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香和铜臭

(2007-07-08 20:57:19) 下一个

我家族晚清时候有个读书人。其实他并没有中过什么举人,做过什么官。一生中最辉煌的职业也就是能在大户人家做过若干年教书先生。当然收入和当时在家当农民的其他人相比要好得多了。这位教书先生退休后,在家乡买了不少田地。家境虽然富裕,可子孙并不茂盛。过了一代单传以后,就无男丁承继了。后来,我老爷爷就过继在他的房下,给他养老送终,并继承了他的家业。

可奇怪的是我老爷爷和我爷爷辈的兄弟三人都没读过书,都是全一套一个大字不识的推独轮车的米贩子。后来我爷爷好像有一次因为不识字吃了别人的亏,回来后就安排了我伯父和我父亲读了私塾。后来有了新学堂,我叔叔有机会按部就班地从小学读到大学,成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为了鼓励我小时候好好学习,父亲经常以家族这段很单薄的读书史来鼓励我。虽然他不能太过分地把我们家吹成书香门第,但明确地给我灌输了一个概念,我的血液里似乎飘着一丝祖宗留下来的书香。父亲的这番教育似乎有点作用,后来我也上大学成了个读书人。

封建社会中,读书是进军仕途的一种途径。但这条路并不好走。一些人考了几十年也得不到个功名,最后只好贫困潦倒一生。对于一个未成名的读书人来说,就免不了要经受两种煎熬。一是要有作长期受苦的思想准备,另一种就是抵制干别的营生之诱惑。

如此一来,各种鼓励读书人的口号就出现了,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这些口号给读书人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基本上没有脱离鼓励的范围。

但是有些话就有点过分了,例如与“书香”对立的“铜臭”一词,就有些贬低其他职业的意味了。以前钱是金属做的,像铜这种容易腐蚀的金属铸成钱后使用长了可能会有些臭味。但是,现代生活中用来印书的和印照片的都是纸。从质量上看,用来印钱的纸张比印书的要高级得多,味道自然也比书好闻。如此一来,现在的“铜臭”应该叫“铜香”了。当然这是笑话,不过,这种对金钱贬低的说法肯定是人们对读书这个职业的盲目炒作。

封建社会读书人除了启蒙教育识字的时候要花钱上私塾,等到字认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天天在家里靠着寒窗自学了。好多家境不太富裕的人还可以半耕半读,读书糊口两不误。除了买点书和参加乡试的费用,其本上不需要交纳任何学费。所以古时候有“穷读书,富习武”这一说。虽然那时不是所有的穷人都能有书香的享受,但你要想做一个只闻书香,不闻铜臭的清高读书人完全是可以的。

可是现代社会情形就不同了,书香环境的建立必须要有铜臭为基础。父母亲如果没有点经济基础,孩子要上大学闻闻书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就像灿烂的鲜花插在牛粪上吸取营养一样,书香和铜臭也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用“铜臭”来支持“书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有些培育“书香”的校园也是铸造“铜臭”的工厂。他们不仅巧立各种名目骗取学子们的钱财,有的还视各种法规而不顾,直接将录取通知书或毕业文凭明码标价卖出去。 如此书香和铜臭的互动和交易就是读书人的悲哀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