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勇气

(2014-07-22 11:51:32) 下一个

最近,拜读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 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通过对教学勇气的追问,帕尔默先生认为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知识的灌输,优秀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很显然,这与教师的心灵有关。

帕尔默先生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出发,深入浅出地提醒我们: 教学其实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乐事,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学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 在他看来,任何一本讨论教师的书,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心灵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去探索教师的灵魂奥秘。所以,教学的勇气,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气。

精辟!感慨!

做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当仁不让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是他们的教育启蒙者。

教书育人不光是教师的事,其实更是我们家长的事儿!关于教师的书,就是关于我们家长的书;关于教学的书;就是关于父母育儿的书。

这本书带给我关于教育的更全面的角度,充分领会育儿的更深刻的意义。我把帕尔默先生循序渐进的教导解读为以下三点,与朋友们分享。

第一点:我们自身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与我们实行的亲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我们的灵魂有关。它决定我们为孩子到底提供什么样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以及如何实施有真正价值的教育。

第二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富有灵魂性的教育。身为父母,其实从孩子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肩负这样的使命–以无条件的爱,滋养我们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自我,。

第三点:教育孩子的勇气,其实是我们父母返回自我的勇气。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智慧之爱。

在柏拉图那里,智慧即关于“善之相”或绝对的善的知识,绝对的善就是绝对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通过“认识你自己”趋向那绝对的善,为此,人要不断地去爱智慧,追求智慧,它能照料人的心魄,实现心灵的转向。

北大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先生当年也曾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内心充满力量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充满智慧,富有灵魂性的教育。

谈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艰辛的劳作,进而联想到奉献精神,似乎“奉献或牺牲”就是父母全部的灵魂奥秘。在这样的灵魂世界里,家长的灵魂是圆满的、完善的,始终流光溢彩。与此同时,家长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灵风暴常常遮掩在黑暗里,我们内心的软弱甚至懦弱,不是忽略就是逃避。因为我们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我们是孩子的靠山,我们在孩子面前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经验丰富,孩子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是坚强不屈的,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要无惧地面对孩子的挑战甚至挑衅,换而言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外部”的挑战,把自己认为必须实施的教育进行到底,哪怕是伤孩子,伤自己。很少人想到 “攘外必先安内”的战术,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迎接“内在”的挑战,更没有人直截了当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内心,直面你的内心,透析精神懦弱、内心的坑洞,心灵浮躁、灵魂无根等种种心灵的缺失,勇敢地面对它们,审度甚至是玩味。

同样我们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些困境归结为外部环境,归结于孩子,但很少归结于自身,很少从自我的角度去寻找教育孩子困难的根源。我们缺乏面对自我的勇气,当自我受挫,遭遇伤害之后,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寻找可以疗伤的止痛药和安慰剂,然后把它们像膏药一样贴在创口处,像遮羞布一样遮挡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膏药下的伤口正在持续地腐烂,遮羞布里的隐私正在发生隐秘的癌变。就像帕尔默先生以充满激情的理性方式对教师心灵的真实总结一样:教师(教育者)具有对自我的恐惧,害怕打破心灵的幻象,害怕看到那个因幻象消失后裸露出的存在着种种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气。这句话提示我们:教育者首要的任务不是塑造别人,而是重建自身。

也就是说,培养孩子重要,重建我们自身更要紧。

对家长而言,教育的价值就是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我们把自己的灵魂状态、知识,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孩子心灵上,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们自己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孩子给我们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真实自己:不那么完美,内心也有恐惧,缺乏安全感;牺牲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奉献过程中也暗示前提,道貌岸然中隐藏着野心,也有口是心非,自相矛盾的时候;虚荣,名利,贪婪不总是与自己无关;给孩子发完火后发现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纠结;不能说服孩子去做的事,其实自己也没有完全想透;说是关心孩子,其实有多少事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过;孩子质问我们时候,下不为了台,心理憋屈,其实是面子在作怪,还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孩子的朋友;恼火于孩子的不听话,发现自己的掌控受到威胁后的危机感在作怪。。。如果我们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所看到的,我们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

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崇大公无私,牺牲奉献,自己永远应该排在最后,怕被扣上“自私父母” 大帽子。其实,我们对自我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漠视。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孩子的心灵。如果我们对自我毫不关心,导致灵魂失守,如何去爱护孩子的心灵呢?

父母爱的力量,首先来自于爱自身的力量。如果我们自己内心灜弱,又怎么可能将真心献给孩子?只有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资源和内在的力量,才会培育出具有内在力量的孩子,才会教导孩子获得完整的自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是或者即将成为教师(教育者)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看一看这本关注教师(教育者)生存意义和心灵缺失的书,都需要将帕尔默先生如下一番话作为教学或教育的箴言:

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先得找回我们自己,滋养孩子的心灵,先得滋养我们自己的心灵,只有我们自己是自由之身,才会真正懂得自由的可贵,才能无畏无惧地支撑我们的孩子自由飞翔。。。

教育孩子的过程, 就是我们自我探索, 自我成长,而最终回归自我的旅程。所以,教育孩子对于我们父母本人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于社会有用之才,而恰恰是它本身就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件意义多么非凡之事啊! 于我们生命本身, 它应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亲爱的朋友,拿出勇气,好好地享受这意义重大的愉快旅行吧!

仅有一次,不可重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