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爱迪生汤仲明

中国科技事业难忘的一页 内部资料,赠送交流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国
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归档
正文

全文

(2005-09-10 06:20:03) 下一个
序 言 《汤仲明》记叙了世界上第一辆木炭汽车发明过程及其发明人的传奇人生。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是盛世修史的一个硕果。 汤仲明先生(1897—1980),河南孟县人,是我国著名内燃机专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家庭的苦难生活,使汤仲明先生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品格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立志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发奋苦读。1919年,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怀着“科技救国”的壮志豪情赴法勤工俭学。先入南台工业学校,后进昂若工业学院学习,获机械工程师学位;毕业后,先后被法国南台火车头制造厂、巴黎雷诺汽车制造厂、不来格飞机制造厂聘为工程师。为日后科海冲浪,博击风云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力量。为实现报国理想,他于1926年毅然返回祖国。 回国后被安排到陇海铁路机修厂任厂长兼工程师,并被焦作工学院(1938年内迁陕西,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1957年又与西安航空学院,即原华东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当时世界上石油匮乏,各资本主义列强都在研究替代品。面对我国完全依赖进口“洋油”的局面,汤仲明先生更加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从1928年起,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开展研究,至1931年世界上首辆木炭汽车率先在中国研制成功,在中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在杨虎城将军和于佑任先生支持下,迅速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全国,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汤仲明先生更加意气风发。先后出任重庆水轮机厂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等要职,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又被诬为“现行反革命”,遭到“开除出厂”由街道管制劳动的厄运。但是汤仲明先生始终坚信我们党会纠正这段弯路,团结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因此始终没有放松为“四化”尽力。当他得知西方国家研制成功三角活塞内燃转子发动机时,心里十分着急。在管制劳动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自行研究设计出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后者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汤仲明先生平反了冤案,办理了退休手续。在科学的春天里,更显得夕阳灿烂。汤仲明先生完全进入忘我境界。由于极度兴奋,极度辛劳,终于在1980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浸透他的心血的绘图桌旁,与世长辞。 汤仲明先生的科研成就和他终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信感珍贵,应当倍加珍视,努力使它发扬光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 傅恒志 2003年1月3日 目 录 前 言………………………………………………………1 一、 苦难的童年…………………………………………6 二、 进城读书……………………………………………11 三、 郎才女貌好夫妻……………………………………14 四、 择优选送开封师范…………………………………20 五、 赴法国勤工俭学……………………………………26 六、 进巴黎入大学深造…………………………………40 七、 为救国毅然回国……………………………………63 八、 回国真的就业难……………………………………69 九、 有才难展的年代……………………………………83 十、 研制烧木炭的汽车…………………………………104 十一、木炭汽车推向全国…………………………………118 十二、再展宏图更上一层楼………………………………119 十三、任职泰和一语丢官…………………………………127 十四、到大后方另起炉灶…………………………………128 十五、闯过难关再度辉煌…………………………………130 十六、遵女遗愿尸体火化…………………………………135 十七、撤离桂林来到三穗…………………………………137 十八、日本投降举国欢庆…………………………………140 十九、趁虚而入立足重庆…………………………………142 二十、 重庆解放焕发青春………………………………149 二十一、一份“入党申请书”………………………………152 二十二、好景不长坠入罗网………………………………156 二十三、新渝眼里的外公外婆……………………………167 二十四、十年动乱雪上加霜………………………………189 二十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6 二十六、不当累赘坚决走…………………………………203 二十七、古都长安文物多…………………………………211 二十八、北京、天津之行…………………………………216 二十九、故乡圆梦梦难圆…………………………………220 三十、 二十年沉冤终昭雪………………………………237 三十一、枯木逢春花再发…………………………………242 三十二、钱辟蒙勇挑重担…………………………………262 三十三、科技之家已形成…………………………………277 后 记…………………………………………………284 参考书目…………………………………………………280 汤仲明大事年表…………………………………………290 前 言 由于腐败的满清政府的统治是造成我国社会近百年来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地步。自从近代人类出现了政治科学,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才获得翻身,社会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我国几千年来落后的习惯势力,仍在各个方面起着阻碍着我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可以从汤仲明先生一生的事迹和坎坷的经历中说明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内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太平盛世,各地兴起编史修志,我有幸参加。在我们编纂河南交通历史时,在近代交通史料中,发现了汤仲明先生这个人物。他是三十年代初发明木炭汽车的一位留法归来的工程师。当时全国有影响的《申报年鉴》、《交通杂志》、《中国实业》、《道路月刊》等都有记载。与他同时研制木炭汽车的全国知名人士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张登仪、安徽的沈宣甲、湖南的柳敏、向德、武汉的高国恕、山西的李文轩等人。河南汤仲明是其中的姣姣者,最先获得成功。他研制的木炭汽车一九三一年三月达到理想的效果,九月报国民政府实业部立案,并获专利五年。①获财委奖金一千元。②一九三二年在全国推广使用。木炭汽车在中国风行了近二十年,从三十年代初到五十年代初,为旧中国缺油的窘境度述了一个个难关。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汽油奇缺,除军车外,民用汽车几乎全改烧木炭,它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那时中国缺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洋油”过日子。据《申报年鉴》记载:一九三四年我国进口汽油三十万加仑,值关平银一千五百万两,约合一亿元之巨,是国家的一大漏扈。 当时世界上一些缺油的国家,如法国、比利时、日本、奥地利、苏联等,也都在研究寻找汽油代用品。法国着手最早,在上个世纪末的一八九四年就成立了“炭素燃料研究会”。那时他们就深感液体燃料之缺乏,从事于木炭瓦斯代替燃料之研究。 全世界、全中国都有人在研究汽油代用品,有的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但均未臻完善,达到实用的目的。法国一九二四年就制成以木炭为原料,取其瓦斯代挥发油装在长途客车上作过试验。上海张登义一九二七年从法国引进一台以木炭为燃料的下吸式煤气炉,装配成上海最早的一辆煤气车,经向国人介绍,未能推广开。①法国、日本、比利时的试验品,都多次引进我国上海、南京、湖南等地,但经改装试用都不理想,达不到实用化价值,唯有汤仲明发明的木炭代油炉,装到汽车上一问世就得到社会认可,迅速推广,成为商品,争相购置使用。所以汤中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先使木炭汽车达到使用价值、首先使木炭代油炉实用化的第一人。 汤仲明继木炭代油炉之后,于一九四O年又发明仲明无曲轴蒸汽动力机,仍以木炭或木柴为燃料,可作工厂动力带动机器,解决照明,还可作小型船只的推进器,用途很广,获经济部批准十年专利。① 解放后,汤仲明在重庆水轮机厂先后担任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等职务。当时中国工业主要是照搬苏联的模式。汤仲明没有原样照搬,而是加以改进,节省许多原材料。因此,一九五五年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但好景不长,一九五八年被错划为“右派”,一九六一年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被开除厂籍,交派出所居民委员会管制劳动。汤仲明在蒙受不白之冤、政治上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上断绝了来源,连住房都没有了的情况下,但他的灵魂没有被扭曲,志向没有被转移,那颗热爱祖国的红心也没有退色。当他知道国外搞成三角转子内燃机,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时,他很着急。他决心将自己酝酿了几十年的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设计出来,赶上并超过他们。(从理论上看圆心转子就是优于三角转子)每天劳动之余,他就在那间只有七八平方米、四面透风的竹笆木屋里进行艰难的设计。早晚就在屋外一个用砖头垒的土堆上,放一块木板代替绘图板进行设计,经过多年的艰难历程,任劳任怨,苦心钻研,精心设计,终于先后设计出“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泵”两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机器。他曾将自己的设计送交有关部门和领导看,但由于他的处境,两顶吓人的政治大帽子在头上戴着,谁也不敢接受他的设计。尽管如此,他仍百折不挠,忍辱负重,毫不气馁,到处求告十几年,从没有恢心丧气过。 一九七七年他回到老家河南孟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科委具体安排试制第一代转子机和转子泵,转子泵已取得很好效果。 一九七九年汤仲明的错案得以平反,沉冤得到昭雪,被收回原厂,恢复名誉,办理退休手续,还补发了工资。让他搬到大坪小女儿汤三生家居住,以便照顾。汤仲明本可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这位年过八旬,银发苍苍,行动已不很方便的老工程师,却不甘心把自己的技术带进火葬场一起烧掉。而决心要为祖国的“四化”再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第二个科学的春天竞放奇葩,以偿平生宿愿。他积极筹组重庆市退休工程师协会,以便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再献余热。他担任该协会的副理事长。真是“老牛自知时日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一九八O年元月,重庆市沙坪坝工业局拨款两万元,支持他试制“转子泵”。