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性与艺术 - 完整体验阿姆斯特丹

键盘上的生活点滴 - 用心生活,用脑子工作。
打印 (被阅读 次)

许多人也许会谈毒/性而色变,但对阿姆斯特丹的体验来说,毒品、性和艺术珍藏,缺了哪一样都不完整。上一篇“赤裸的毒品和色情,自由的阿姆斯特丹”,只来得及展示老教堂、花市和国立博物馆花园,离题目还太远。原本打算第二篇写博物馆,第三篇写毒品和性文化,但估计如此写的话,最后一篇只怕是遥遥无期,所以我就干脆三篇并作两篇,总好过烂尾吧。

三天的阿姆斯特丹行程请参阅上一篇,我和晴第二天泡博物馆,第三天欣赏阿姆斯特丹的毒品和性文化。

梵高和国立博物馆

晴对历史遗址和文物有特别兴趣,所以这次阿姆斯特丹主要目标是博物馆。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定好票,6月2号花了整整一天,上午梵高博物馆、下午国立博物馆。

家里有一本20多年前第一次去荷兰买的介绍梵高作品的书,所以我应该到访过梵高博物馆,尽管毫无记忆。为了对得起这第二次的机会,我这次事先尽可能的做足功课,看了曾经提名奥斯卡的电影‘At Eternity’s Gate’ (2018), 在YouTube上看了两部关于梵高的介绍短片:一部说法语、一部说荷兰语,还有一部说荷兰语的伦勃朗介绍片,都打的英文字幕。看韩剧练出的本事派上了用场。

梵高博物馆给我的感觉是满满的感动和满足

先上一张室内景吧:

博物馆的第一层是梵高的画像,除了多幅自画像,还有一幅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为梵高创作的肖像画。拉塞尔是一位澳大利亚印象派画家,与梵高有着深厚的友谊。我把拉塞尔1887年画的梵高和梵高自己1888年的自画像放到一起:

拉塞尔擅长利用自然光线, 在这幅肖像画中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印象派对光线和色彩的敏感,但同时光线柔和自然,突显了梵高面部的立体感和质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暖的氛围。这幅肖像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拉塞尔对友人梵高的致敬和记录。他用细腻而有表现力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梵高的神情和个性:画中的梵高眼色中透着友善,显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但梵高的自画像就不同,他把自己当模特,更多采用了后印象派风格,笔触强烈而明显,色彩对比鲜明,充满动感和表现力。与拉塞尔画的梵高不同,梵高的自画像中常常带有一种不安和紧张的情绪,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我在梵高的多幅自画像之间徘徊,时不时回头和拉塞尔的梵高画像对比,就算我这不懂画的人,也能感觉到梵高自画像中有更强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所表现出的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他的自画像明显的比拉塞尔的画像更强烈地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状态,就像上面那幅‘自画像-画家’表现了他作为画家的自信和执着。

谢谢亲爱的采心在留言中的精彩解读:“拉塞尔比较强调光影的组合,画面比较偏暖。俺感觉整体上来说,他更趋向于美化朋友,让梵高看上去年轻,强壮,而又一脸桀骜。再看梵高自己画的,就是一个远远大于实际年龄(这一年应该才35岁吧)的丑老头。 羡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赏梵高粗犷的笔触、扭曲的线条所铺排的疯狂和痛苦。

一楼的人渐渐多起来,我往楼上走,楼层间墙上缓慢转换的巨大的梵高花卉图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原本梵高的画就笔触有力、色彩大胆,画面充满动感和生命力,大屏幕展现出来,那份强大的视觉冲击,真是让人喜欢得透不过气来,以至于我需要跑到楼下咖啡厅喝杯咖啡,平复一下心情才能继续看展:

我很喜欢梵高画的普通矿工、房子和原野,当然还有著名的‘吃土豆的人’和‘向日葵’。我还特意拍了一张向日葵的照片来跟伦敦国家画廊的梵高向日葵比较:)但这次给我特别感受、我想要记录的是下面这几幅画。

首先是梵高在1890年为他的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创作的“盛开的杏花”("Almond Blossoms")。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Theo)感情深厚,提奥负责了梵高的生活费用,梵高把他的作品都交给提奥、也常常写信给提奥分享他的画作思想。提奥的儿子出生,名字用的是哥哥梵高的Vincent。这幅画就是梵高送给提奥和弟媳约翰娜(Johanna)的礼物,以庆祝他们儿子文森特·威廉的出生。

这是梵高最著名和最温柔的作品之一,象征着新生和希望。梵高在这幅画中运用了柔和而明亮的色彩。背景是宁静的蓝色,与扁桃花的白色和淡粉色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显得清新明快。构图上,树枝以对角线的形式延伸,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这幅画体现了梵高典型的后印象派风格,一如既往的细腻而有力的笔触,赋予花朵和树枝以纹理和深度。画面的整体效果既有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又保留了梵高独特的表现力。

