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

且步陶公韵,融日可负暄
正文

会唱歌的碗

(2014-11-30 21:49:53) 下一个

十月初的山峰依然葱茏,我们到郊外找寻的秋色还没有眉目。过桥不远,又看到了那片熟悉的白芦,去年初见时,这些芦花正怒放在西天的红霞中。或许是节气未到,枝头还是细细地花丝,芦苇随风摇曳,清新雅致,只是少些风韵。再过过,时令到了,芦花盛开,一片片蓬松着,如霜似雪,也是秋景之一。 

光顾了看“蒹葭苍苍”,一个不留神,在岔路口就走错了路,只得到下一个路口掉头。汽车掉头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门口摆着大木马的小商店。木马看起挺有意思,于是我说:“咱们进去瞧瞧吧。”先生一向对商店没兴趣,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他说:“不去了。”我则坚持:“走错路才来了这里,别错过了缘分。”于是我们停在小店后面。门口的木马是一种从没见过的新颖艺术品,马身粘的是河中捞来的扁平小片浮木(drafting wood);马的鬃毛则是不同形态的尖利浮木,这些鬃毛耸立着,让这匹奔马看起来威风凛凛地,很有生气;最令人叫绝的要算是马尾,那些曲折不一的枝状浮木被扎成一把,到好像奔跑时马尾被风扬起、吹散,这个设计竟然使得这些硬挺的木棒产生了一种飘动感。店主介绍说,从收集浮木,到设计制作,工匠要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民间蕴藏着许多具有超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独具一格。 

意外地在柜台上发现了一个铜钵,内外有铜蚀的像梵文一样的文字和图案,制作十分精细,里面还放着一根短木槌。这是干啥的?说是个捣蒜的钵,可不大像。我问店主,她不作声,一只手托着这个有精致花纹的铜钵,另一只手拿木槌沿钵盂外围缓缓转动起来。几转之后,我听到一个空灵的鸣声由远及近,由弱渐强地在空中响起,我惊喜地四处找寻这宛若天籁的妙音。哇,竟然还有这等器物!我连忙求证这到底是个什么,店主说这叫“Singing bowl”,产自尼泊尔,是佛家使用的法器。原来是佛门之物,怪不得会如此美妙而神秘。我接过铜钵,也有样学样地试着转动木棒,却不得要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先生试了,也不行。店主告诉我们转动时手要稳定(firm),要心无旁骛,这还需要一点时间练习才行。铜钵引起了好奇心,于是我们欣然地买下了这只会唱歌的碗。 

网上调研发现,这个器皿称为罄,也叫佛音钵,是藏传佛教的法器。当用一根桃木槌围绕钵体转动时,它便会发出天籁般的悦耳之音,因此被信徒们认为这就是佛音,用于参佛冥想。据说,每天转动,也有祈福的作用。罄的种类繁多,个头也迥异,小如茶盅,大似水缸,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小巧的清亮悦耳,大拙的浑厚悠远。有转动发声的,有敲击听响的,各处的用法好像也不大一样。在一个录像里看到西藏的僧人轮番敲击身边大小不一的罄,那些单一或混响的声音就像古朴的音乐,让人不禁想到中国古代的编钟和古罗马早期的弦乐器,这些古老音乐的音符和旋律单纯而又铮铮,直击人心。东方人把罄用于宗教活动,后来西方人发现了它,便开始开发它在冥想、音乐、放松等种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的功能。 

我们现在常常做这个游戏,我已经对怎样让罄唱歌很有些心得了。当心静时,三转两转便能听到天籁回响,心旷神怡,而其声音之大,每每令我惊叹。但要想保持住这个音乐并不容易,必得维持均匀呼吸,心无杂念。尽管钵体在手心中剧烈地震动,心却不能为之所动,精神若稍有溜号,那天籁便会在瞬间逃遁地无踪无影。聆听罄所发出的声音,让我感到它在按摩着神经,那是一种宁静而致远的音律,如果能够跟着往前走,再往前走,似乎可以引领人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安宁境界。那个感觉有些妙不可言,很享受。有时朋友做客,我也会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情,急于作秀(show),展示这个法器以及自己的技能,而这时就会屡遭挫败,不灵光,露怯。心与手,手与天籁之音的关联竟由这么个小小的、会唱歌的碗体现地如此淋漓尽致,令人咂舌。 

一个岔路口的走错,让我们邂逅了罄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小器物,真可以说是个美丽的错误。看到先生也常喜欢摆弄,我便有些得意,自夸说我是如何如何有感觉,如何如何英明地把握了这次错误,得来了宝物,他则说,你不过就是和平常一样,打哪儿指哪儿嘛。唉,没办法,这人太了解我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