他得知消息,非常高兴,也很激动,连夜赶绘配件图纸,一连数天,忘寐废食,夜以继日,终因年老体衰,用脑过度,而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元月十四日晚与世长辞。在昏迷中还叨念着图纸送出去了没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可惜事业未竟身先逝,遗愿人间。幸亏有退休工程师协会挚友钱辟蒙工程师,接替他的工作继续试验,又经过艰难曲折的多年努力奋斗,终于试制成功“半圆凸轮转子泵”,一九九O年四月获国家发明专利。①“内外燃转子发动机”还有待有识之士继续开发。 一、苦难的童年 伟大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坚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灿烂的黄河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光辉历史,闪烁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上下数万年,奔腾几千里,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拼搏,多少壮丽诗篇在这里谱写,多少发明创造在这里问世,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产生。 英雄的黄河创造了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金、元之前,黄河主流在海河入海;明、清时期,黄河改道从淮河入海;清末又改道山东海口入海。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古都,几乎都在这个南北滚动的黄河流域上。 黄河流经七省,一泻五千四百六十余公里,河南境内竟有七百零六公里。有高山峡谷,也有平原沃土。它哺育了河南人民,滋润了中州大地。在它两岸丰腴而肥美的土地上,曾产生过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优秀人物;建立起座座繁华的城镇,黄河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黄河带给两岸人民的有欢声笑语,也有呻吟啼哭;在河里流涌的不仅有玉液琼浆,也有眼泪血汗,多数都是人为的。但不管人间闹得天翻地覆、改朝换代,黄河依旧是滚滚向东流去,涨涨落落、急急缓缓、平平静静的日月悠长,火火暴暴的时间极短。年年月月、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也不曾停止过,所以它一直是两岸悲欢故事的见证。 黄河中游的北岸有座古老的城镇,汉称河阳,唐称孟州,明改孟县至今。它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黄河冲积平原的扇形顶端,与西部黄土高原的接壤处。这里地灵人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诞生在这里。在十八世纪末,她又养育了一位名噪一时的科学家,木炭汽车的发明者汤仲明。 孟县城西中汤庄,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汤家就在村东边,一座三间头的房子里。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汤仲明就诞生在这里。仲明父亲汤之峰是位老老实实的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农闲时兼当毛毛匠,加工皮衣。汤仲明兄弟三个,他为老二,长得特别机灵。 汤仲明诞生时,正值“马关条约”在日本签订之后。当时除了日本、俄、英、德、法、美等几大列强,趁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清政府软弱无能,任人宰割,闹得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国弱民穷,受尽欺凌。他的童年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动乱时代度过的。 汤仲明幼年时家境贫寒,本来尚可以上学。父亲汤之峰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他秉性刚直,人穷志不穷。他种的几亩地紧挨着一个有钱有势的地主,人家想将他的几亩地买过去,他却顶着不卖。那个地主就心生一计,买通官府栽赃陷害,将一具无名死尸,抛掷在他地里的枯井里,串通一个要饭的小孩认尸作父,诬告是汤之峰所害。县衙派差抓走汤之峰,将他下了大狱,吊起来将他严刑考打,逼他招供,苦打成招后,判官问他是赔钱还是偿命?汤之峰心里明白,人家是要他的地,就答应赔钱。终于被逼将那几亩地贱卖给了那个地主。这件事给他汤之峰一个沉重打击,家境也一落千丈,每况愈下。他认为这样受欺侮,主要原因是家里没有功名所致。他暗暗发誓改变门风,兴家立业,无论如何要送一个孩子上学,为未来改变门风创造条件。 促使他决心送孩子上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农闲时他给王太顺商号加工皮衣,店里记帐,不付现金,隔一段时间需要花钱了取一点。汤之峰没有文化自己不会记帐,全凭心记怎么能记住。每年工钱自己认为还未取完,可算帐时总说是取超了,倒欠铺里的。人家翻开帐叫他看,说得头头是道,对方有帐本作凭据,自己凭记忆怎么能说过对方,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肚里咽。已达而立元年的汤之峰觉得不识字吃亏太大,他自己这时才开始刻苦认字学文化,也更坚定了要送一个孩子上学的决心。 汤仲明六岁时,父亲将他送进私塾汤信天家读书。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待背得烂熟后,就攻读《四书五经》。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就是大年初一也只许他玩半天。汤仲明很理解父亲的心情,读书非常刻苦努力,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深得老师喜爱、教他也更加认真下功夫。汤仲明十来岁时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许多篇章,并学会了做八股文章。 汤仲明练字买不起纸、笔、墨,就在一个木盘上摊上一层细沙,用木棍当笔在上面画字,写后抹平再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这样练习写字的。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遇到月亮天,他就借着月光读书,幸好那时的书多是木刻板印的,字比较大,睁大眼睛勉强能看见。为了解决夜间读书照明他想过不少办法。冬天拾柴草烧,连看书带烤火,夏天也用过萤火虫装进玻璃瓶里当照明。有一次在烧草灰的时候,他发现有条长一寸多,肚大三四分很肥的虫子在火里烧得唧唧响,后来流出油也着了火。这给他以启发,有时就找这种含脂肪很丰富的虫子烤油点灯照明读书。夜里学,早起更抓得紧,天蒙蒙亮就起床,屋里看不清就到外边去读。天天如此,早晚的昏暗对他的视力有很大损害,小小年纪就成了近视眼。他为了求知,为了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他还经常跑老远找老师和同学借书来读。借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一读二背三抄写,从不轻易放过。 汤仲明并不是个死读书的孩子,他还喜欢运动,下课时尽情地玩。炎夏他还常邀同学一起去黄河边上玩水学游泳。开始不会浮水,只能下到齐腰深的水域乱扑腾。有一次一件衣服被风刮到水里,里边的空气鼓起老高,按都按不下去,这给好动脑筋的汤仲明又一启发。他立即拿件裤子作试验,将两个裤腿扎起来,抖满空气按到水里,手抓住裤腰按在水中就能载着人浮起来。就这样他用这个办法很快学会了浮水。好多同伴也用他的“发明”学会浮水。 汤仲明还喜欢捕鸟、捉虫、采摘花草。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把捉来的动物,挖洞养起来,植物栽起来。老师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汤仲明贪玩,不用功读书,不但自己玩,还领着一伙同学玩。于是上课时就点名叫他背书,背了一课又一课,他课课背得烂熟,语言流利。老师心里明白了,又叫和他一起玩的几个同学背书,也都背得很好。老师恍然大悟,他们是伙好学生,是在学好功课的前提下去玩的。既是玩也是求知,这玩的有意义。从此,老师也乐意告诉他们识别花草虫鸟,并帮助他们做些简单的标本,如将蝴蝶夹在书本里,干了就成标本。 汤仲明断断续续读了六七年私塾,能写会算了,年龄也十二岁出头,可以帮助家里干活种地了。他父亲从家里经济情况考虑,不准备再送他上学。但私塾老师汤信天知道后,专门来找汤之峰说:“俊哲(仲明原名)这孩子聪明,你应继续供他上学,供出来你就好了。” “没有钱,供不起啊!” “想办法,咬咬牙吧。他有这份天资,不送将来你会后悔的。” “后悔什么?请先生指教。” “你要把他供出来了,当上了教师,一月就是十几甚至几十元钱的收入。” “啊,谢谢先生指点。那我想法再供他继续上吧。”汤之峰听了汤信天这番话,心里突然明亮了。他想,就是呀,供出来当上教师,不就改变门风了吗,又有可观的收入,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他再次下决心,送汤仲明继续上学。 二、进城读书 距今近百年以前的孟县城,是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综合城镇。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街道尽头是四城门。东门上书“迫秀”、西门上书“凝翠”、南门上书“河阳”、北门上书“拱极”。城楼四个皆在瓮城上。虽有较完整的城垣和寺庙建筑,但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全城仅有个别两层木板楼,几乎都是平房。街道是土地,天晴满街灰,下雨满街泥。工商业都是私人开设,工业仅有一家打蛋厂和几家作坊。商店大大小小有上百家,粮食坊、铁货店、药铺、面饭馆最多。布店、估衣、京货、杂货、粮行、盐店也各有一家至几家。其它交易仅是些临时摊贩,交易随着年景丰歉而时茂时萧。汤仲明过去年纪小,从没单独进过城,也没有注意过这些,这次他算是大饱眼福了。 县城中心建有一座穿心钟楼,是明万历年间知县万时俊倡建。高七丈余,砖砌四洞门,巅额朝南“仰嵩”、朝北“拱辰”、面东“潮阳”、面西“凝晖”。上置层楼两重,钟挂顶端,定时鸣响。登楼眺望,北仰太行之巅,南观大河之流,甚为壮观。汤仲明也是第一次登楼观光。登高望远,他觉得世界很大。这是一九一一年春的事,汤仲明考取孟县高等小学读书。 孟县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自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后,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开始接受外来影响,教育制度进入改良时期。一九O一年清政府颁布“废科举、兴新学”的诏令。一九O三年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一九O六年又强调“忠君、著孔、尚功、尚武、尚实”等主张。该校原为河阳书院,于一六八四年知县徐登瀛创建,教学质量一贯不错。是官绅子弟求学之场所,一般士庶百姓子弟皆无缘入院学习。汤仲明是个例外。主讲中叶廷杰(铨部)、萧良城(输林),以及孟县李春溪(举人)皆善于启迪。一九O五年该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汤仲明上的就是这所学校,课程除《四书五经》外,增加了算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汤仲明较扎实的文字基础,上新学也不费劲,反而感到比过去学习更容易。因此,学习成绩仍很优良。 中汤庄离学校有五六里路程,远的学生可以寄宿,一个月伙食费银元两元伍角,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微不足道。汤仲明家里太穷,这点伙食费也付不起,只好跑通学。每天清早去,晚上回,跑十几里路。清早去时捎点稀糊带点糠饼作中午饭,有时啃窝窝头喝凉水充饥,几乎天天如此。一晃两年过去了,读满高小毕业,年纪也十四五岁了,当时孟县还没有中学,上中学要到五六十里开外的怀庆府(今沁阳市)去。路途太远,花费不起,父亲考虑来,考虑去,再也无力送他上中学了。 汤仲明在校品学兼优,好帮助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特别是一位姓李的教算术的老师,对他非常器重,就象古时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认为汤仲明为算术天才,与众不一般,应当培养,让他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当他听汤仲明说不准备再上学时,专门来到中汤庄找汤之峰说:“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他有这个条件,一考就能考取。