也许看的电影和关于梵高的介绍都关注、强调他的悲剧一生,他的这幅画让我特别喜欢。看到一直在挣扎中的梵高也有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新生命的喜悦、有内心深处的温柔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让我非常感动,倍觉安慰。

我买了两块冰箱贴:‘向日葵’给我自己,‘盛开的杏花’送山儿;买了两个“鸢尾花”("Irises")的口红盒给我自己和晴:

还有感觉特别的就是梵高的‘吸烟的骷髅’和‘骷髅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和看见这两幅画,难得的表现了梵高的幽默感:

展览馆里也有之后的画家学习梵高的画作,从我这个“画盲”的眼睛来看,终究是缺了那份梵高特有的感染力,按晴的话来说,他们都没有梵高的‘癫狂’。引用几句梵高的名言吧: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If you truly love nature, you will find beauty everywhere.” 

“I put my heart and my soul into my work, and have lost my mind in the process.”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那一份超乎常人的敏感,对自然、对人、对生与死,那种外人无法理解的、让人疯狂的强烈感受,透过画笔和颜色表现出来,让人震撼。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半天不够

对荷兰国立博物馆,时间有限,我主要关注的是17 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和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进去就直奔二楼的荣誉画廊(the Gallery of Honour)。

伦勃朗(1606-1669)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而他生逢其时,所处的是荷兰黄金时代,那时候荷兰的科学艺术和商贸成就都达到顶峰。因为他年少成名,尽管后半生潦倒,我从情感上更偏向于在有生之年才华没有得到肯定的梵高。其实这也只是我的无知偏见,但没有太多情感负担,让我在国立博物馆更专注于学习。那里对一些重要的画作都有专门的A3版poster来讲解说明,让我受益匪浅。

伦勃朗擅长运用明暗对比(即“明暗法”),通过光影的交替营造出深邃的立体感和戏剧性的效果,凸显出画面主体的神韵和内涵。他的光影处理技巧和情感表现力对巴洛克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许多后世画家模仿和学习的典范。伦勃朗的细节处理也极为细腻,无论是衣物的质感还是背景的刻画,都展现出高度的技巧和耐心。这些特征很好的体现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夜巡”(The Night Watch):

在这幅巨作前盘恒,对照着说明,我一点点的体会他如何运用标志性的明暗对比技法,来引导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画中的光源似乎来自画外,照亮了主要人物,同时周围的阴影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而画中的旗杆和枪矛的线条也都起着同样的作用。

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和伦勃朗同时代的荷兰画家。与画笔粗犷、擅长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创作了大量自画像和历史题材作品的伦勃朗不同,维米尔注重细节,作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和诗意,被誉为“光之画家”。他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瞬间,用柔和的光线和精致的细节描绘出安静和和谐。他的作品以静谧的室内场景和精细的色彩表达闻名。

维米尔的画作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海牙市立博物馆,但荷兰国立博物馆有其他三幅相关的:“挤奶的女仆”(The Milkmaid),‘读信的女人“(Woman reading a letter)和“情书”(The love letter),并且把这三幅放到一起介绍:

对照着说明仔细去看,就会观察到这三幅画的光线都来自于左上角、都有珍珠元素、、、非常有趣。附上照片上关于这三幅画的总述吧:“Vermeer’s interiors are celebrated for their perfect interplay of line, form,light and colour. He infused his paintings with a restrained and unparalleled sense of serenity. He often relied on the elements to create this effect. Just look at these three interiors.” (翻译一下:维米尔的室内画因线条、形态、光线和色彩的完美交融而著称。他赋予作品一种克制且无与伦比的宁静感。他常常依赖各种元素来达到这种效果。就看看这三幅室内画吧。)

这几幅我最喜欢的还是“挤奶的女仆”:

还有好几幅我喜欢的画,没有篇幅一一道来,就记录一下名字吧:伦勃朗的The Jewish Bride 和他很少的风景画之一“Landscape with a stone bridge,  Jan Steen (1625-1679) 的“Merry Family (故事类似于上梁不正下梁歪)和“Supper at Emmaus, Ncolaes Maes (1634-1693) 的“Old woman saying grace/The prayer without end (那只桌边的小猫好可爱), Jan Asselijn (1610-1652) 的“The Threatened swan生了10个孩子的女画家Rachel Ruysch (1664-1750)的静物画“ Still life with flowers in a glass vase, 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 River view by moonlight”、、、

总之,这次参观国立博物馆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这些画作中光影的运用,伦勃朗和维米尔都是这方面的大师,但他们的风格和题材又很不相同,学习了再一一欣赏的时候,就觉得很神奇。

