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中俄文化年隆重登场

(2023-01-01 01:36:42) 下一个

中俄文化年隆重登场

                                       2006年3月21日

何必

从3月21日开始,“俄罗斯文化节”将在中国举行……(略。)

这是一则非常歌舞升平的应景消息,这针对隆重登台的俄罗斯文化年而发布的。是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京,与中方最高领导人共同开启中俄文化年。媒体纷纷对此加以报道,对如此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全方位交流活动给以高度评价,各界在这一天无不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各处充斥溢美之词。

中俄文化年,是中国继2004年开始直至2005年收尾的中法友好年之后的又一个两国间的双边交流活动,并且,由于中俄共同的边界、历史上的渊源以及现实诸多的共同利益,这个文化年引起了国际密切的关注;而且,由于目前国际势力格局,中俄文化年里在经济、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的数以200多项的活动内容,也给“上海合作组织”框架提供了更为令人着迷的观察视角。

在中国人为此欢欣鼓舞的当口,人们还是注意到了两国关系里的不和谐因素。这不仅仅由于两国从历史上争端频仍素辑不睦,而且在当今也是互相警觉提防乃至陷害。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俄罗斯外汇储备出现了高额顺差,使得俄罗斯有资格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嗓门;而普京政府高调强硬的姿态,也一该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蹶不振的疲软之态。特别是在同样为中国能源最重要来源地的中东事务的处理上,更是如此。在巴以问题上,国际协调的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中,根本就没有中国什么事;而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大选,俄罗斯不顾欧美和以色列反对,率先要求哈马斯领导人访问俄罗斯,形成了事实上对哈马斯的承认,在全世界抢了先,并为遏制其他国家势力影响以巴以问题为核心的中东事务奠定了民意基础,并且给美国制造了棘手的困局。而人们也注意到,俄罗斯此举实在是一石多鸟,将能源紧缺的中国在中东的外交余地压缩得很小。不仅如此,在伊朗铀浓缩问题上,俄罗斯在伊朗与欧盟谈判破裂后,提出将伊朗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罗斯进行,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俄罗斯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水平,更是给作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一个非常的难堪,使得中国获得伊朗石油的成本提升,并将中国在国际上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贬损了些许。

2006年1月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06年原油日需求量为8520万桶,(略。)

2005年1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第二次全会上的表态反映出,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层的“心腹大患”。他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障能源安全,包括影响能源稳定、经济、安全、清洁供应的各个方面,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曾培炎强调,将进一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他表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双边及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搞好中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对外宣传,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中国能源安全。

2006年3月8日《华盛顿观察》报道,“现在俄罗斯正竭力组建一个类似欧佩克(OPEC)的卡特尔机构来控制在独联体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对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来说,这是个坏消息。有了垄断,在交易时买方要讨价还价就太困难了,”(略。)

“中国需要俄罗斯,远胜于俄罗斯需要中国”,这是对中俄关系性质与状态的真实写照,也给正在堂皇上演的中俄亲密交流年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注解。

当中国方面以放弃领土主张而试图取悦俄罗斯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包围却发现自己更深地陷入俄罗斯的包围时、当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屡屡遭受当地类似新纳粹组织的光头党的烧杀抢掠时、当中国商品和服务在俄罗斯遇到当地政府默许的对的排挤甚至破坏损毁时、当俄罗斯政府明确提出在西伯利亚广袤地区要防范中国势力和文化的进入时、当中国的国际交流活动更多只是政府层面出于地缘政治以及外交战略需要而非民间经济文化需求时,再看中俄文化年,我们能体味出来什么滋味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