多少有钱人家的孩子想上还上不了。” “就是,就是。我再想想办法。”汤之峰听了李老师这番话后,供孩子上学的这把快要息灭的火,又被吹得熊熊燃烧。他何尝不想,只因上中学交不起学费,搭不起伙食。后来听说学校为了奖励好的学生,明令考上前三名的学生免交学费。这样才让他去考,结果考了个第一名,汤仲明就免费(每学期12块银元)上了中学。学费解决了,生活费还没有解决,由于学校离家六十多里,只能寄宿,不能跑通。交不起伙食费,只好过好多天回家背一次干粮,带点家淹的咸菜,将变成很硬的馍用石头砸碎,再用水泡软吃。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他学习则更加用功。在中学的几年里,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没有落过第三名。每学期都享受免交学费的奖励。家里干粮有时也接济不上,就只好暂时缺学。学学停停一共上了四年才算毕业。毕业时文凭上要贴七角钱的印花税,也拿不出来,停了好长时间才算凑齐钱,买了印花税将文凭取回来。 汤仲明上的是河南省立沁阳中学,建立前为覃怀书院,一九O二年为覃怀中学堂,一九O八年更名为怀庆官立中学堂,一九O九年又更名怀庆府中学堂。一九一三年定名为河南省立沁阳中学校,以后又改为河南省立十三中学。这所学校是一所老学校,曾培养出不少人才。学校里设有图书室,藏书还比较丰富,不仅有古籍,也有不少新潮书刊。这里成了汤仲明的第二课堂,他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来这里博览群书,在书海里扩大眼界,寻觅知识,吸收营养,聚集力量。书籍使他象登上了高山,看得更宽广更深远了。他不仅看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他恍然大悟,中国原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曾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直到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才使中国衰败下来。同时也了解到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一种救国救民之心由此萌生,他的思想已由振兴自家的门风升华到振兴国家的高度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这位热血沸腾的青年脑海中扎下了根。 三、郎才女貌的好夫妻 孟县有早婚的习俗,不少人在十八岁以前就结婚。提倡门当户对,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谓之“明媒正娶”。 一九一四年,汤仲明已满十七周岁,虚岁十八了,要不是上学可能早结婚了。十八岁的小伙了,父母为他的婚事已操了很长时间的心了。在汤仲明上学期间,就有不少人看中汤仲明的才华,当时周围十里八里也难找到一个中学生,想与汤之峰家攀亲的可不是一家两家。但捷足先登的还是一位远房亲戚,姓郭名叫芳芳的。她是汤仲明祖母的娘家人,在汤仲明上学困难时,还通过她向郭家借过钱。郭家有一女,名秀英,比汤仲明大一岁,年龄相当。两家也都不很富裕,称得上门当户对。郭家也早有此意,当芳芳正式提出婚事时,两家即一拍即合,其实芳芳早已从中疏通了这场婚事,铺平了道路,但形式过场还是要走的。先由男方汤之峰夫妇请芳芳做媒去胡村郭家提亲。订婚前,本来双方还要通过打听,看对方有无“门病”(狐臭)?人品好坏?女方还要了解男方房田产业、兄弟几个、人口状况等等。但这一切早从芳芳那里了解过了,也就省略了。待女方表示无意见时,双方就进行“合婚”就是合八字。双方将各自的生辰八字送给对方,让算命先生合八字,测算是否相克,一算不相克,这一关就过去了。接着就“相亲”由汤之峰夫妇带着汤仲明由媒人芳芳领着去与女方见面,即互相看看人品模样。那时封建礼教严重,很讲究男女受授不清,不能直接接触谈话,只能偷偷看几眼。待男方家人坐定后,女家让女儿郭秀英端出茶水来让客人喝,随即转身进厨房去了。她对汤仲明只扫了一眼,根本没有看清。汤仲明对郭秀英看得还比较清。只见她中等身材,很苗条,瓜子脸上眉清目秀,一对水淋淋的大眼睛,楚楚动人。穿着天兰色的长旗袍,打扮不花俏,但很讲究,收拾特别干净。汤仲明一眼就看中了她。女方见汤仲明穿着一件青灰色大长衫,头戴礼帽,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看那张脸,就感到很聪明,气质就是一界书生,斯斯文文。女方也是一看就中意,跟芳芳平常介绍的情况还要好。 双方无异议都同意后,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礼,拿四件衣料,一对银手镯等礼物。女方也向男方回礼。然后“换书”,意即正式订婚。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速战速决,接着就结婚。结婚前男方向妇方发出准备结婚日期柬帖,女方同意后,男方再致成双成对的礼物,名为“送好”。婚期将到时,男方要炸很多麻糖送给女方,附带请柬,让女方拿着麻糖、请柬去通知亲友,亲友即用钱物回赠,并准备参加婚礼,参加婚礼那天就不再拿礼物。结婚的前两天,男方派人将女方陪嫁的嫁妆拉回,置于洞房中。结婚这天,亲友陪伴新郎抬着花轿,带着吹鼓手去“迎亲”,女家简备茶酒招待。饭后,新郎在引礼人带领下,频频向新娘父母鞠躬致礼,催妆上轿。女方家属及亲友结伴同行,谓之“送亲”。其中有四人一般为新娘兄弟为帮轿,就是防止抬轿的耍新娘。通常父母、未出阁的女孩是不去送亲的。从胡村到汤庄有十来里路,抬家并不轻松,因有帮轿人伴随,路上也不敢很耍新娘。花轿至男方后,先由厨师钳着烧红的犁铧,在其上面浇上醋,绕花轿一周,谓之“解利”,意思是“去凶化吉”。然后红毡铺地,新娘下轿须走在上面。另有人将碎麦草五谷杂粮撒些在新娘头上,俗称“撒盖头”意为入宅后可以“避邪”。然后拜“天地”,拜罢即入洞房。男家摆开宴席,盛情招待女方送亲的人以及本家亲友。当晚,男方还要一一请乡邻到家喝喜酒。 孟县还有闹新房的习俗,称“耍新媳儿”,其中以平辈嬉耍最盛,且多不文明,对新郎新娘推搡、搂抱、摸身亦为常事,并以耍闹的越热闹越好。新郎新娘还不能反对,更不能发脾气,只能笑脸相迎,好言相对,直到深夜。由于汤仲明是有文化的人,又很机灵,郭秀英气质不凡,有大家闺秀派头。所以闹洞房的人有些拘束,比较谨慎,不敢放肆,也不敢太粗野。时间也不很长,实际也是走走过场。但从闹洞房中可以看出汤仲明这个人很坦率,也很痛快,不别别扭扭。众人要求他说的、做的,他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新娘郭秀英人们也能看出她很有忍耐性,对一些不甚文明的言语、举动,她也没有显出一点不耐烦的表情和举动。 众人散去之后,洞房里静下来了,只剩小俩口,秀英觉得侷促了,她坐在桌边一把太师椅上。低下头右手摸着左手的镯子不说话。仲明坐在西边的桌旁也有点窘,两人沉默片刻,仲明打破沉寂小声地指着桌上摆的果品对秀英说:“你饥不饥,吃点东西吧。” “不饥,不想吃。你饥,你自己吃。”秀英关心地说着,抬起头来瞥他一眼。 “咱们怎么称呼好?”仲明问秀英。因在孟县有了孩子以后,就以孩子的名字称××爹或爸,××娘或妈。没有孩子以前双方都不习惯叫名字。 “就以兄妹相称好吗?”秀英思索后说。 “好好好!妹妹,我问你,你长这么漂亮不嫁到城里去,而愿意嫁给我?” “哥,我也问你,你这个文化人为啥愿意我这文盲做妻子,不怕拖累你吗?” “妹妹,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的回答和你一样。”秀英拐了个弯。 “你真聪明。”仲明赞叹说。 “哪有你聪明,学校年年考第一。”她又看他一眼。 “你没见过我?”仲明故意问。 “没看清过。”秀英答。 他把脸凑过去说:“这回看个清楚”。她定睛看了一会后说:“我看你也长得很英俊嘛”。 “跟你比还差一大截。” “你说的不是真话。” “是真的。我不会说假话。” “你今后准备做什么事?当教师吗?” “还很难说,我还想上学。” “上学好,我支持你。” “你支持我上学,不怕我飞了?” “你不是那种人。” “哪种人?” “那种不老实的人。” “怎么看出来我老实?” “不老实能坐下来说话到现在吗?” “你不害怕就好。告诉你,我将来说不定会远走高飞的。” “你飞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服侍你一辈子。” “这是你说的呀,我不求你服侍我一辈子,我只求你支持我一辈子。” “那是一定的。” “我要是办坏事你也支持吗?” “你是那种人吗?我相信你不会办坏事,连烟酒都不沾的人还能办什么坏事!” “你的心真好。你想学文化吗?我教你。” “用不着,你有文化就行了,你主外,我搞家务,内外都是要人的嘛!” “你将来一定是我的好贤内助啊!” “呵,好不好,现在还不知道,不要说太早了。” “我现在就可以看出来,你是我将来的好助手。” “不拖你的后腿就不错了。” “你也不是那种人,我有先见之明。” “但愿如此吧!” 俩人说个没完,已经夜深人静了。仲明哈欠连天,秀英也接着打开了。仲明说:“不早了,咱们上床睡吗?你说呢?”她点点头,然后不好意思地说:“能不能让我一个人先上床,你先出去一下。等我叫你再进来?” “好好好,我先到外间去,你不用着急。”仲明说完走到外间客堂里。 秀英待仲明出去后,先将煤油灯拧小,在昏暗中脱了衣服,上了床,钻进被窝后,小声喊道:“哥,你可以进来了。” 从婚后的第一天起,九日里,娘家亲戚轮流给新娘“送饭”,在白日接待新娘,以示安慰。九日过去后,新娘回娘家住上九天,称“归宁”,俗称“回门”。回门以后,新婚之事才算结束,转入正常生活。 四、择优选送开封师范 汤仲明中学毕业后,遇上河南省立师范讲习所招生。规定每县择优选送一名特优学生免费上学,名曰官费学生。办法是由各县通过考试选拔二至四名应届毕业生,到省城开封复试,选其中一名作官费生。孟县经过考试选了汤仲明和张乐道两名优秀生赴开封复试,汤仲明是佼佼者,每月享受六元官费进入师范讲习所。当汤仲明高高兴兴去报名时,谁知入学时要交四十元大洋(银元)作押金,这又把他难住了,他知道家里没有钱,连来开封的路费和伙食费都是东拉西扯、南拼北凑起来的。四十块大洋谈何容易。不能叫父亲再去作难,只好不上作罢。准备返回时,被在开封师范讲习所任教的同乡杨培荣(举人)先生知道了,他爱惜人才,慷慨解囊相助。他对汤仲明说:“多少人想考考不上,你考上了不上多可惜,你上吧,押金我替你交。”汤仲明不胜感激,上学后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家里,父亲汤之峰看信后,非常感激杨培荣先生,赶紧典当东西、借贷,将四十元大洋凑齐,亲自送往开封,还给杨培荣先生,并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杨先生对汤之峰养育了一个这样有才华的儿子,也深表敬佩。 汤仲明学习是很认真的,加上他的天资,学习并不很费劲,因此他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博览群书。开封师范比沁阳中学有更大的图书馆,更多的藏书,他又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课堂,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呆在图书馆里读书和抄书。在书海里,他像淘金一样,挑金子,选好书。有一天他见到一本名《天演论》的书,是英国一位生物学家著的,引起他极大兴趣,这是一本通俗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书。曾在十九世纪的西方风行一时,引起很大震动。一八九六年由我国著名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把它翻译过来,在天津出版。并在《国闻周刊》上连载,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波澜。汤仲明读后,感到耳目一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片新天地。书中不平凡的内容,深深地激荡着青年汤仲明的心,使他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加上译者音调铿锵,思想明朗,借题发挥,发人深省的一些“按语”,不能不引起每一个爱国者的深思和焦虑。 一个古老由先进变成落后的国家,面对着外来的侵略者敞开大门,让他们从天空到地下,从城市到农村,进行疯狂的掠夺。把血迹斑斑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成果,化为他们肮脏的财富。在这些贪婪的侵略者不断吮吸下,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贫困。一切关心民族存亡和人民命运的爱国者,不能不感到万分愤慨和深切的忧虑。因此,在这本书中的所谓“竞物天择”、“适者生存”的言论,也就深深地打动人心。它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人们敲起了警钟,发出了警告:如果再按照以往陈旧的方式生活,在目前这个竞争剧烈世界上,是无法再生存下去了。它暗示人们:必须坚决地把那些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抛弃掉。虽然有一些是“祖传”的法宝。人们必须急起直追,赶上去把那些新鲜的、切合时宜的,对于人们有用的东西紧紧抓住。即使那些东西是被守旧派所嘲笑和排斥的。这就使之在新生的、陈旧的、前进的、落后的事物之间,展开了尖锐的剧烈的斗争。