这一天两个博物馆,从早晨9点到下午6点,我和晴筋疲力尽却又心满意足,尽管国立博物馆还有很多精品没来得及细看。我和晴之间有良好默契:一进博物馆就各走各道,互不干扰。同一时间站在同一幅画前了,我们也聊几句,但不会刻意的去等待或寻找对方。只约了1点在梵高博物馆的咖啡厅见面,好一同去往国立博物馆;国立博物馆结束在一楼咖啡馆碰面。所以这一天吃吃喝喝也都在咖啡馆解决了:

从博物馆出来,发现外面阳光灿烂,所以又去补拍了博物馆的外景照片。这一张右边是国立博物馆,左边是梵高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的注册Coffeeshop 和性博物馆

第三天的行程附在上一篇文末。尽管伦勃朗故居博物馆没什么意思,一路上的河边风景很美:

前一天享受了阳春白雪的博物馆,第三天就改变一下,来体验一下阿姆斯特丹的毒品和性文化吧。

注册咖啡店(Coffeeshop)吸引人的不是咖啡

荷兰的毒品管理按硬毒品(hard drugs)和软毒品(soft drug色)有不同的法规和政策。硬毒品,像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成瘾性高,健康危害大,法律严格禁止。对于成瘾性低、对健康危害相对较小的软毒品,如大麻(cannabis,俗称weed),尽管荷兰的法律也严格禁止生产和销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采取了宽容政策。阿姆斯特丹采用的是注册咖啡店制度

阿姆斯特丹从1973年开始允许特定的注册咖啡店(Coffeeshop)合法销售小量的大麻和大麻制品。每人每天可以在这些店铺购买最多5克的大麻。咖啡店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店不能开在学校附近,禁止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售,不得销售规定品种以为的毒品,不得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

有意思的是,为防止毒品旅游泛滥,荷兰其他城市的这类咖啡店是不允许向外国游客销售大麻产品的,消费者进入需要有荷兰身份证明,只有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馆向外国人开放。目前阿姆斯特丹这类注册的咖啡馆有100多家。

对于游客来说,你怎么知道哪些是特许经营的咖啡店、哪些是普通意义上的咖啡馆呢?首先,在英文中,不销售大麻产品的传统咖啡店通常被称为“Café”, “Coffee house”, 而销售大麻的叫“Coffeeshop”。其实从氛围也很容易感受得到,到门口能闻到大麻的气味、门口也会有人查证件证明年龄。不确定你可以坦然的问。

我和晴这次并没有光顾这类咖啡店,但我20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是体验过的。咖啡店销售的主要大麻产品一个是卷烟:荷兰人不少自己用烟叶和纸卷烟,而混合了大麻的烟是咖啡店预先卷好的。还有就是大麻蛋糕(Space cakes),就是一块方方的巧克力蛋糕(brownie),只不过里面加了大麻。那时候年轻,和一帮同事,记得我和一个女生分享了一块蛋糕,有男生抽了烟。我们俩一点反应都没有,但有一位抽烟的当时就有‘醉倒’的感觉。大概他当时是空腹,大麻的作用影响到大脑供血不足,反正他就趴咖啡桌上昏昏欲睡。当时可给我们吓坏了,心想这位要是出了问题可咋办啊!好在他大概半个小时就缓过来了。还有几位把烟揣兜里,说要回宿舍关闭门窗好好享用,后来听说也是什么感觉都没有。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责任提醒读者,尽管这些咖啡店销售的产品大麻含量不高,一般没有危险,但对大麻的反应因人而异,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要体验的话,一定不要独自前往,如果有反应不要强行离开,可以寻求店员帮助。另外就是一定不要带店里的大麻产品出阿姆斯特丹,更不用说出荷兰了,携带大麻在绝大部分国家是非法的,不要存侥幸心理。

晴是一家国有外贸公司高管,以前来过阿姆斯特丹几次,但与同事一起,没有踏足过这类咖啡店。这次我问她要不要试一下,她说不要。尽管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合法体验大麻的城市,我绝对不会鼓励她去体验。我听说有大麻的蛋糕其实效果比卷烟强烈,只是一般‘发作’时间晚一点,可能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感觉到。我二十多年前没反应,不敢保证现在没反应,所以自然也是不要去试的。

但周日晚上安排第三天的行程时,我问晴要不要去看一下性博物馆,她立即赞同,哈哈哈,估计她的前同事都自己偷偷去,没带她去过。

阿姆斯特丹的性博物馆(Sexmuseum Amsterdam),也被称为“维纳斯神庙”(Venustempel),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性主题博物馆之一。它就在中央火车站附近:

性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世界上首家专门展示性文化历史的博物馆。里面有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性文物,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性文化,其中也有一些中国和日本的玉器、雕塑、插图和绣品。各种姿势,反正除了没有真人表演,啥都有。晴对文物感兴趣,有几个玉器,她老习惯想拍照,被我劝阻了:万一回国过海关被查一把呢。她原本就很谨慎,买票都是用的现金,为了不留痕迹。一路转下来,练瑜伽的晴用的最多的评论就是:‘这个动作难度很高啊’,哈哈哈,两个大妈乐呵呵。

性博物馆的展览用赤裸裸来形容很贴切,去之前我跟晴说,我们最好吃过午饭再去,免得恶心吃不下饭:)可最终博物馆出来我们仍然兴致勃勃的去了Winkel 43享用苹果派。这是山儿推荐的网红店,号称有阿姆斯特丹最好吃的苹果派,果然名不虚传。离火车站走路15分钟,Google上能查到:

对阿姆斯特丹以毒品和性吸引游客的招数不满的,就想想人家地理位置在海平线以下两米,生存不易吧。自由孕育出来的那份随意,是渗透于阿姆斯特丹的方方面面的。比如说其英语的普及。不像高贵的法国,说英语要遭白眼,荷兰是英语作为外语水平最高的国家。这对我这种没有语言天赋的人来说,没有语言障碍也是感觉自由的很重要方面。

晴离开阿姆斯特丹去了柏林,她说总算不用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的过马路了。在阿姆斯特丹过马路给我到了中国的感觉:人们都是随地穿越马路,并不在意是否有斑马线。关键是斑马线也没用,即使机动车让行人,自行车也不让。荷兰的自行车王国之名是名副其实的,来自北京的晴就说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比北京还多。然后阿姆斯特丹的马路上还没有如伦敦一样的在地上用箭头标明车行方向,所以我们过马路就得各个方向都看到,头像拨浪鼓似的摇。即使人行道上也得小心。在去伦勃朗故居的路上,我们在一个路口等过马路:我们站在人行道上,旁边应该是机动车单行道,居然有一辆车悄没声的就从我们右后方直接开上人行道,从我们脚趾前左拐弯走了!

然后就是很多地方扔的满地、满河面都是的垃圾,小巷里的尿臭味、、、

但其实,阿姆斯特丹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毒品相关的犯罪反而比其他国家少,最普遍的犯罪也就是和其他旅游城市一样的小偷:除了偷钱包,阿姆斯特丹还要加上一个偷自行车。

最后一个小帖士就是,去阿姆斯特丹不太适合全家游,最好不要带孩子一起游,尴尬;最好的就是夫妻或和好朋友一起,有个能哈哈一乐的伴。

荷兰也是我与cheese一见钟情的地方,买了一小袋有10个长条的荷兰cheese当零食:这么些年过去,仍然认为荷兰的cheese很棒,推荐!在火车站与晴依依不舍告别,相约明年再携手同游。最后上一张火车站照片-和国立博物馆风格很像,因为是同一个设计师:

阿姆斯特丹体验完篇,谢谢跟读,祝六月安好!

雅佳园 发表评论于
读你的贴特别亲切, 阿姆斯特丹两年前在那里住了将近一个月, 每天回酒店身上熏了一身大麻味 :) 很喜欢阿姆斯特丹的建筑, 设计非常独特。 梵高和国立博物馆去了两次, 梵高的杏花是我的最爱, 我现在喝茶就用这个图案的杯子, 在博物馆买的。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谬赞,你这是和亮妈起哄呢。我在努力向你和亮妈学习,尽可能知性一些,否则就剩顽劣了^_^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vie' 的评论 : 生活好!完全同意,握手你的非常非常喜欢。有了梵高和国立博物馆的非常非常喜欢,我之所以还是要列上毒与性文化,皆因我生性中有顽劣一面,赶上好玩的,岂能不探究竟:)
la-vie 发表评论于
“但对阿姆斯特丹的体验来说,毒品、性和艺术珍藏,缺了哪一样都不完整”,握手。

我的体会,梵高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是游览阿姆斯特丹最不能错失的地方,非常非常喜欢。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1

