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7. 《菊花》元稹

(2023-02-17 09:48:01) 下一个

《菊花》

 

 元稹(1)

 

秋丛绕舍似陶家(2),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 稹:音同枕(zhen3)

2. 陶家:即陶渊明家

 

元稹(779 — 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元稹是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的六世孙,其家族久居洛阳,世代为官。 元稹八岁时父亲元宽去世,由其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抚养教育。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并及第。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贡举考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稹的仕途并不顺利,他一生因多次卷入朝廷政治斗争而几起几落。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他在任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后短暂拜相 ,后任同州刺史,尚书右丞,武昌军节度使等职。大和五年(831年)暴病去世,时年52岁,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元稹在24岁时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终生好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当时人称“诗到元和体变新”,且天下文人“递相仿效,竟作新词”。元稹诗歌用语浅近,在明快中伴随华美。他的悼亡诗非常感人,如《遣悲怀三首》为千年传诵之佳作。元稹在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也卓有成就。

元稹有《元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现存诗830余首。《元稹集》存文30多卷,包含由各种文体写就的佳作。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3

 

宋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几千年来从未间断。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包括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都被认为有胡人血统,但具体情况留有争议。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却是毫无疑问的北魏鲜卑族王室后代。元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主要由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母亲教育。

唐风:在十四岁时,为尽快获取功名,元稹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考并顺利及第。中国古代文人入世做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士”与“明经”是两个主要的科,大致相当于两个平行的渠道。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包括口试。如果考生对经典熟悉,又不怯场、善表达,便有机会。而进士科考文章、诗赋和政论,很多题目是现出的,靠死记硬背不行,对考生才华要求更高。当然高风险也有高回报,进士及第的含金量更高。

宋雨:比起今天的大学录取,比起上北大清华,甚至上哈佛耶鲁,那时的科举考试是个什么难度?

唐风:唐朝的科举是非常难的,录取率远低于今天任何一所学校。唐朝历时289年,一个大概的数字是,平均每年万余人参加科考,两科总及第人数每年约百人,其中进士科20人左右,其余为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表明进士科的难,但却不是明经科容易。因为明经考试对记忆要求极高,如果30多岁还不能及第,大部分人就放弃了;而进士考试因为靠发挥,让许多自恃有才者坚持不懈。像孟郊、韦庄这样的名家,也是考试多次,直到四、五十岁才进士及第;而像杜甫、贾岛这样的英才居然终身不第。

宋雨:元稹这种天资极好的人,本适合参加进士科考,然而由于他父亲早逝,他希望尽早入世做官,摆脱贫困。进士及第之后,他在24岁那年与年长他八岁的白居易同时在贡举书判拔萃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后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对诗词的革新与发展影响深远。

唐风:所谓贡举(制科)考试,是一种吏部考试,可大致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类比。仅仅进士或明经及第只是第一步,大约相当于今天获得了大学学位,有了基本资格。然而只有随后的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更方便地被朝廷授予官职。在又通过了贡举考试之后,元稹的第一个官职是校书郎,这是一个九品上的小官,但却引起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注意,他认为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便把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小女儿韦丛许配给元稹,两人在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成婚。

宋雨:韦丛在与元稹共同生活七年之后便因病去世了,年仅26岁,令元稹伤心不已。发妻去世之后的年月里,他写了多首极度深沉、痛切的悼亡诗,特别是《遣悲怀三首》,道尽了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之情。

唐风:是的,元稹的悼亡诗感人至深,在此类诗词中堪称翘楚。然而另一方面,关于他的男女私情方面的一些故事也是盛传千年,这既引起严肃学者(包括当代的陈寅恪、鲁迅等)对其人品的批评,更招致民间关于他风流韵事的无数八卦。

宋雨:这里面的是非曲直,我们暂且先搁在一边。现在看来,这里面既有实情,也有误解和夸大的成分,还有些是以讹传讹的八卦。这个问题等到以后我们研读他的悼亡诗时再详细讨论。

唐风:这首七绝《菊花》是一首咏物诗,又有几分田园诗的风格。据考证,该诗写于802年左右,也就是他娶妻的那年。我相信这是他成亲以后写的。元稹当时虽是一个薪水微薄的小官,但身旁有了美丽温柔的妻子为伴,心情大好,于是便在公务闲暇之余有了陶渊明一般的雅兴。

宋雨: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很好理解,“似陶家”,不仅房舍菊花环绕似陶家,我猜他也想自喻为陶渊明,表达虽清贫却豁达的意思。然而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最初的理解是秋菊不仅绕房舍而且又绕篱笆。可是若是这样,“日渐斜”放在那里做什么?