同时它也给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度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辛亥革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他们相信经过斗争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虽然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上层人物苟且偷安,已向外来侵略者投降,表现出他们奴颜婢膝的丑态。但是中国老百姓却要选择另一条和封建统治者相反的道路。中国人民要求从斗争中开辟出一条生路来。达尔文学说给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最大的鼓舞,就在于此。青年爱国者汤仲明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的。 汤仲明也读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也激起他很大的建国热情,改造旧中国的种种设想。 汤仲明在开封师范上学时,学校老师中不乏爱国之士,是他们促使了汤仲明终身志向的形成。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洲战场上烽火连天,东洋强国日本却想趁机独霸中国。辛亥革命果实已被袁世凯所篡夺,民族灾难是日复一日严重了,要避免沦为殖民地,就只有自己振奋起来,用科学来救国。有些老师经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并且有时还聘请一些学过西学的教师来上课,这些人带来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知识,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拓广了学生的眼界。汤仲明还非常喜欢阅读从国外来的各种杂志,很快他被数学所吸引。当数学教师夹着讲义和教学圆规跨进教室时,汤仲明就有一种特别亲切感,听课很用心。老师也发现了汤仲明对数学的钟情。他课也讲得特别好,从远古的结绳记事,讲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从欧几里德讲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汤仲明就是其中最入迷的一个。他还特别记住了德国伟大数学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数学是科学之王”。由于他对数学的钟情,他的数学特别好。科学更能拯救祖国,这是当时一代人流行的思想,汤仲明科学救国的思想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萌生的。 一九一五年冬,郭秀英临产,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生下一个小女孩,万幸母女都平安,当时当爸爸的汤仲明在开封上学不在家。爷爷奶奶也很高兴,要是生个男孩就更高兴。他们商量给女孩取了个名字叫贞香。女孩长相很像爸爸,连脾性也相似。事隔两年又生下第二个女孩瑞秋。 一九一七年汤仲明在开封省立师范讲习所已学习两年多了。他从报纸上看到,北京一所翻译学校招收留法学生,名额不多,只招六十名,面向全国,授考条件为中学或师范毕业生。汤仲明条件符合,他动心了。他在上中学时,学外语他没有上英语班,而上的是法语班,所以他更有信心。他认为这是出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将来为改变祖国工业落后面貌而出力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没有征求校方和家里意见,也未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允许,就准备去北京应考,考上了再说,考不上还回来。他托人说情取出上学时交的押金作路费。就和另一同学叶县的蓝自强一同前往。先乘火车由开封到郑州,再转乘京(北京)汉(口)铁路客车北上。路上折腾了几天才到北京。经考试,汤仲明的成绩名列第一,蓝自强名列第二,都考得很好。先在北京补习法语,这完全是自费的,加之开封师范讲习所认为他学习没有毕业,半途而废,要追回一年多的官费,这使他两面受夹攻,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事先又未与家里商量,丢了免费变为自费,怎么向父亲交待呢?犹豫再三还是将实情写信告诉了父亲。汤之峰接信后,虽然有几分责怪儿子事先没有与他商量,幸亏这事正符合他“望子成龙,重振门风”的心愿,他从心底感到高兴,觉得儿子能到京城读书并出国留洋,是件光宗跃祖的喜事,而且前途无量,将来会有出息。父亲不仅没有责备,而且赶紧将家中的家俱、衣物再次典当,郭秀英也将自己出嫁时,父母给她的压箱钱拿出来凑上了。经多方筹措借贷,又凑了几十元钱支持他自费上学。至于开封师范退还官费一事,学校当局见他已考取留学生,家里又困难,确实无力归还,也就没有再追究,不了了之。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在中国陆续招收了十万华工为战争服务,需要大量的中法译员,他们在北京招收学生,训练培养一段时间后,运回法国,分到华工中当译员。汤仲明上的就是这种学校,不过事先他并不知道。时局发生变化后,在法的华工也将陆续返回,就不需要翻译了。学校当局又不敢公开对学生说明。一九一九年初,法国陆军部在北京西安门大街46号设立的法文翻译学校,以种种借口停办,去法国的事先说没有船,一拖再拖。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提倡国货,振兴实业”的口号,深深地打动了汤仲明的心。他感到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建立和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和羁绊。因此,出国学习的愿望就更强烈了。一九一九年秋,由赴法勤工俭学的倡导人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组织第六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学校当局得此消息后,即出面交涉,正好给学校当局搬个下台的阶梯。经协商,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成绩合格者由校方出资送往法国,不合格者遣散。考试结果,汤仲明成绩仍列前矛,获准赴法。出国时规定每人要做一套呢料西服,最便宜的也得三四十块大洋,此款又成问题了。幸亏另一个杨培荣式的老乡,在北京测绘局工作的汤绍斌字尹逢,曾在河南固始县当过县长,是位深受群众拥戴的父母官。他亦器重人才,又是本家,论辈还是叫侄儿的,当汤仲明找到他说明情况时,他二话没说即慷慨解囊相助,成全了此事。一九一九年八月,汤仲明怀着科技救国的思想走出了国门。 五、赴法国勤工俭学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辛亥革命前后,旅法中国人士提倡并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它是在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以及欧战期间、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残暴统治下,中国逐步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神州大地一片黑暗,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兴起,去国外求学的留学活动也就因此而日益发展。一九一二年四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这一活动也给予大力支持。一九一五年六月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下,又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助导学生到国外“勤于工作,俭以求学”,即半工半读,用自己做工赚来的钱供养自己读书。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遭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成年壮丁死伤过多,后方严重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于一九一六年二月派陆军中校陶履德以农学技师的身份,专程到中国来招募华工。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两年多时间内,共招募华工十四万余人。绝大部分从事筑路、搬运、挖战壕、造军器等繁重劳役。华工多为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大部分没有文化,更不懂法语,无论是掌握法国先进的工艺技术,还是生活交往,都迫切需要文化。法国当局从他本国利益发出,也赞成施华工以教育,当然都是以业余为主。在旅法教育界人士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与法国有关人士欧乐、辈纳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于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巴黎教育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六月二十二日华法教育会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此后开始了在法华工的业余文化教育。但能受到教育的人还是少数。 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汤仲明乘法轮“盎特莱运号”,由上海启程赴法。这批学生共五十四人,其中有湖南、浙江、安徽、四川、广东、江苏、直隶等省的人。汤仲明是从北京去的,故在直隶省数之内。每个赴法学生都需要准备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旅费,包括赴法船票一百元、制装费六十元,杂费四十元,抵法后候工期间生活费二百元,合计需要四百元。汤仲明船票费由学校出了,制装费由老乡汤绍斌赞助一百元,他只花了三十多元,还剩几十元钱,侯工期间的生活费他根本没有,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凭他的一身力气自己还能养活不起自己,去到法国再说。他就是这样怀着寻求救国之道的坚定信念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好心人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由上海码头登上法国邮船启程赴法了。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盎特莱运”号邮船缓缓离开码头,由黄浦江驶出海口。海风吹拂着海面,波浪拍击着船板。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凭栏眺望着海阔天空,遥想着远去的祖国,个个情绪激动,热血沸腾,思潮象海水一样汹涌,感慨万千。汤仲明心里在喊:祖国啊,我的母亲,我舍不得离开你,为了挽救你的危亡,我又必须赶紧离开你,暂时的分离是为了永久不分离。汤仲明怀着惆怅、忧伤,而又有几分喜悦的复杂心情在沉思。含着泪,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船舱。海,湛蓝湛蓝,无边无际,他站在船窗前眺望着,品味着它的博大、宏伟。 这次赴法的船行路线是:从上海起程,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科隆坡、亚丁、塞得港、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上岸,历时一月有余。 汤仲明一上船就认识了四川的郭天枢,他是四川渠县人,也是学理工的。他俩是同年,除年龄相当,志趣也相投,一见如故,都怀着科技救国的愿望,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从香港起航时,船舱里新来了一位年轻姑娘。看上去有点与众不同,穿戴带点洋气,说话大家都听不太懂,连比带画加上文字翻译,才知道她姓陈,祖籍广东潮洲,侨居西贡。(胡志明市)。陈小姐听说这些年轻人是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时,对他们非常热情,特别高兴和尊敬。一路上有说有笑,并将她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潮洲蜜柑拿出来让他们品尝。船到西贡要停泊靠岸上水、装煤、补充蔬菜食品,还要装卸邮件货物,停泊时间一两天。陈小姐下船时,邀请汤仲明、郭天枢等同学去她家作客,并说她爸妈是非常好客的,特别来自祖国的亲人。盛情难却,他们就跟她去了。在城里一条不很大的街上,有一家中档中国饭馆,这就是陈小姐家。她把带去的三位同学介绍给她父母时,他们很高兴能见到来自祖国的亲人。当她父母听说他们是去法国读书的学生时,特别高兴,更加热情,并请大师傅做菜款待他们。