我也觉得蘑菇是学美术的,作品诠释得太棒了!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然' 的评论 : a big hug, 亲爱的淡然。读你的留言也让我感觉感动和满足,谢谢你。我在给暖冬回复的时候也说,那份被“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笔者和网友各自共同的情感(来自同样的或不一样的场景),让写博变得赏心悦目。同感你关于梵高的杏花、还有伦勃朗和维米尔的感受。
关于性和毒品,完全不用担心,相信你家儿子也和我家的一样,是知道怎样欣赏和可以信任的。对软毒品,我觉得想要体验一下的话,阿姆斯特丹实在是一个好地方。哈哈哈,打住吧,否则很多妈妈们要拍砖了。相信淡然懂我的意思。
谢谢淡然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淡然 发表评论于
蘑菇的这篇游记写得真好,我读了一遍,又回过去再读了两遍。主要是蘑菇写出了许多我的感受,虽然我没有去过阿姆斯特丹!我借着蘑菇的文笔,加深了自己的体验,谢谢!下面是凢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巴黎奥赛博物馆,感觉也是"满满的感动与满足"!对梵高, 我一直没能很欣赏,但特别喜欢他的"盛开的杏花"那一幅,也许也是因为看到太多那些他的悲剧生平导致的画中的疯狂与痛苦元素,而这幅画却是"清新明快的",有着"对新生命的喜悦"。伦勃朗我也没太有感觉,但在DC看过维米尔的特展,非常喜欢,如蘑菇所说的,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安静与和谐"的感觉!
也喜欢你和晴一起参观博物馆的方式!
性和大麻部分,我只能希望儿子已经成熟到一定程度,而不要去了阿姆斯特丹染上坏习。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lum59' 的评论 : “哦的天,大麻加性博物馆,蘑菇五毒俱全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是太多了。不过最可怕的还是eSCOOTER那类东西,无声无息走得还飞快。”

-----哈哈哈,李子兄,不是蘑菇,是阿姆斯特丹五毒俱全好不好。我这回去倒好像没怎么看见escooters。问好李子兄,没见你更新,估计还在外面逍遥游,开心看见你时不时冒个泡。祝周末愉快,旅得开心!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xhy' 的评论 : “谢谢蘑菇分享。后面几张风景名胜照,特别是带倒影的照片,很美,喜欢。”

--- 谢谢好运喜欢。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就跟北京的环路一样,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有四环,因此很多桥和河边的美景。问好好运,周末愉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辉蘑菇对名画的解读很有自己独到之处,虽然你还说自己不懂画,但是以你的聪明你敏锐的触觉和感知,你的见解很convincing, 你的喜爱也满溢在文字里! 欧洲北欧于我都很遥远,有幸在你的介绍和图片,让我有一点点常识:) 你说荷兰反而犯罪率低了,我想揭去了性的神秘面纱,想象一下那种直白,反而让人倒胃口了,就如你这里说的怕吃不下饭了:)性本来是美好,private的,这样公诸于众,大约会让人无趣甚至恶心了。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只有脱俗不凡的才会长满荆棘与鲜花。鲜花开在荆棘路:)辉蘑菇的博文高质量,高品位!”

---谢谢暖冬!早些天读到你留的这一条,非常感动于你读出我的喜爱。很多的时候,是如你的网友的‘读出’让写博变得赏心悦目。现在信息来源丰富,什么资料都可以找到,我力求忠于我所喜爱的、真正感动了我的感受。
对于性的变为赤裸裸,我与你同感。我是真心希望年轻人能体会到这一点,留一点私密的美好给自己,可性博物馆里还是年轻人居多(当然18岁以下是禁止入内的)。
梵高的画太有冲击力,他的境界不是凡人能达到的。“鲜花开在荆棘路”, “Stars cant shine without darkness”,握手暖冬!再次谢谢你,周末愉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没去过荷兰,跟着蘑菇的精彩游记玩,欣赏了!”

---皮卡兄好呀,谢谢你留言。你现在更新博客慢了,在坛子玩得开心吧?周末愉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分享!照片拍得真好!”

---谢谢晓青鼓励!哈哈哈,能被摄影佳作不断的领导这么夸一句,乐!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阿姆斯特丹这么“前卫”?也是,要不怎么有梵高这样的疯子:)“

--- 是的,阿姆斯特丹是这么个有趣的地方:)问好王妃,周末愉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看完梵高的再往下看伦勃朗的,咋忽然没啥感觉了呢,嘿嘿。这篇全可、清晰又生动,赞蘑菇!”

—-采心眼光敏锐,咱这小心思不说也瞒不过你。的确是,看梵高我感觉有情感联系,到伦勃朗就学习成分居多了。伦勃朗的历史题材本身不像梵高的作品一样让我有共鸣,反倒是Vermeer的让我更有感觉,我这是典型的小妇人之见。不过这是第一次欣赏这么多伦勃朗的作品,的确受益匪浅。再次谢谢采心,看见你说要带孩子回中国了,幸福!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蘑菇把拉塞尔和梵高所化的梵高放在一起,真是太好的组合了。嗯嗯,蘑菇说得对,拉塞尔比较强调光影的组合,画面比较偏暖。俺感觉整体上来说,他更趋向于美化朋友,让梵高看上去年轻,强壮,而又一脸桀骜。再看梵高自己画的,就是一个远远大于实际年龄(这一年应该才35岁吧)的丑老头。 羡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赏梵高粗犷的笔触、扭曲的线条所铺排的疯狂和痛苦:))”

