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家乡的故事] 农村生活回忆:砍柴,砍柴(2)

(2013-02-21 11:03:23) 下一个

其实上篇写的砍毛柴,是小儿科,只有小学生初中生才干。大一点的初中生和大人,砍柴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

上面说的毛柴,因为枝细叶多,也叫软柴火,与硬柴火相对。什么是硬柴火?就是没有叶子,只有树干树枝的棒柴和梗柴。前者有刀把粗,砍成一尺多长的短棒,用扁担挑。 后者是手指头粗细的树枝,依然捆成捆,用冲担挑。这个硬柴火,燃烧值高,一担顶好几担毛柴。

70年代,山里封山育林,这个硬柴火不能砍活树,只能捡干柴。那干柴从哪里来?干柴只能从烧炭后剩下的树枝来。所以下面先说一说砍炭烧炭。

(二) 砍炭烧炭

提起烧炭, 大家都知道张思德烧炭是为人民服务,炭窑坍塌牺牲。 那时候烧炭时大队一个副业。烧炭是个危险活,同时也是个累活。所以这个活就派给大队由黑五类组成的专业队。专业队住在山上,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砍炭烧炭。俺爸被打成右派回老家,“有幸”成为专业队的一员。 俺到山上砍柴,于是知道到哪里找干柴。同时也目睹砍炭烧炭。

烧炭的木头,不能是松树杉树等大路货,因为这些树木质疏松,烧出的炭不抗烧,国营供销社不要。烧炭的树,最好是各种硬的杂木,需要茶杯口粗细或更粗。这 样的树,要到深山才有。从山脚下俺家到烧炭的地方,有十多里。

一般从山下到烧炭的地方,从山沟进去。山沟里有水溪(当地土话叫港)。 因为山里水土保持好的缘故,水溪里常年有水, 像张家界金鞭溪一样。进山的路,一会儿在溪流的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每一次过溪流, 就成了我们用来指路的里程碑。 从进山口算起,第一次过溪,就叫一道港。如果到了十道港,进山就已经十里左右了。这个砍炭烧炭,就在十道港左右的地方。

烧炭大家都明白。砍炭就是砍用来烧炭的树。因为要封山育林,砍炭只能是间伐,不能一片树全部放倒。烧炭的树要大小差不多,这样不至于烧炭的时候有的烧过头 了,有的没有烧透。因为对粗细有要求,同一根树也只有粗的一段可以用来烧炭。到了比刀把细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不能用来烧炭了。于是就废弃在 山上。 这些砍炭剩下的树干树枝,就成了棒棒柴(粗的部分)和梗梗柴(细的部分)的来源。

再说一说烧炭。烧炭的树砍好以后,用一种工具叫羊马背到炭窑边。这个羊马,用两根Y字形的木叉和议根一尺多长的短扁担做成。把短扁担固定在Y字分叉的底 部,再把两个Y叉的顶部固定。 从正面看象一个A, 从侧面看象一个Y。要背的树, 就放在两个Y字形成的夹口里。这个羊马,背小树大树都行。只要你有劲,承受两三百斤也没有问题。

烧炭的树背来以后,放在炭窑里码好,开始烧。烧到一定程度(全靠经验)闭窑。 闭窑后因为温度高又没有氧气,于是纤维素就变成了炭。烧好以后,开窑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第一要小心窑塌。第二要小心窑里的一氧化碳,以免事故。张思德烧炭出事故是为人民服务。黑五类要是出事那只能是自绝于人民。炭烧好后,装在简易的篾篓子里,一担担挑到供销社,供销社收购后供吃国家粮的人冬天取暖用。所以这个烧炭, 是为上等人民服务。

图1: 烧炭窑和烧炭人



(三) 砍棒柴


知道了砍炭烧炭,就知道梗柴棒柴哪里来的了。砍过炭的林子里,就有大小不一的干树枝。你要是砍
柴,就带沙刀,扁担,和一种叫做夹栏的工具上山。找 到砍炭的地方,把砍炭留下的刀把粗(当然是越粗越好)的树枝砍成一尺多长短的棒棒,太细的不要,成为别人捡梗柴的原料。砍棒柴一般不用弯刀,而是用沙刀。

图2: 砍硬柴砍炭的沙刀



砍这个棒柴,你得到处找,没有一堆柴现成让你砍。砍一担柴,前后左右跑个半里很正常。搜集一担后放在两个夹栏里。一边5,60斤甚至 7,80斤再挑回 来,总而言之是多多益善。因为砍这个柴远,去一趟不容易,所以尽量多砍一点。这个夹栏,是用竹子做的。 用一寸多宽的竹片,长七八尺左右,新竹片用小火微烤后做成一个U字形。U字的两边月三尺长,底部一尺半左右,而且是平的。两片U字竹片,再顶部用棕绳固定并 横跨到另一端。 就成了夹栏。挑东西的时候把两片竹片分开,就可以装棒柴。