席间,陈老板语重心长的地说:由于我们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海外华侨不但不光彩,而且一直受欺侮,税比人家重,公役也多,还被人轻视瞧不起。华侨需要有一个强盛的祖国作后盾,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人,方不会有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希望你们留学回国后,把我们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为我们海外华侨撑腰壮气。汤仲明也非常感动地说:我们这些同学就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到国外去学习先进技术的。我们决不会辜负祖国的父老乡亲和海外侨胞的期望的。第二天船还不开,陈小姐又到船上邀请汤仲明、郭天枢等四五位同学去市里参观游览,她当向导。他们到动物园看了大象、鳄鱼、长颈鹿等在中国还未见过的动物。当天晚上,即船离开西贡的头天晚上,陈小姐还掂着几小篓水果,有香蕉、荔枝、桂圆、芒果等来为他们送行。使他们感到意外。 送走陈小姐后,他们回到船舱,郭天枢掂起一只小篓,含着热泪对汤仲明说:“这不是水果,是深情、是期望啊!” “更是祝福、期盼!这下我感觉肩上担子更重了。在国内还没有想到华侨同胞在国外也受歧视。”汤仲明也很动情地说。接着其它同学也都议论开了,都说以前没有想到国家的强弱与海外华侨的地位处境也息息相关。 西贡起航往新加坡途中,遇到大风浪。水手们下到底舱来将窗门全部关闭。由于接近赤道,天气火热又不通风,不久大家就感到又闷又热,心里很不好受。船颠簸得越来越厉害,不少人开始呕吐,呕吐象瘟疫一样,一会传遍全舱。满舱呕吐的腥臭味,不晕船的人也会呛得恶心呕吐。有的同学忍不住闷热与腥臭,将窗户打开,打开空气当然好一些,但一个大浪打来,水就从窗户口灌进来了,有的行李被打湿了,只得仍然将窗户关紧。船一会前头翘起象上高山;一会又前头向下好象要钻进海底。把人的心摇晃得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呕吐得越来越厉害,有的人不仅把吃的食物、喝的水全部倒出来了,而且将胆囊里的苦汁也呕吐出来了。晕一次船真象生一场大病。不过晕船和晕车一样,只要停止颠簸就好了。人们常说水火不容情,一点不假,有时一个大浪打上船,就将大量的水送到甲板上,灌进船舱里,这时船象钻进了水里。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风浪才小下来,水手们又将窗户打开。从窗户向外望去,浪还象无数座小山一样此起彼伏,荡来荡去,永无止境。汤仲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常在家中干农活,身体比较结实,也比较有力气,但也挡不住晕船。不过他比起那些文弱书生还是较经得起摔打。还能不时照顾一些体质不如他的同学。 船从新加坡驶往科伦坡时,先过马六甲海峡,这里海浪较小,船走得比较平稳。出了马六甲海峡,驶往科伦坡、亚丁途中,需要十几天时间,途中也遇到过风暴,但坐了一段时间的船,有的就锻炼出来了,慢慢能适应。再也没有象西贡到新加坡那段时间那样的惨状出现了。进入红海船更平稳了,特别是过苏伊士运河,船平稳浪极小,人才感觉出坐船的舒服,船行驶也不快,看着运河两岸,船象没有走似的。这时同学们都走上甲板去观赏苏伊士运河风光。汤仲明看着运河两岸陡峭的石壁感慨地对郭天枢说:“苏伊士运河工程也象咱们的万里长城一样宏伟”。 “工程与咱们的万里长城比不算大,才一百多公里,看来难度比修长城还难。”郭天枢说。 “就是,往下挖比往上砌可能更费事,两头临水地段更难处理。”汤仲明想象地说。 “中国、埃及,是两个古老的国家,都创造过伟大的业绩。如今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都在受苦受难,连运河的管理权都被英、法等列强侵占。”郭天枢又发出了感慨。 “苏伊士运河、金字塔和万里长城一样,万古长存,永远是属于这两个民族的,谁也拿不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吧。”汤仲明很自信地说。 “君言之极是,能参加这样一项永久性工程,乃是人生一大快事。”郭天枢说吧,汤仲明又接着说。你一言我一语,对运河这项伟大工程真是佩服、赞不绝口。 苏伊士运河是著名的国际航道,建于一八五九至一八六九年,花了十年时间,全长一百六十公里。加上深入红海、地中海河段总长一百七十三公里。河面宽一百六十至二百米,河底宽六十至一百米。平均水深十五米,可通行八万吨巨轮。运河通航后,从欧州各国到印度洋之间缩短航程几千至一万公里,避免了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危险。 从塞得港经地中海到法国马塞又是几天时间,坐船有一种孤独感,四面水茫茫,什么也看不见,能见到一片大陆、一座城市都是令人高兴的。 船到马赛港靠岸后,同学们的心落地了。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大家的心都提得老高。特别是过红海时,据说这里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布的水雷,船碰上了就会爆炸,更是提心吊胆,幸好没有碰上。此时,大家远离祖国来到异国他乡,除有新鲜感外,也被异地风情所吸引。 一九一九年十月一日,当“盎特莱运”号正缓缓靠近码头时,许多小船围了上来,本意是对旅行者安全抵达表示祝福,旅行者则向他们偿赐一些钱,有的扔法郎、银币,也有扔铜板的。直接抛向他们,谁接着就向船上一扬表示谢意装起来。现在变成了一种逗乐,都扔进海里,小船上的人见扔下钱就钻进水里将钱拾起来,如果是法郎、银币什么的,他们就拿着钱举起手向抛者一笑,将钱收起。如果拾起来是铜板什么的,就仍扔进海中。有人再抛再钻,直到没人抛钱了才散去,或者转向另一艘新到的船。这些人实际上是另一种讨钱的叫化子,比较体面一些的乞丐。 码头上抢着替旅客搬运行李的人很多。有不少是华人。汤仲明见此心里一酸,心想出卖劳力,赚几个血汗钱,还用得着离乡背井来到万里迢迢的法国吗?真不可思议。他们是怎样流落到国外,又怎样流落到这马赛码头上来的呢?他脑子里打着一连串的问号。汤仲明没有多少行李,他左手掂着一只不大不小的柳条编织箱子,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随着人群和同学走下了盎特莱运号,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马赛,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在东南部,濒地中海,有几十万人口,工商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世界最大的客运港之一。港湾桅杆和烟囱林立,来往世界各地的船只汇集在这里,各色人种的面貌,天南地北的语言,构成一种奇特的、其它地方不多见的景象。 华法教育会的工作人员,对去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安排比较认真负责。勤工俭学生一到法国,华法教育会均派人前往马赛接待。有些人在马赛就被分往各地学习或做工。一部分人则由接待人员带到巴黎西部哥仑布华法教育会的所在地华侨协社,然后再分送入各地学校或工厂。汤仲明去的时间是一九二O年夏季以前,所有抵达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有的入校学习,边学边做工;有的先进厂做工,有了钱再入学,绝大部分都得到安置。因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动员了青壮年四百多万人参战,蒙受巨大损失,阵亡了一百三十六万余人。房屋毁坏七十八万余座。停战后要医治战争的创伤,工厂要复工,城市房屋要重建,都需要劳动力。法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外招募大批工人。因此,这批勤工俭学生初到法国,觅工较易,且受欢迎。这给汤仲明这位来到法国已两手空空的穷学生又是一次机遇。他见到接待人员先问那里做工比较容易找?人家告诉他南特工作最好找。 南特,法国西部一座中等城市,有十几万人口。有造船、钢铁、机械、炼油、化学、铜、铅冶炼和粮油食品等工业。它还是卢瓦尔河下游的一个大港,又是铁路枢纽。该城建于十五世纪,有宫殿、大教堂等古建筑物。南特工业比较密集,需要劳力比较多,工作就是容易找。汤仲明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算是来对了。此地由于比较偏远,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只有很少几个人来此。离它只有几十公里东边的翁热,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就比较多。汤仲明来到南特后,住进一家小旅馆里,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斗室。他找这么一间小屋有两个用意:首先是为了个人能自由自在地读书,一方面不打扰别人,另一方面也避免他人打扰自己;另一个用意就是省钱,既省房租钱也省伙食费,即使用凉水配面包充饥也无人看见笑话。 汤仲明到南特的第二天就拿着出国护照去当地政府办理了留住手续。住下后,他首先需要做工,解决生活问题,有了钱然后才能上学。他到南特的头几天,就出去一边熟悉环境,一边寻找学校与工厂。靠他健壮的体魄,有劲的双腿,几天时间就足迹遍及南特的大街小巷,和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和几所学校接触。同时也走马观花地从外表观看了南特的宫殿、教学等古建筑。也看到了战争所破坏的残垣断壁。他找到了南特工业学校和工业学校较近的南特汽车修理厂。他想在这两个地方插脚,进行半工半读。先做几个月工,还了来时借的债,再积蓄一点钱就去上学。他想去学机械,实现他工业救国之梦。 南特汽车修理厂是家有一定规模的修理厂,大、中、小修都能承担。车、钳、铆、焊、板金、喷漆各工种齐全。发动机修理、镗缸、研磨气门、校正油泵、修理水箱、低盘、驾驶室都不在话下。汤仲明看中了这个厂子,想进去打工学技术。他来到南特汽车修理厂要求会见厂长。接待人员见他是中国来的留学生,还会法语,认为他不简单,就带他去见了厂长。汤仲明说明来意后让厂长看了他的护照。厂长见他是个身体很棒的小伙子,又会法语,就满口应承,并表示欢迎,他问汤仲明想学哪一样?汤仲明回答说样样都想学,学会回国搞工业。厂长见他很有理想和志气,学习法国的先进技术是为了拯救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厂长对他产生了好感,特许他愿意学哪一样就学哪一样,并将他的日工资定为十个法郎,是比较高的。汤仲明来到工厂上班后,先到费力气的扳金车间,再到车工车间,不管学哪一样都很投入,无论干什么都很卖劲。由于他会法语,与工友们容易相处,关系都比较好。师傅们知道他是个留学生,学会了就会回中国去,不会夺他们的饭碗,因此也就毫无保留地教他技术。但当时法国的机械设备,也并不很先进,车工车间的机床也只相当于我国六七年代的水平,离自动化还相当大的距离。无疑车间里的脏活、累活、重活和比较有危险性的工作,多数法国工人多推给汤仲明去干。也有与汤仲明争着去干的,多为有经验的老工人。汤仲明凭着他的机灵、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也不怕危险,象头牛一样,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不把这看成是做工,而是在上学。 车间里除有虎钳案台、砂轮机、车床、钻床等设备外,还有刨床、铣床、铣齿机等设备。这对汤仲明来说都是新鲜的,有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他样样都想试试,件件都想学学。老师傅们见他很有眼色,丝毫没有瞧不起工人,摆知识分子的架子,脏活、累活抢着干,工作努力,学习认真,所以都很喜欢他,乐意教他。仅仅几个月时间,作为一个机械工所要掌握的车、刨、铣、钻、锉、锯、打榔头等基本功他都入了门,虽不算熟练,但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有一天,车工车间里有部车床在车一个螺丝时,用的是一根几米长的钢筋,长出来的部分搁在一个三角架上,车工不注意未移动三角架,钢筋滑跑了,就旋转着飞了起来,将临近一位女工的衣服挂烂了,差点将这个女工打伤甚至打死。汤仲明眼疾脚手快,飞奔过去拉了电闸,车床停止了转动,那根钢筋才没有再飞旋打圈了,避免了一场大事故。车工吓得惊呆了,他愣在那里手足无措。要不是汤仲明他甚至自己也会被旋转的钢筋打伤甚至打死。汤仲明发现这个问题后,他想了个办法,在搁钢筋的三角架上架了一个铁扣,用螺拴将钢筋固定住,这样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了。这件事过后,车间里的人对汤仲明刮目相看,车间领工并很快将这起已经发生,避免了伤亡的事故,报告了厂长。厂长亲自到车间看了汤仲明在三角架上架的钢筋卡子,赞扬汤仲明聪明能干,并将他的日工资由十个法郎增加到十五个法郎。当年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汤仲明的收入却很可观。他省吃俭用,除了吃、住、穿、买书籍外,还省下了一笔钱,年底他就将临出国时借的钱还了,包括汤绍斌借给他的一百元服装费。还给父亲汤之锋汇了约值四五十块大洋的法郎。自己还留一部分准备来年上学用。 一九二O年春节,汤仲明是在南特度过的。异乡就是异乡,过春节也看不出丝毫迹象。白天忙于工作,把一切都忘到九宵云外去了。