—-采心用词精准,一看就是既懂画又有文字功夫的,我要把你的评论搬到正文,谢谢哈。我之前都不知道拉塞尔,进去看见的第一份画像就是他的,当时一愣,觉得这个梵高怎么不一样啊,看旁边的文字才恍然大明白,原来不是自画像。

“Coffee house”,“Coffeeshop” “Sexmuseum Amsterdam),都被记下来了。也特别感谢蘑菇体贴的提示和搞笑幽默的分享:))
—-哈哈哈,我觉得看世界得有开放的心态,毒品和性文化都是阿姆斯特丹的一部分,人家管理得也不错,值得去了解。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梵高画展厅翻新了,画还是那些,挺好的,与日俱进。挺希望阿姆斯特丹的,小而好看,也很方便:)”

——弄弄幽默,画没法跟新了:)是的,阿姆斯特丹和许多欧洲城市一样,小而好看,用脚步量就行,这也是我喜欢的。问好弄弄,谢谢!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蓝山清风' 的评论 : “现在外出旅游离不开读些游记,去欧洲也不例外,而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更是要做足功课,看来以后去阿姆斯特丹的功课就从蘑茹的二篇游记开始。特别喜欢这篇梵高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的介绍,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谢谢蘑茹的好分享!”

—-谢谢蓝山兄鼓励,也很高兴你喜欢关于博物馆的介绍。这两个博物馆的展品都又多又好,像我这外行人不做足功课就只能看个热闹了:)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喜欢梵高的那幅“杏花”,喜欢并认同蘑菇关于这幅画的感悟:看到一直在挣扎中的梵高也有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新生命的喜悦、有内心深处的温柔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让我非常感动,倍觉安慰。
我也是一眼就喜欢上了画中那个丰满的女性,这幅画就是“挤奶的女人”吧,的确有“一种克制且无与伦比的宁静感”。”

握手迪儿!尽管这些画网上都有,但看见真迹感觉太不一样了。手机拍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想着跟网图比,还是多一点个人感觉。谢谢迪儿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蘑菇我强烈怀疑你是不是学美术专业的。讲画作头头是道啊,佩服佩服。梵高的作品在好几个地方看过,也看过那种把他的作品打在墙上的展览。但是没有去过阿姆斯特丹,更没有到访过梵高博物馆。希望以后有机会去看看。这一大篇顶我写好几篇的,赞赞赞!”

—-哈哈哈,谢谢亮妈表扬,我这不是努力向亮妈学习嘛,不但行前做祝功课,回来后又继续学习。不过没法像你一样有耐心,我要是有感受的都写,还得好几篇,那是必定要烂尾的,所以好几幅画我就记录一个名字或一点给自己的提示而已,好歹是都挤在这一篇里了。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的确值得一访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花荣' 的评论 : “跟着蘑菇逛博物馆,就像听馆内耳机专业介绍,翔实,信息满满。发现还是喜欢写实派画家,对什么野兽、印象之类作品只能是唯唯。。。谢谢蘑菇好文分享。”

—- 谢谢小花荣!这名字感觉是英气逼人,和大梧桐不沾边了:)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一路认真细读蘑菇完整体验的阿姆斯特丹,蘑菇对梵高,伦勃朗和维米尔名画的解读,哪里是你谦称的画盲,感觉你与画家们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画作的技巧手法了如指掌,完全是行家里手的感悟。梵高的“盛开的杏花”读了画作背后的故事,更生动表达了梵高在画作中倾注的情感,画作更有灵感;跟着蘑菇教科书式地学习看画,欣赏画。希望这辈子能步蘑菇的后尘去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欣赏画家的原作。我只记得很多年前到过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坐的是一架非常小的小飞机,过道两边都是单排座,我的座位比较靠前,驾驶舱的门开着,看得见驾驶员在操作,但记不起为什么会坐这样的飞机。
荷兰的性文化在瑞典时就听见过世面的与我一起哥本哈根一日游的医生说过,了解欧洲真正的性文化要到荷兰去。呵呵。
蘑菇荷兰三日游图文并茂,面面俱到,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好游记。谢谢蘑菇。
BTW,我也喜欢买冰箱帖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物。关键是它价廉物美,便于携带”

— 谢谢荷姐全面的点评加分享,太让我感动了。我就是边逛边学习着,再加上同游的朋友在博物馆方面比较在行,我也受益匪浅。你在阿姆斯特丹转机还坐过这么小的飞机啊,听起来有点吓人:)我现在出去纪念品几乎就只买冰箱贴,是的,同荷姐一样的理由。也跟读了荷姐的团团申大学系列,非常受益。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这次阿姆斯特丹之行,讓我们充分体验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感受到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从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到毒品和性文化的体验,阿姆斯特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思考和探索。愉快的旅行结束后,回到现实生活中,在繁忙和压力中也能感受到旅行的快乐和启发,这也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吧。”

