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愤怒的葡萄--电影《三块广告牌》

(2020-01-01 10:56:50) 下一个

愤怒的葡萄--三块广告牌

 

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是在中国,英文原声配中文字幕,刚听过高晓松对这部电影的很高评价。但看完之后感觉不是那么强烈,没有看到它的骨子深处。第二次看是在Netflix上,一个人带着耳机静静地从头看到尾,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心情也走了进去,看出了许多第一次没有看明白的点。于是写这篇影评。

电影情节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镇,Ebbing, Missouri,密苏里州的艾比镇。Mildred-米尔德雷德(Frances McDormand 饰)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John Hawkes 饰)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Robby-罗比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Woody Harrelson 饰)。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乃至整个小镇的生活都卷进了暴力的纷争中。

这部电影的开端就平静地讲述了令人发指的惨案,随着剧情的发展,不同阶层人物的出场,逐渐地让冲突升级;人物塑造的真实,语言对话简洁而有含义。一个小镇的冲突矛盾,其实是当今社会的缩写,导演Martin McDonagh(导演和编剧),冷酷地把这些映射到这个竖起了三块广告牌的小镇中。

三块牌,三重矛盾

总结说来,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普通的底层女性的三重矛盾:

-        与社会:社会包括了警察局(警长,警员),宗教(牧师),民众(牙医,学校,恶棍,侏儒,店员)等等。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等,看似都是好人,但如同《围城》里说的:他是个好人,但没什么用。警方也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但女儿Angela的案子过了长时间没什么进展。女主角租下广告牌,把与社会的矛盾贴在上面。有一块广告牌上直接挂上了警长的大名。当警长质问女主角为什么写他的名字时,女主回答:总得有个人吧。这重矛盾的投影,就到了家庭上。

-        与家庭:与正在上学的儿子,惨死的女儿,前夫(下面会专门讲他)。显然,这个整天打骂,满口脏话的家庭,是不幸福的。女儿生前是什么样子,从和女主的对话可以看出,抽大麻,和朋友鬼混,甚至兄弟也说她小贱人(cunt)。她生前曾打过一次电话表示希望搬去父亲那里,这并不代表父亲比母亲好,可以说是一样的糟糕。儿子表现还算文明些,虽然跟着母亲一起住,但明显缺乏理解。前夫经常暴打她,结果不得不分开。这重家庭矛盾的投影,就到了自己身上。

-        与自己:电影里唯一的一段回放,是女主走进已逝女儿的房间,回想起出事的那天晚上,两人吵了一架,她诅咒女儿被强奸杀死(I hope you get raped on the way too)。结果她恶毒的咒骂成为事实。镜头回到现实,她独自站在空旷的屋子里,女儿不在,骂声绕梁,她痛苦悔恨的心情可想而知。Mildred认为女儿的死自己是负有直接责任的。她是爱女儿的,但是扭曲的,畸形的。女儿惨死,随着时间,内疚,悔恨,自责,一天天压的她越来越重。与自己的矛盾,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很难调和的,是容易走极端的。最终爆发出了愤怒的广告牌,投影到了社会上。

这三重矛盾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因有果,如同蛇环一样互相衔接。

这三重矛盾不只存在于这个密苏里的小镇,不只是在女主身上,也不只是现在,它们可以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身上,发生在任何一个时代。

故事的结尾,女主和不再是的警察一同上路。电影恰到好处的停止,等待他们的是扑了个空,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拼,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那里不再有广告牌的阴影,因为女主的三重矛盾得到了缓解。

人物简介

广告牌的女主角Mildred是个坚强而凶猛的女人,送儿子去学校有学生向她扔东西,她过去就去踢人裤裆。红与黑的广告牌高高地展示着她张扬的愤怒。牙医要欺负她,她抢过钻头在牙医指头上钻了进去。晚上拿着汽油瓶子,火烧警察局的时候义无反顾。但是当她看到窗户上有一只翻不过身的甲壳虫,她却温柔地用指头帮它翻了过来。面对广告牌上攻击的第一对象--警察局长,开始她刁钻无情,但当局长吐血在她脸上时,她有些惊慌,反而安慰局长并且帮助他。人性的复杂就这样不加修饰的端到桌上。

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是个小镇上人人尊重的名望,善良幽默、有责任心和关怀心,爱孩子的好父亲,爱妻子的好丈夫。不幸的是他已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他的名字大大地出现在广告牌上。关于案件,他已经尽了作为警察的最大努力,但不能破案。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民众都维护他替他抱不平,而他还要保护那个攻击他的女主角。他冷静地准备自己的后事,平静地离开,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奥斯卡 王尔德”,这是他和妻子调笑的用语。而且即使在他死后,还和女主开了一个有点残忍的玩笑:他为女主支付了下个月广告牌租金,让广告牌继续屹立在那里,一方面是为了让女主在他死后承受一些责备,另一方面也是在帮助和支持女主。但至少,他和女主达成了和解。如果把电影情节分成两半,中间的转折点就是从他的结束和留下的三封信开始。