一到晚上,回到住室,夜深人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不知在心里默诵过多少遍。除夕之夜,他又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绝《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此抒发自己客居异国他乡,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汤仲明有感而发,也作了七绝《乡思》一首:“粗茶淡饭外无贪,只熬清平绕家园。昨霄飞梦渡黄河,万缕情牵在中原。”汤仲明在上私熟时对诗词还是很喜欢的,由于想以工业救国学理工才慢慢与诗词疏远了。在国外的第一个春节,汤仲明就是一个人孤独地默默度过的。 一九二O年上半年,汤仲明为了积蓄学费,仍在南特汽车修理厂做工。他当过钳工、车工、铣工、划线工、装配工等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心灵手巧的特点,在汤仲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上他有聪明的头脑、健壮的体魄,刻苦钻研精神,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达到了一个技工的水平。南特市每年都举行一次优秀技工技术比赛。车间里的师傅们都鼓励他去参加。他也跃跃欲试,在大家的鼓动下,他终于去参加了。比赛结果他竟名列前茅,获得南特市优秀车工凭证。厂里也很高兴,厂长为奖励他的出色表现,给他连长三倍工资,重奖了这位中国留学生。汤仲明有了可观的收入,但他仍省吃俭用,啃干面包喝凉水是常有的事。为了补充热量的消耗,使自己有个强壮身体,他就多食用些面包、黄油和蔬菜。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他知道身体是自己工作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这年秋天,汤仲明已积攒了几千法郎,为了俭学创造了条件。 九月他考入南特工业学校,学习机械专业。上午四节课是基础理论,包括机械制图。下午有两个小时的实习,主要学手艺。汤仲明在南特工业学校学习期间,为了找个僻静的环境自学,没有住进学校。是在附近租法国老百姓的房子住,一人住一个单间,窗户朝北,比朝南的房间稍便宜些。他的房东叫玛达娜,五十多岁,她男人在欧战中牺牲。她父亲已八十多岁,曾当过拿破仑的士兵。他就跟着女儿过,两位老人相依为命,甚感孤单。住进个学生对他们来说是皆大喜欢,主要还不是能收些房租钱,而是给他们家带来热闹、带来欢乐。驱走他们的孤单与寂寞。玛达娜待汤仲明亲如一家,对有眼色又勤快肯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汤仲明,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到他房间里看看,帮他收拾收拾。对他的生活也很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使他处处感到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所怀有的友好热忱。在异国他乡仍然得到了热情的友爱。 夜晚,成了汤仲明自学的好时间。不管是浩月当空,明如白昼,还是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无论春夏秋冬,还是节日假期,汤仲明每晚从不间断地学习到深夜。这使玛达娜大妈非常耽心他的身体,经常心痛地向他报时,催他睡觉。但出乎她所料的是,汤仲明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又埋进书本里。边做饭边看书,有时因看书汤煮溢了,菜烧糊了还不知道。就是去厕所他也要带张报纸或拿本杂志看一会。汤仲明象蜜蜂采密一样勤劳,吸收知识,酿造未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两年,在南特工业学校毕业了。他继续深造去上大学。临别时他为感谢玛达娜大妈对他的关照,特地买了一对中国瓷花瓶赠她作纪念。玛达娜非常感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有了它,我就会想念你,想起你,我就可以对着它说话。”汤仲明听了也很激动,深情地说:“大娘,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您多保重啊!” 六、进巴黎入大学深造 一九二一年秋,汤仲明第一次来到巴黎,走进这世界著名的都会,它象一块精雕细琢的翡翠,系在美丽塞纳河的腰带上。 两千多年前,巴黎原先只是一个名叫吕戴斯的小城镇,位于塞纳河中央,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西岱岛上。后来被称霸一时的罗马人占领,把城区扩张到塞纳河左岸。公元三、四世纪时,这里才正式取名巴黎。六世纪初,巴黎一度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首都,以后几经盛衰,但仍不断发展和扩大,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繁华都城。 汤仲明来到巴黎先到戈德非鲁瓦街十七号旅馆。这里是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这是一个偏僻的、不显眼的小旅馆。周恩来就住在这家旅馆的三楼十六号房间。这家旅馆有二十四间简陋的单身房间,常客是一些外国穷旅客和贫困学生。汤仲明的近老乡、中学时的同学沁阳的杨介臣①也住在这里。他们叙谈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杨介臣陪汤仲明游览巴黎。杨介臣比汤仲明后来法国几个月,但先到巴黎一年多,比较熟悉,就充当向导带他观光。汤仲明被巴黎高超的建筑艺术所吸引。特别是对埃菲尔铁塔的设计敬佩不已。他想若与中国的万里长城相比,铁塔只是个小小工程,但它是永恒的,与万里长城一样齐名天下,流芳百世。主要在于他的独创性,是打破清规戒律的范例,举世无双。汤仲明望着这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灯柱子,地球上最高的旗杆、巴黎的骄子、法国的骄傲,确实佩服。他说这确是史无前例的建筑艺术,人民智慧的结晶。 杨介臣带他来到埃菲尔铁塔只买了门票,省了电梯票自己爬上去的。他们来到第一层,见到宽敞的平台,华丽的商店、餐馆,熙熙攘攘,游客如云,回头一看,塔上塔下的游人,象叠罗汉似的那样有趣。这里高五十七米,他们俩个小伙子,一边议论一边爬,不觉爬到了第二层,这里离地面一百一十五米。巴黎的全景,转上一圈就尽收眼底。杨介臣说:“看景还是上三层最高处。王之涣不是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那当然,站得越高,望得越远。”汤仲明边答边问杨介臣:“你的腿怎么样,爬上去受得了吗?” “爬过太行山,登过紫金顶①这一千七百一十级阶梯,不在话下,何况还有扶手。你呢?”杨介臣又关心地反问汤仲明。 “你不知道,鄙人是村夫,身体结实如牛。空手登梯,如履平川,背个百儿八十斤也能上去。”汤仲明很自豪地说。 “你不是从小就上学读书,怎么不象文弱书生?”杨介臣疑惑地问。 “我没有离开过农村,下学就干农活。来到法国我先去做工,你看我的手,哪象读书人。”汤仲明伸出一双粗糙的手让杨介臣看。杨看了一眼,两人相视一笑,杨用右手照着汤的双手击了一掌,就开始向顶层攀登。如登山比赛一样矫健地向上突进。花了几十分钟时间,中间歇了几口气,终于登上了第三层。这里离地面二百七十六米。全塔高三百点五二米①。登上塔顶象上了天,钻进了云雾里,诺大的一个巴黎,忽然缩小得象个精制的模型。塔下的游客,变成了糯动的“蚂蚁”似的。宽广的“战神广场”也显得很狭窄了。巴黎变小了,世界却变大了,他们觉得四面无边无际。脚下三层平台,面积有三百五十平方米,凭栏远眺却能看到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 汤仲明见景生情,惋惜地对杨介臣说:“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建塔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建有许许多多的塔,就是没有一座象这埃菲尔铁塔那样能为亿万人所向往的。西安的大雁塔、定县的料敌塔、开封的铁塔、杭州的六和塔等,虽然也向游人开放,让人登高眺望,但没有一座有埃菲尔塔那样大的规模,那么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和借鉴的。 杨介臣很佩服汤仲明的见解。接着说:“真知灼见,言之有理。北京、上海不也可以建这种塔吗。还怕没人上?” “目前技术水平恐怕还达不到,我想迟早会有的。”汤仲明说。 杨介臣又向汤仲明介绍说:“这座塔据说有一万八千零八十三根梁柱,一百零五万零八百四十六个铆钉和螺栓。重六千九百吨。① “这个数字准确吗?”汤仲明半信半疑地反问。 “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数。”杨介臣开玩笑说。 “数也数不清的。”汤仲明说:“跟芦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去年我和几个同学去芦沟桥参观。有个同学说:这座桥栏杆柱上雕刻有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狮子四百八十五只。我想证实一下,就去数数,结果怎么也数不清。”汤仲明是个非常重实践的人,从不轻信。他也根据杨介臣介绍,在铁塔顶上往家发了一封信。因他早听杨介臣说过上面有邮箱、邮票,头一天晚上写好的,他向家里报告他到了巴黎。 汤仲明见到塔外有一圈密集的铁丝网兜着,就指着对杨介臣说:“这些网多不雅观,不能不要?”杨介臣冷笑一声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埃菲尔铁塔也一样,毫不例外,这里曾一度是时髦的自杀场所。从一八九八年七月,第一个自杀者从这高空跳下去开始,每年都有四五个人效仿。如今已有一百多人从这里跳下去了。他们都是些失恋、失望、失业、负债、破产的人。如今用铁丝网栏挡一下,总好一点吗?” 汤仲明风趣而又同情地说:“由一级跳变成了二级跳。无论国家贫富,都有走投无路的人,这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办法罢。” 杨介臣领着汤仲明从埃菲尔铁塔下来是坐电梯下来的,主要让汤仲明感受一下坐电梯的感觉。汤仲明毫无反应,证明他身体就是好。从铁塔出来,经过耶拿桥,越过塞纳河,穿过纽约大街,绕过夏乐宫,从克来贝大街步行至星形方场,广场的中心就是凯旋门。 凯旋门是拿破仑一世花了三十年时间,于一八三六年建成的。这座高五十米,宽四十五米的纪念胜利的凯旋门,比意大利罗马著名的君士坦丁门还要宏伟壮观。也象埃菲尔铁塔一样,是巴黎和法国的标志和象征。 汤仲明简直被东西两侧和拱门上的巨大、生动而逼真的浮雕所吸引,看得目不转睛,流连忘返。杨介臣看过几次,就没有那么留恋。他催汤仲明到拱门下面安放无名战士墓碑前,见一盏长明火炬燃烧着英雄的精神,鲜花组成的国旗表达了人民对于为法兰西民族而战死的无名英雄的追念。汤仲明望着幕碑、火炬、壁上缕刻着的六百三十八位战将的姓名肃然起敬。杨介臣告诉他墓碑、火炬建造时没有的,是前年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才增加安放的。 汤仲明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看,这时才回过神来“啊”了一声答道:“这不才一两年的事。建门的时间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建成还不到八十六年。工程伟大,非常伟大!” “站在埃菲尔铁塔上看凯旋门,象个小太阳,爱丽舍田园、拉格朗达尔梅等十二条大街,象是放射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杨介臣颇有想象力地说。 “巴黎的城市设计是中心广场向四面八方辐射,与中国内地城市设计四四方方、东西南北的格局是大不一样的呀。”汤仲明说。 “在中国城市迷了路好找,有东西南北方向可辨。在巴黎迷了路不好找,没有方向可循。非得回到中心方能明白。”杨介臣深存感触地说。他俩走上凯旋门不远,再次回头观望。汤仲明问:“凯旋门比咱们北京天安门还高吗?” “高多啦!” “高多少?” “多十七米。” “长、宽比不上天安门。” “历史更没有天安门长,天安门是明朝永乐年间建的,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两人一问一答。最后汤仲明叹息说:“唉,中国过去是先进的,可惜现代落伍了。” “盛唐时期,中国属第一。古代中国也不落后,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都是中国的世界之最。”杨介臣很自豪地说。 “中国人决不比外国人笨!” “笨什么?沁阳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圣人朱载堉在音乐、舞蹈、历法、算学等方面,一人就创造了六项世界之最。”① “是呀,咱们孟县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昌黎韩愈,他的诗传唱千古,哲理流传至今,又是何等聪明。”汤仲明提起韩愈也很自豪。 “是啊!”杨介臣应一声并接着说:“凯旋门也和天安门一样,每个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光顾;每个第一次来巴黎的也是必到的地方。