谢谢油翁!感觉你是在用AI写评吧?有趣:)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跟蘑菇一样,也是野心勃勃,上午看梵高,下午看国立博物馆,那天下雨,国立博物馆里人山人海,大概是来躲雨的?伦勃朗和维米尔的展厅要排队。一天看下来,腿特别酸。不知为什么,看博物馆比走路累,可见“站桩”不易啊。”

—-我们那天去人倒不算特别多,但的确是“站桩”累:)到最后上楼就是腿酸。谢谢海风姐分享。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赞!梵高,荷兰人多骄傲啊!有一年在上海也举办过梵高的光影展’

— 谢谢鹿葱姐!人家也是不能不骄傲啊,瞧那一屋子梵高的画,满足!我倒一直没看见那些光影展,伦敦的Tate
Museum 办过梵高的特展,印象深刻。
plum59 发表评论于
哦的天,大麻加性博物馆,蘑菇五毒俱全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是太多了。不过最可怕的还是eSCOOTER那类东西,无声无息走得还飞快。
mxhy 发表评论于
谢谢蘑菇分享。后面几张风景名胜照,特别是带倒影的照片,很美,喜欢。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辉蘑菇对名画的解读很有自己独到之处,虽然你还说自己不懂画,但是以你的聪明你敏锐的触觉和感知,你的见解很convincing, 你的喜爱也满溢在文字里!
欧洲北欧于我都很遥远,有幸在你的介绍和图片,让我有一点点常识:)
你说荷兰反而犯罪率低了,我想揭去了性的神秘面纱,想象一下那种直白,反而让人倒胃口了,就如你这里说的怕吃不下饭了:)性本来是美好,private的,这样公诸于众,大约会让人无趣甚至恶心了。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只有脱俗不凡的才会长满荆棘与鲜花。鲜花开在荆棘路:)辉蘑菇的博文高质量,高品位!
laopika 发表评论于
没去过荷兰,跟着蘑菇的精彩游记玩,欣赏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照片拍得真好!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阿姆斯特丹这么“前卫”?也是,要不怎么有梵高这样的疯子:)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谢谢大家留言分享、赐教,鹿葱、海风、油翁、荷姐、小花荣、亮妈、迪儿、蓝山、弄弄和采心,你们的留言我都欣赏了,精彩!我的回复会有点慢,抱歉哈,这一方面是我忙忙碌碌,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留言写得太好,我得好好学习再回复。祝大家周中愉快!
悉采心 发表评论于

看完梵高的再往下看伦勃朗的,咋忽然没啥感觉了呢,嘿嘿。这篇全可、清晰又生动,赞蘑菇!
悉采心 发表评论于

蘑菇把拉塞尔和梵高所化的梵高放在一起,真是太好的组合了。嗯嗯,蘑菇说得对,拉塞尔比较强调光影的组合,画面比较偏暖。俺感觉整体上来说,他更趋向于美化朋友,让梵高看上去年轻,强壮,而又一脸桀骜。再看梵高自己画的,就是一个远远大于实际年龄(这一年应该才35岁吧)的丑老头。 羡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赏梵高粗犷的笔触、扭曲的线条所铺排的疯狂和痛苦:))