砍这个棒柴,难点不在砍柴,而在挑柴回家/回学校。从山边到山里,一般十来里路。因为路途远,大清早吃完头天的剩饭就要出发,为的是下午两,三 点赶回来 吃晚中饭。如果一切顺利,挑柴回家的路上已经饥肠辘辘了。肚子里没有东西,肩上还挑着百八十斤的硬柴,走每一步山路都很沉重。如果给学校砍柴想积极表现, 或者捡柴不顺利,回家/学校拖到四五点钟的话,在路上真是欲哭无泪,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每人身上都是一担柴,而且不是集体行动而是 单独行动。这样的 经历,俺有那么一两次。

这个棒柴,因为是好柴,一般私人还不让砍。 我们那边后山,山下的民众每年只让砍几担。更多的时候是给学校砍。一为学校食堂砍,二为勤工俭学砍,砍完卖给供销社,钱归学校。 勤工俭学最凶的时候,差不多每一两个星期就上山一趟。 记得有一个学期,俺上山砍柴无数次,一学期的成果是五毛钱。

图3: 砍好的棒柴



(四) 砍梗梗柴

这个梗柴,算是给砍炭打扫战场,也要跑很远的地方。那时经常有外地的知青也到山里砍柴。他们砍一担柴单程20多里, 需要起得更早。砍这个梗梗柴,需要用冲担挑。五六尺甚至七八尺高的柴,用柔韧性好的枝条(叫要条)捆成两捆。捆的地方在柴捆的中间偏上,为的时条的时候让 柴的自重维持柴捆垂直的方向。柴捆的形状可以看出一个人砍柴的技术。柴捆放倒从大头往小头看,如果是圆形,那是小学生水平。如果是椭圆 形,那是初中生水 平。如果差不多是长方形,那就是高中生水平了。没有大学生研究生水平的柴捆,因为他们不砍柴。

砍柴最难的活,叫做插冲担,当地叫杀冲担。这个冲担两头尖,便于插入柴捆。插冲担的时候,一捆柴放在地上,冲担以一个角度从要条的上边插 入,冲担尖却要从另一边要条的下面出来,形成一个角度。插的时候要找好重心,注意上下左右平衡,这样挑的时候柴才不会歪。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比较困难。要把没有插冲担的那一捆柴靠在树上。如果没有合适的树,那就找一个同伴扶着立起来。然后背朝插好冲担的那一捆柴,用冲担把那捆柴抗起 来, 用双手压住平衡柴捆的重量,再把冲担的另一头插到靠在树上(或同伴扶着)的那捆柴上。同样的技术要领。如果不平衡,要重来,直到两捆柴都平衡为止。从这个 杀冲担的技术里,俺受到了立体几何的启蒙,彻底学到了立体几何的真谛(如果冲担杀得不好,挑起来很难受)。 知青到农村要学砍柴,这一步是难点。

砍完柴以后,挑柴回家是累活。因为挑重担走山路,高一脚低一脚,一点也不轻松。远地来砍柴的知青,要挑10多里的山路,再10多里的 小路回家。

远地的民众和知青来山里砍柴,不能等回家吃中饭,于是带饭在山下农家热饭。俺家就在山下的路口。所以见证了两样事情。

第一样: 知青在俺家热饭。知青要热饭,就要烧柴火, 有的人家就不愿意。俺妈心肠好,于是经常有知青挑柴回家的时候,在俺家热饭。烧的柴就是俺在近山砍的软柴火。热饭的时候有时是放学后,俺妈交待有知青热饭就让他们来。让热饭知青大哥自然是十分感激,也与俺聊一聊,于是知道他们从哪个城市来,在哪里插队等等。俺砍的柴火,也算是给上山下乡 作了贡献。

第二样: 那时候封山育林,常有看山员来找知青的麻烦。说他们砍的柴里,有活树违禁,要没收。一刀把捆柴的要条砍断,梗梗柴散了一地。知青求情也没有用,辛辛苦苦砍 一担柴,挑下山十多里,最后空手回家。很是让人同情。


图4:挑柴回家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旧文重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乐维 回复 悄悄话 我看见过烧炭,读来很亲切。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风中承诺的评论:
谢谢来访。多谢鼓励。
风中承诺 回复 悄悄话 喜欢你的文章和图片,刚发现不久,看了太亲切了,慢慢看,让我的心一下有了归属感,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笑林的评论:
握手。我们也挖树根,冬天。我们那叫树蔸。
笑林 回复 悄悄话 我也砍过梗梗柴。那时小,砍不了大的。后来砍的人多了,连树根都挖。我哥哥砍过很多,我只砍过一点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