他们俩从凯旋门星形广场,往东南方向走上了爱丽舍田园大街。 爱丽舍田园大街,东起协和广场,西达星形广场。全长一千八百米,宽一百多米。街道能同时通行十辆汽车,两侧还有宽敞的人行道。整齐的绿树,是巴黎人引以为荣的风景线。汤仲明第一次见到这么宽的街道,很惊奇,更佩服。激动地对杨介臣说:“真不枉来法国到巴黎一趟,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难怪现来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两三千人之多。每年还不断来,还有增加趋势。”杨介臣指着街道两旁林荫以外节次鳞比的百货公司、服装、皮鞋商店、大银行、汽车商行、航空公司、旅馆、餐厅、夜总会、电影院和咖啡馆等建筑店铺说:“你看建筑多么壮观,装饰多么豪华。这条街就象咱们中国上海的南京路,谁到上海都要去看一看;谁来巴黎,也必来这条大街观光。” 汤仲明点头答应:“值得!值得!”他望着两旁华丽的装饰和建筑,看着人行道上游人如梭,街道上车流如水,在他印象中形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比南京路上多一道车流;南京路上只有人流。”杨介臣接着说:“晚上加上霓虹灯光,红红绿绿,更美更艳,远看就象一条会动的彩色的河流。” 汤仲明和杨介臣两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爱丽舍田园大街、来到协和广场。这里是巴黎的中心广场,是巴黎人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舞台。 他们望着来自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方尖碑,杨介臣介绍说:“听说原来这里树的是路易十五世的骑马铜像,拿破仑称帝后推翻了它才树起现在这块方尖碑。” “这块碑还很有来历?”汤仲明问。 “有来历,从埃及寻来的。不说它了。”入夜,广场的情景特别动人,方尖碑两侧的精美雕像、银色的喷泉,在灯光照射下璀璨迷人。 汤仲明说:“中国喷泉甚少,城市雕塑也不多。可有一样东西比法国多。” “什么东西?”杨介臣问。 “石狮子。宫殿、衙门、庙宇、有钱人家的门口都有。这也是一种雕塑。” “就是,就是。中国的龙凤作品也比法国多。”杨介臣的思路也被汤仲明一下拉回到国内。从协和广场穿过蒂伊勒里公园,走向罗浮宫。 蒂伊勒里公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来到这里象摆脱了喧闹的尘世,进入了幽静的森林。汤仲明深有感触地说:“巴黎城市建设很注重花草树木的栽培,这值得我们借鉴。” “就是。我到过北京、上海、开封、洛阳等地,都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片森林的地方。除了上海,其它都是古都。”杨介臣边说边走,两人慢步来到蒂伊勒里公园东头。罗浮宫就来到了眼前。它是一座很漂亮、很独特的“U”字形的高大宫殿。两边侧厅象长长的手臂,拥抱着花毯般的卡鲁广场。 罗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它座落在塞纳河北岸,是经过好几个王朝续建而成的。一七八九年拿破仑又下令建造罗浮宫两翼,怀抱着加乎索尔广场。拿破仑三世才全部建成。杨介臣边走边向汤仲明介绍说。它原来只是一座王室存放档案和珍宝的古堡,到十六世纪初,弗郎索瓦一世开始在这里收藏绘画珍品。他派人到意大利去采集宝贵的艺术品,委托艺术家仿制上古的青铜雕塑,为罗浮宫的宏博收藏打下了基础。 “罗浮宫有灿烂的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它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有多么时间了?”汤仲明问。 “一七九三年,罗浮宫成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从此画廊便向公众开放。”汤仲明听后略一思索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年历史了。”杨介臣接着说:“十二世纪初建的是个城堡主塔,十五世纪中叶才建成罗浮宫。” 汤仲明说:“那还没有咱们北京紫禁城的历史长吧?” 杨介臣说:“紫禁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辽代。” “罗浮宫作为博物馆,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博物馆。经过拿破仑一世的东征西讨,土耳其、埃及等许多国家的名贵艺术品和古代文物,连罗马教皇极其心爱的绘画和雕刻,也都运到了巴黎,陈列在罗浮宫里。”杨介臣说。 汤仲明没有等他说完就插嘴说:“这罗浮宫也不都是光荣,也有耻辱啊。掠夺别国的珍宝不是强盗行为吗?” “谁说不是。拿破仑失败后,约有五十件著名艺术品,完璧归赵,发还各国。但仍有一百多件珍品被扣留在宫里。”杨介臣说。 汤仲明又问:“听说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等雕塑和意大利天才画家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都陈列在这里?” “对,都在这里,而且被称为宫中三宝。画中三杰的作品米开朗琪罗的《两个奴隶》、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和达·芬奇的《启间圣母》、《最后的晚餐》都陈列在这里。走,咱们走看看。”杨介臣说着并交待:“只能走马观花望一眼,几十万件艺术品啊!” “先浏览一遍,以后有时间再来。”汤仲明说罢看看表又补充一句:“时间也不许我们细看了。” 说着俩人就加快了步伐,徜徉在这五彩缤纷的艺术长河中,到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塑馆、装饰艺术馆等一一浏览。杨介臣说:“我看过好几次,都是陪同学,可以说百看不厌,这是艺术的魅力。” 汤仲明若有所思地说:“这里边有没有我们中国圆明园的东西,咱们也不知道。六十多年前的事,知道的人也不会多了。” 杨介臣激动地说:“肯定有,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劫后纵火烧毁,多么可惜。” 汤仲明压住火气说:“太可恨了!咱们的圆明园,周长十余公里,比它大得多。园里还有一组园林化的欧式宫苑,俗称西洋楼,喷泉、雕塑都建有。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文物珍宝,堪称文化艺术宝库。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因它建有一百余景,将桃花源、西湖都再现在园里。 “建设时间也是先后花几十年、上百年。比这更了不起。而且里边的陈列品没有掠夺来的东西,有些外国东西也是人家自愿进贡来的。”杨介臣很自信地说。 “那事也怪清朝咸丰皇帝奕宁太无能,任英法联军侵犯北京,抢劫圆明园。”汤仲明批评说。 杨介臣接着说:“中国的衰败是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道光皇帝妟宁就是一个昏君,允许割让香港和赔款。从此引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瓜分。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变成了一块肥肉,谁都想来咬几口。至今丧权辱国的条约还没废除。香港、澳门、旅顺、大连、台湾都还被列强占着,沿海还有通商口岸,上海、天津还有那么多的租界地,那都是栽在健康人身上的毒瘤。”汤仲明越说越感到气愤,更增加了爱国强国的决心和勇气。 噹、噹、噹……远处传来了巴黎圣母院的晚祷钟声,罗浮宫也要闭馆了。他们随着人流走出了罗浮宫。他们俩到底不是搞艺术的,不象艺术家们那样迷恋罗浮宫的艺术。他们认为中国现在是求生存的时候,还不是搞艺术的时候。即使你搞了也会被劫去,象圆明园的珍宝一样。 他俩从罗浮宫出来后,杨介臣对汤仲明说:“咱们下地铁看看吗?” “那好,鄙人生平还是第一次。”汤仲明说。 他们并肩步行下到罗浮宫地铁车站,下去后,汤仲明感到耳目一新,地面上街道是这般繁华,地下铁路却是貌不惊人,机车哐当哐当作响,但使用方便实用。凡识得几个法文字母的人,凭一张地铁分布图,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走遍全巴黎。杨介臣向汤仲明介绍说:“巴黎地铁仅次于英国伦敦地铁,属第二位。一九OO年开始使用,年龄与咱们的岁数不相上下。” “这是一个地下世界,除了载客乘人,还有商店供乘客购物。地铁建造不易,造价一定很高的。”汤仲明说。 “那当然,它是地面上拥挤挤下来的。价再高也得造,为了解决拥挤。”杨齐臣分析说。 “咱们中国现在用不着,地面上的交通还没有发展起来,挤不到地下去。”汤仲明又联系到国内说。 “言之有理,未来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还是会有的。” “那很遥远。我的估计是不是有点悲观?” “最乐观也得几十年吧。甚至上百年吧?”杨介臣说罢又问汤仲明“去看巴黎公社墙吗,那是中国留学生最向往、仰慕的地方。” “去去去,那是我早就盼望去的地方。” “我陪同学去过多次,事跟老乡、老同学一起去还是头一回。”杨介臣用方言“事跟”即相随而去以示亲近。 两人乘地铁由罗浮宫站起程,奔向拉雪兹神甫公墓。其中还要经过好几个车站。在那些地铁长廊里,在惨淡的黄色灯影下,他们见到憔悴忧愁的、衣着简陋、无家可归的流浪人、醉汉和异国的穷人。他们举目无亲,唯有地铁是他们藏身之地,歇息之处。这里边冬暖夏凉,是他们的“仙境”、“地宫”安乐窝。这是世界花都地下活生生的另一个世界。 待他俩到达拉雪兹神甫公墓已经是傍晚时分,不能进园去了。杨介臣就带汤仲明到公墓的西北的街景公园去瞻仰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墙是英雄的墙、血染的墙。一八七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被凡尔赛刽子手们追逐的公社社员,被逼退到拉雪兹公墓里,进行艰苦而顽强的抵抗。五月二十八日凌晨,公社方面弹尽粮绝,最后剩下一百四十七名社员背靠公墓墙,全部被抢杀,英勇牺牲。英雄们为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后人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把这段墙称为“巴黎公社墙”。在这墙上有一方一米多宽的长方形黄褐色青铜质纪念碑,上刻:“致公社的死难者1871年5月21日—28日”。杨介臣说:“这块碑进公墓园内才能见到。我们现在去看的是雕塑家莫罗的《历次革命受害者纪念墙》。看,到了,就是这段残垣断壁。”汤仲明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它是用石条石块垒成的大块纪念碑。碑墙上有一组粗犷的大幅浮雕:一个勇敢的女战士,袒胸、披发,仰视上方,毫无畏惧地张开双臂保护着背后的公社战士。她后边的战士有大义凛然的;有视死如归的;有张口大声怒吼的;有用双手捂着受伤胸部的;有怀抱小孩的妇女;也有坦若无事毫无畏怯的。还有许多残缺的肢体和头像的浮雕。整个场面,弹痕累累,千疮百孔,犹如这里刚发生过一场残酷的战斗。场面悲壮,给人印象深刻。汤仲明看后对杨介臣说:“这是永恒的纪念物。” “不错,几十年了,听说经常有人来献花凭吊。”杨介臣指着墙根一束鲜花说。 汤仲明接着说:“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起义,最著名的有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都比巴黎公社起义形势大,可什么也没留下。”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杨介臣叹惜说:“都失败了,全成寇了,还能留下什么?” “巴黎公社不也失败了吗,为什么还有留堵墙?这就是国情。在中国恐怕这堵墙也不能让它存在。”汤仲明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皇帝金口玉言一个人说了算,哪能容忍半点民主。”杨介臣激愤地说。他俩归途时,已是万家灯火。回到戈德弗鲁瓦街路过一家中国餐馆时,汤仲明说:“咱们吃了饭再回去吧,劳累杨兄一天,为小弟作导,今晚我作东。” “不必客气,老乡嘛,应该的。你第一次来巴黎,应当我请客才对。”杨介臣推辞说。 两人进去刚落坐,女招待便迎了过来问:“两位想来点什么?” “有红烧肉吗?”汤仲明问女招待。 “在巴黎除了中国餐馆是吃不到红烧肉的。”杨介臣说。 “有有有,还要什么?”女招待连忙答。汤仲明眉一扬对杨介臣说:“你点,你是这里的常客吧?” “是的,常来这里过红烧肉瘾。”杨介臣答后转向女招待说:“再来个糖醋鱼、青菜豆腐汤就行了。” “犒劳老兄,再来个你最喜欢吃的菜吧。”汤仲明说。 “够了,够了,多了吃不完。”杨介臣推辞后又问女招待:“有馒头没有?”女招待笑着说:“有的有的。两位都是中国北方人吧?” “你怎么知道?”汤仲明有点奇怪地问。 “中国南方人好吃大米,北方人好吃面食,一报饭就猜出来了。”女招待说完进厨房去了。 “这家中国餐馆的老板很会经营,他融中国南北方风味。住在附近的中国留学生常来光顾这家餐馆,他也很照顾自己的同胞。”杨介臣向汤仲明介绍说。 “中国人在外国特别是在法国不少是开餐馆的。法国人也好品尝中国菜。我在南特就发现了。”汤仲明说。 “中国饭菜比法国西餐便宜,味道还特殊,多数是咸的,西餐以甜食为主,想换换口味,这是法国人好进中国餐馆的原因吧。”杨介臣说。这时饭菜都端上来了,他们俩饱餐了一顿。