“Coffee house”,“Coffeeshop” “Sexmuseum Amsterdam),都被记下来了。也特别感谢蘑菇体贴的提示和搞笑幽默的分享:))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梵高画展厅翻新了,画还是那些,挺好的,与日俱进。挺希望阿姆斯特丹的,小而好看,也很方便:)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现在外出旅游离不开读些游记,去欧洲也不例外,而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更是要做足功课,看来以后去阿姆斯特丹的功课就从蘑茹的二篇游记开始。特别喜欢这篇梵高博物馆和国立博物馆的介绍,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谢谢蘑茹的好分享!
迪儿 发表评论于
喜欢梵高的那幅“杏花”,喜欢并认同蘑菇关于这幅画的感悟:看到一直在挣扎中的梵高也有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新生命的喜悦、有内心深处的温柔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让我非常感动,倍觉安慰。
我也是一眼就喜欢上了画中那个丰满的女性,这幅画就是“挤奶的女人”吧,的确有“一种克制且无与伦比的宁静感”。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蘑菇我强烈怀疑你是不是学美术专业的。讲画作头头是道啊,佩服佩服。梵高的作品在好几个地方看过,也看过那种把他的作品打在墙上的展览。但是没有去过阿姆斯特丹,更没有到访过梵高博物馆。希望以后有机会去看看。这一大篇顶我写好几篇的,赞赞赞!
小花荣 发表评论于
跟着蘑菇逛博物馆,就像听馆内耳机专业介绍,翔实,信息满满。发现还是喜欢写实派画家,对什么野兽、印象之类作品只能是唯唯。。。谢谢蘑菇好文分享。
canhe 发表评论于
一路认真细读蘑菇完整体验的阿姆斯特丹,蘑菇对梵高,伦勃朗和维米尔名画的解读,哪里是你谦称的画盲,感觉你与画家们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画作的技巧手法了如指掌,完全是行家里手的感悟。梵高的“盛开的杏花”读了画作背后的故事,更生动表达了梵高在画作中倾注的情感,画作更有灵感;跟着蘑菇教科书式地学习看画,欣赏画。希望这辈子能步蘑菇的后尘去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欣赏画家的原作。我只记得很多年前到过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坐的是一架非常小的小飞机,过道两边都是单排座,我的座位比较靠前,驾驶舱的门开着,看得见驾驶员在操作,但记不起为什么会坐这样的飞机。
荷兰的性文化在瑞典时就听见过世面的与我一起哥本哈根一日游的医生说过,了解欧洲真正的性文化要到荷兰去。呵呵。
蘑菇荷兰三日游图文并茂,面面俱到,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好游记。谢谢蘑菇。
BTW,我也喜欢买冰箱帖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物。关键是它价廉物美,便于携带。
油翁 发表评论于
这次阿姆斯特丹之行,讓我们充分体验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感受到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从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到毒品和性文化的体验,阿姆斯特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思考和探索。愉快的旅行结束后,回到现实生活中,在繁忙和压力中也能感受到旅行的快乐和启发,这也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吧。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跟蘑菇一样,也是野心勃勃,上午看梵高,下午看国立博物馆,那天下雨,国立博物馆里人山人海,大概是来躲雨的?伦勃朗和维米尔的展厅要排队。一天看下来,腿特别酸。不知为什么,看博物馆比走路累,可见“站桩”不易啊。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赞!梵高,荷兰人多骄傲啊!有一年在上海也举办过梵高的光影展。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活色生香”,哈哈哈,还是可可的词用得准。当然,可可是行家,你肯定是真心喜欢博物馆的,知道这习性。我这阵子忙晕了,今天不知道是我家网络还是文学城有问题,老卡,在你家的留言不知道是丢了,还是糊里糊涂张冠李戴了,但愿是前者吧:)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诚务虚' 的评论 :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合法体验大麻的城市?” 这个问题问得好,可能我想当然作了假设:我不知道北美有没有,反正在英国和欧洲,这是唯一一个适量消费大麻产品合法的城市。欢迎这位新朋友,谢谢你留言。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看到“原画”,是的,这些著名的作品,看到原画的感觉,就如同去到一个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身临其境的那份感动,和看书和电视介绍完全不一样。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喜欢,我也是边看边写就边学习了。和菲儿同好,我也喜欢买冰箱贴、博物馆的丝巾、信笺,还有明信片,现在尽量简化,基本上就剩下冰箱贴了。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店卖大麻产品是合法的,价格也不贵。我不知道美国是不是有的州也可以,反正在英国和欧洲是只有阿姆斯特丹可以。
诚务虚 发表评论于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合法体验大麻的城市?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活色生香的一篇游记。一进博物馆就分头行动真是很多真心喜欢博物馆的人的共性。
悉采心 发表评论于

又抢到地板了!羡慕蘑菇看到伦勃朗的原画了,晚点再来细细赏读:))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非常喜欢蘑菇这篇,多谢名画的解读,非常受益。梵高这副画和他平时的风格很不一样,确实是最著名和最温柔的作品。我也喜欢买冰箱贴,最近开始喜欢买博物馆的丝巾,信笺,笔记本(女儿用),这个口红盒看上去可以放不少东西。美国也有这个的店,我们外地去的搞不清,当地的人知道那里有卖大麻之类的,价钱不便宜。我们这里有出名的性博物馆。:)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杜鹃盛开' 的评论 : 握手杜鹃同喜欢梵高的盛开的杏花,这些画作和自然界的美景一样,无论在网上看多少遍,看见真迹、身临其境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你们在国立博物馆一天是更合适的安排,半天不够的。记得你提起过去到博物馆的那个公园,我们从酒店到博物馆也是穿过那个环境很美的公园,和阿姆斯特丹火车站附近遍地垃圾的街道完全不一样。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杜鹃盛开' 的评论 : 刚看见杜鹃说三文鱼和韭菜包饺子,哈哈哈,你创意无限呀。咱比较没有新意,请杜鹃一起喝英国红茶,加上一点牛奶,就我从阿姆斯特丹带回来的cheese条,也和你的三文鱼配韭菜一样,刚刚好:)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谢谢蘑菇分享,让我体验故地重游的感动。这两个博物馆都特别喜欢,梵高盛开的杏花尤其喜欢,还在那里买了一个盘子:)记得我们第一天在国立博物馆,第二天,我去看梵高,老公继续去游览国立博物馆。
杜鹃盛开 发表评论于
沙发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