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Dixon则是个坏警察,种族歧视、执法暴力,同性恋,严重的恋母情节。他想逼迫女主角撤掉广告牌,强加罪名逮捕了她的朋友。听到自己敬爱的警长的死讯,他冲进对面管理广告牌的办公室,把出租给女主角的Red暴打一顿。这么坏的一个警察,被新警长开除了。他的转变,就是在看了警长留给他的信之后。听到可能是杀人凶手的线索,不惜牺牲自己已经被烧伤的身体被痛打而拿到嫌疑犯的DNA。后来知道了这不是自己要找的凶手,但也是个做过坏事的凶手,又决定为民除害,毅然上路去寻找凶手。

 前夫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前夫。大家有没有想过,她的生活怎么会到这一步,家里跟孩子脏话连篇,冷酷无情,那是她曾经遭受前夫的家暴。在和女儿的对话时提到她有一次飙车,那是因为让前夫“打惨了“。前夫刚出场不久就把桌子一掀,冲过去掐着她的脖子,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有意思的是他曾是警察,那敏捷的身手用来打老婆了。儿子则熟练地拿起刀来架在他的脖子上让他住手,都是轻车路熟的节奏。显然这种事情以前经常发生。

细想一下,前夫从某种角度上是整个仇恨的罪魁祸首。也许,只是也许,她有过青春的韶光年华,爱美爱打扮,如同任何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孩。然而,结婚以后,(从前夫勾搭上十九岁的动物园女孩看他是有吸引女孩,或者勾引的手段),有了孩子以后,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遭受家暴,成为前夫动则打骂的对象,而且是长期家暴的牺牲品。她可能也曾抗争过,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受更厉害的报复,这种不幸持续了若干年,她的性格慢慢的改变了,说话也改变了,和孩子的关系也扭曲。终于有一天她受够了,和前夫离了婚,孩子跟着她生活。前夫有探望权,定期来看望孩子,而且自己找了个比女儿大不了多少的女朋友。孩子们进入了青春期,妈妈也到了更年期的年龄,母子的矛盾,母女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生活,像一团麻。女儿交往的朋友圈也比较乱,抽大麻,酗酒,晚回家等。一天晚上,女儿要开车出去玩,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没有给她车,还生气的诅咒女儿路上被强奸,结果惨剧不幸发生了,就像她诅咒的一样。过了几个月也没有找到凶手。她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所以租了三块广告牌,把自己的愤怒,像在网上公开一样,公布到了广告牌上。顺着这条线下来,前夫难道不是正站在悲剧的源头,向米尔德雷德的心里刺出了第一刀?

而后来广告牌被点火烧着了,伴随着女主的愤怒,熊熊燃烧的火光照亮了女主的愤怒,反抗,甚至绝望。广告牌是谁点着的?又是前夫Charlie。

那么,前夫又是如何到了这一步?他难道不爱生活么?单纯无脑的动物园女友说出的话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似乎是暗含的点睛之笔。

两个片段

电影里最温情的一幕,是女主在广告牌下整理花草时,看到一头小鹿走来,她对着小鹿喃喃倾诉,眼里泛着泪花,仿佛她的女儿化身回来。这是她唯一的一段流露出了母性的柔情,把平时需要浓浓掩盖着自己的倔强和尖锐全部放下。

电影里最震撼的一幕,就是女主在看到广告牌被点火了在燃烧着,从车上拿下灭火器去灭火,然而火焰太大,灭火器用完了也只喷灭了一块牌的一角。儿子又拿来灭火器,她发疯似的抢过来要继续去喷灭,螳臂当车的挣扎的努力。儿子拦她让她不要去,她用尽全身力气,撕心裂肺的喊儿子的名字:Robby! 那种无奈,绝望,她视为心血的广告牌被烧了,而她渺小的力量是救不了火的,正如她救不了她的女儿。

电影音乐

电影里对音乐的应用是独具匠心的,结合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带有浓厚的怀旧气息。

The Last Rose of Summer”,两次出现在电影中的音乐:

So soon may I follow,                      不久我也可能追随我朋友而去,

When friendships decay,                  当友谊渐逝,

And from Love’s shining circle          像从绚烂的爱的光晕中

The gems drop away.                      掉落的宝石。

When true hearts lie wither’d,           当真挚的心已枯萎,

And fond ones are flown,                 所爱的人已逝去,

Oh! who would inhabit                     谁还愿留在

This bleak world alone?                   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

这首歌也是1970年西德电影“英俊少年”里的电影插曲。当女管家带阳光少年海因策到母亲生前的居室,他又唱起那首《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一边望着墙上母亲的画像,一边对照着自己项链小盒内同样的母亲画像,女管家听得老泪纵横,觉得已故的海因策母亲又来到了眼前;而在暗处注视这一切的外公,也回忆起已逝的女儿,黯然神伤。这是老电影里非常感人的一幕。

歌词的内容和两部电影主题相互呼应,“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也正暗示了Mildred深深的悲剧意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遥望的心灵 回复 悄悄话 2018年获奖,奥斯卡最佳女主和男配角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是好电影,记得去年还是前年获奖?
不常冒泡 回复 悄悄话 我差点错过这么好的影评.感谢您的详细介绍.
建议下次放影评两字在标题中.
枕寒流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棒!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给这篇超棒的影评点赞!这确实是一部反应人性复杂的片子,里面没有俊男美女,每个角色都令人生厌,却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女主角和警长。有一种彻骨的悲凉笼罩着整个故事,哪怕看完片子后也令人久久无法释怀。好片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