唐风:我原先认为此句省略主语,即“我绕着篱笆长时间欣赏,直到太阳西斜”。现在我又有了一个脑洞大开的解释:“日渐斜”的意思是,随着菊花的成长和开花,白天越来越短,天上的太阳越来越斜了。。。诗的语言,简略而多解也不奇怪。

宋雨:还有,前两句各带有一个“绕”字,把我都绕糊涂了,总觉得这样写法既不巧妙也不严谨。在众多咏菊的诗词中,我认为这首算不上好。对比一下黄巢的《咏菊》:“我花开后百花杀”,那是何等的英雄气魄!

唐风:本诗是欣赏菊花,所以写得轻柔;黄巢是要显示野心和霸气,所以不可一世。他的那首诗未必多么好,但跟他的造反经历相匹配,所以后人常称赞、引用。以菊花显示豪情壮志的除黄巢外很罕见。古代士大夫一般把菊花作为高洁的象征。

宋雨:或许当年元稹写这首诗的时候阅历还比较浅,或许他本人擅长于言情而非咏物,我的确觉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不够出彩。

唐风:作者颂咏菊花,因为它是寒秋时节最后的靓丽,这倒也是未尝不可。然而我对这两句却另有一个保留意见 — 设想一下两个恋人在一起,模仿这两句诗的语气,小伙子的对姑娘的说:在众多女孩子中我并不是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只是因为如果不选择你,我这一辈子恐怕就要打光棍了。。。

宋雨:的确有“退而求其次”的感觉,让人觉得元稹赞菊花的同时,似乎有点言不由衷、三心二意。总之这首《菊花》不是元稹的代表作,风格也不同于他的那些描写情感的诗,题材似乎也不是他最擅长的。

唐风:我们对这首诗的批评意见多一些,我想这跟它的质量不够上乘有关。我们当初取舍时,你对这首诗持保留意见,我说服你将其选入了。现在想想,元稹的确有不少比这首更出色的小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科举考试与贡举(制科)考试**

论坛上一位网友评价此博文,谈到科举考试时说:“白居易后来好像又去考了进士科,反正唐朝可以考完一个当两年官不满意可以再去考。”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进士科和明经科同属于科举考试的两大科(强调一遍,是科举考试),科举及第就是done deal 。元稹是明经科及第,白居易是进士科及第,就好比两人已经拿到大学文凭了。

但进士或明经及第后,要进入“公务员”队伍还有些不够,于是元、白二人后来又参加了吏部的贡举(或称制科)考试,它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两人都参加并通过了“书判拔萃科”的考试,而且同科及第,从此两人相识并成为朋友。通过一种制科考试相当于在大学毕业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一个公务员的资格证书。

在唐朝,这样的“公务员资格证书”有很多种类。白居易和元稹当了两年低级官员后,又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并及第。这样升迁的机会又多一些。

至于那位网友说的“考完一个当两年官不满意可以再去考”,只能是贡举(制科)考试。科举考试(进士科或明经科)一旦及第是终身的,没有再考的道理。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从元稹发妻早逝谈古人男女寿命问题

事实上,在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包括今天,女子的寿命都比男人长4-6岁,唐朝也不例外,那时男人的平均寿命是43岁,女性为47岁。那么,为什么我们讨论的那些唐宋诗人、词人,有那么多的人都是妻子早逝呢?

其实,这是典型的“抽样偏差”导致的错觉 -- 这些诗人、词人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他们要出名,必须活到一定的年龄、有足够多的作品(这些士大夫的生活条件比老百姓好得多,平均寿命比普通人长20岁左右)。而他们的妻子呢,与他们一样长寿,或者更长寿的者其实是多数,然而他们当中的少数人的妻子不幸早逝,他们又写诗纪念,这就让我们产生了错觉。(另外一个argument – 欧阳修、范仲淹、元稹等名人,他们可都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的。)

想一想,如果将元稹、苏轼的寿命跟他们的发妻掉个个儿,请问谁写“曾经沧海难为水”,谁写“十年生死两茫茫”? 今天谁知道元稹、苏轼是何许人也?。。。男女寿命掉个个儿、女人出名的情况有一人 -- 李清照。那是因为人家自己写东西出名。(除诗文领域之外,当然还又武则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