始信任你,才会给你机会,才有你下一步。前面说到“团队”,其实老板是“团队”里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他掌握的方向和资源。你要“见”,最关键的就是机会。空有一身本领没有机会展示是非常惨的。机会,不管你是自己争取,还是天上掉下来的,都离不开“大人”。所以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见事就是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networking”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实这个时候的“networking”是很容易的。因为你还什么都没有么,多半只有你求别人的,没有别人要求于你的。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关系很容易建起起来。人都“好为人师”,你就虚心做学生,那别人就自然成“师”了。不功利的想“提携”什么,听听经验也是好的。很多时候,人就缺一个“机会”。其实是缺一个“大人”。这个时候开始建立network,可以单纯,可以长久,可以对双方有利。 “见龙”时候,“见”只是表象,只是结果。你需要去做的是创造寻找“见”的机会,然后抱着“团队”的心态去把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