吃饭间汤仲明问:“这些开餐馆的人是怎么来到法国的?” “情况很复杂。多数是战时被招来的华工,停战后多数回去了,少数被留下,有的仍做工,有的开餐馆,还有流落街头的。”杨介臣回答。 “啊,难怪马赛码头上也有华人。他们太可怜了。开餐馆生意不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饭总是要吃的。”汤仲明说。 入夜,两人回到旅馆上了床,话仍然说不完。他俩是近老乡,孟县和沁阳是邻县,又是沁阳中学的老同学。互相都很了解。不过两人不是一路同来法国的。杨介臣比汤仲明晚来几个月。他是同年十二九日乘法国邮轮司芬克斯号由上海起程,次年一月十四日抵达马赛来到法国的。杨介臣来到法国后,就住进戈德弗鲁瓦大街十七号旅馆。这里是“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来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兄弟(陈独秀儿子)、赵世炎、王若飞等都住在这家旅馆里。因受这些人的宣传教育与影响,杨介臣已加入了共产党。他也有意介绍汤仲明加入共产党,就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事告诉了汤仲明,并问他愿不愿意参加。汤仲明一心想以科技救国,不想参予搞政治,就推辞说:“我不善言词,只想老老实实学点技术,不想参加任何党派,以科技救国为己任。” “人各有志,不可勉强。科技救国也是一法,让我们各自探索吧。但我认为目前中国首先是要改革政治。”杨介臣坦率地阐述了自己了见解。汤仲明也极力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一个国家不管什么制度,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就行。不管它是皇帝、国王还是总统、首相、主席什么的。” “没有政治制度作保障,建设是搞不好的。象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就实现不了嘛!”杨介臣辩。 “中国古代不是有过多次辉煌吗,关键在于领导人。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康熙、乾隆皇帝不是都使中国辉煌过吗?”汤仲明以此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清朝从咸丰开始就不行了。”杨介臣说。 “光绪皇帝要不是慈禧垂帘听政,闭关自守,还不会把中国搞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汤仲明惋惜地说。 “拿着长矛大刀去对付外国侵略者的洋枪洋炮,这不是自取灭亡,愚蠢!”杨介臣气惯地说。 “仗打赢了,还去与人家讲和赔款,昏到什么程度!”汤仲明也很气惯。 “现在就是要找明君。” “孙中山还不行?”汤仲明问。 “看来还不行,中国非要苏联十月革命道路不可,要由共产党来领导。”杨介臣说。 “你搞革命吧,革命成功后还是要搞工业的。”汤仲明说完打开了呵欠。 “那当然,君以科技救国为己任,无可非议。”杨介臣说罢又补充一句:“睡吧,睡吧,不早了。巴黎的夜是醒着的,外面还挺热闹。” “在国内大小城市到这个时候已是夜深人静,只能听到打更的梆梆声了。”汤仲明说罢就入梦乡了。 汤仲明在这个小旅馆住了几天就到里昂去了。 里昂,在巴黎南,那里办有一所昂若工艺学院,专门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学制四年,不收学费,严格实行考试入学制度,不但考理论,还要考手工操作。报考年龄也有限制,不能超过三十岁。考生众多,每届只录取一百名。这所学校培养的对象正好符合汤仲明的理想,又不收学费,要省好些钱。他去报考了,经考试合格被录取。汤仲明吃住都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非常紧张,每天学习和做工长达十几个小时。上午四小时的理论课,下午五小时的车间操作。晚上两个多小时的自习。从学习内容的安排,可以看出学校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半工半读的场所。学校的实习工场,包括机械加工、铸造、锻造、电工、木工、装配、实验等。工场不只是供学生学习的实验场所,而且是对外承担加工订货任务的正式生产单位。它的收入就顶了学生的学费。学校的目标是:它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不论是设计还是操作以及各个方面指挥别人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本人能亲自做到。类似这样的国立机械学校在全法国只有五所,设在各大区。从这几所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几乎垄断着当时法国的机械工业生产。汤仲明走进这所学校就象蜜蜂飞入花丛,望着风和日丽、百花流蜜,他就昼夜不停的采呀采,毫无倦意。 学校免交学费,食宿还得自理。每月至少要花一百多个法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虽是战胜国,但工农业尚未恢复原气,国内经济、生活都很困难,国际贸易中,法郎币值比战前低。大战前,中国一银元只能兑换两个半法郎,战后一银元能兑换十几个法郎。汤仲明学习半年也得要千把法郎花。为了补充经济来源,他每年暑假都去巴黎打工。法国学校暑假假期较长,足有三个月,三个月做工的钱,又够上半年学用。他每年年底还要往家汇一笔钱供父亲还债和过春节开销。这是第三年他汇了一千多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XiaoMing 回复 悄悄话

人治和法治 汤晓明

20/07/05

一, 前言
科学的发展已愈来愈权威化,任何事情凡顺从客观的规律办事就会取得成功
,而违反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归于失败,这已经是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个客观普遍
的定理.
不仅自然 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而社会科学又细分为经济科学,管理
科学,人文科学,教育科学,历史科学,政治科学等等,但唯独政治科学才是领导其他学
科的带头学科,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一切按科学办事",这就是本文分析一切问题的出发
点.从此出发我们就可以从最复杂的政治迷雾中看清一切社会现像的本质,从而掌握
前进的方向.
正如科学家培根所说"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广大群众对它的了解,只有为广大群
众了解的科学,才能变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人治到法治)
我在南开上高中时就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贪污腐化深为不满.当时在
学校内经常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为何长期停滞不前"梁启超和孙中山先生为何
都不能救中国.绝大多数同学仍然是苦苦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来,只有长期陷入苦闷之
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
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就势如破竹式的从胜利走向胜利.这
就使我们得出长期以来问题的答案-只有政治科学才能救中国.
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千百年来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产生一个开明的皇
帝或领袖来统治中国,做到国强民富,人民能够实现丰衣足食这种理想的社会,但是这
种善良的愿望欲很少能够达到,原因是人无完人,皇帝或领袖也不是完人.所以在人治
社会总是会产生这样或哪样的缺陷,往往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上层缺乏
有效的社会监督情况下极易产生腐败.这就是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的通病.
毛泽东可以说有史以来在中国产生的伟大领袖,他的最大功绩就在于他能把
马克思主义这门政治科学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的很好,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
事业,但是毛泽东主席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人治的框架.
列宁说过在夺取政权的非常时期是需要建立领袖专政,但这并不是说在新的
政权建成后不应该即时转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1956年刘少奇同志在中共八大会
议上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提出"反对搞斯达林式的个人崇拜".用
意也就是当时就应该转入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可惜没有被毛泽东所接受.1957年
就在反右运动后期搞了扩大化,将很多本来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是对当时社会中存
在一些问题的正常不满而提出的批评意见,也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而加以打击.这是
有其社会的根源的,那就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不允许开展自下而上批评的传统习惯势
力有关.反右运动后在社会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就是不能给领导提批评意见,否则就会
被穿小鞋等的为难.接连搞的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以后
来的文化大革命都违反了政治科学,所以也就在不同程度接连遭到失败.科学就是不
能左也不能右.左,右都是违反政治科学的,任何人都不能作违反科学的事,这就说明
了科学的权威行.
共产党一贯的主张是在党内要搞民主,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任何
高级领导干部不得压制批评.但是在家长式的人治条件下是很难实行通的,不论在中
国或在苏联都是如此.
11届3中全会后开始逐步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
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见
邓选二卷宗348页).
贪污从几千年封建人治的社会中就广泛存在着,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是非常普
遍存在,而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又一度迅速泛滥起来,这只能说明我国现在的法
制急需健全.使那些惯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无空子可钻,只有法律完善了, 贪
污之风必然会被制止.这在资本主义法治国家可以做到的事而在社会主义法制的我国
也必然会逐步做到的.
有人说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贪污现象很少,是这样,但当时是采用不断
搞政治运动来制止,几乎用占有工作时间的一半时间来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1957年
到11届3中全会,整整20年时间生产搞不上去这样下去我国是无法赶超世界科技和经
济的迅速发展的,所以可行的唯一办法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括国家高级领导干部都要受到法律和群众的监督及制约(严密的党纲党章也是属
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以权压法的封建人治的落后统治而完全建立起社会主
义的法治国家.
我们要实行的是使60-70%的人拥有全国60-70%的财富,使大多数人(特别是
农村中大多数人)都富起来,才能保障改革开放的最后成功.
但是现有的政治科学仍然需要不断充实和提高,更要不断改正其不足和错误
之处,才能发展成为世界大多人所能接受的科学.

三,展望
胡锦涛和温家宝坚持按政治科学办事,坚持民主和法治,使我国的改革开放
更上一层楼,政治上,经济上,科教文化等都获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国内实行中间粗两
头细共同富裕政策,在国际上实行共赢这种新型政治路线则中国式的奇迹必然会逐步
显现于世界上.

欢迎提意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