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下一次

从上海到西雅图,从新闻采访到中文教育,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爱读中英文好书,爱听古典音乐,爱看惊心动魄的影视剧,爱美食,爱烹饪,这一切都融入笔端,和同人切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次,往往是最难的。我们毫无经验,我们无所适从。第一次,我们有彷徨,有犹豫,有失落。但是,如果没有第一次,就没有下一次。没有第一次,就没有以后的一次又一次。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就没有下一次的成功。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面试,在我初来美国仅仅一个月时,至今,仍深深铭记在我的脑海。1998年,我获得奖学金进入加大柏克莱新闻学院深造。虽然我在中国学的就是英语新闻,但还是诸般不适应。我的口语差强人意,而对于美国这个社会更是了解甚少。

新闻学院的老师对我照顾有加,关怀备至,所以我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但是真的要说水平,那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入学一个月不到时,我们学院的学生管理人员玛莎就通知我去面试暑期实习。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么早?暑假还有近一年呢!玛莎看出了我的犹豫和不自信,给出了一个个不容反驳的理由:首先,在美国读硕士一般是二年制,只有一个暑假可以实习,所以这次实习对于专业和未来找工作至关重要。其次,因为新闻专业的实习岗位竞争激烈,所以参加面试越早越好。最后,面试也是要有经验积累的,只有参加了面试,才能够熟悉它的程序,慢慢提高自己的水平。

然后,玛莎告诉我,明天Bloomberg就有人员来物色暑假实习生,让我做好准备。说来可笑,那时我还没有将Bloomberg和大名鼎鼎的商业通讯社彭博社对上号。但是无知者无畏,我一口答应,问要做什么准备。玛莎的回答让我大出意外:“穿着得体一点就行。”那时正是湾区秋老虎,我天天短袖T恤和卡其裤,的确是随便得很。回到租的小小公寓一说要去面试,室友比我还要激动。她在中国是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到了美国一切从零开始,在比萨店打工,颇觉得“碧海掣鲸闲此手”,此时觉得义不容辞要打扮我。我带来的套装都是厚的,自然用不上。室友找出她的衬衫和铅笔裙,让我穿上,仔细打量,笑说:“这下像上海写字楼里的office lady啦!”

第二天下午,我准时来到学院的办公室,等候在外面的同学也都穿戴整齐,一个接着一个进去。有人进去面色凝重,出来神情轻松。也有人进去信心满满,出来垂头丧气。更有人显得一脸高深莫测,好像天机不可泄漏。不过我注意到,没有任何人交流信息。一方面,我们都是潜在的竞争者。另一方面,作弊在美国是最为可耻的行为。

因为候选者是按照字母顺序,轮到我是最后一个了。我心中非常忐忑,生怕面试官因为疲惫而敷衍我。一进面试办公室,我就看到两位中年男子,西装笔挺,都是精明干练的职场精英模样,顿时我觉得矮人一头。他们看上去还是很和气的,首先寒暄了一下,问了问我的背景和专业方向。我的紧张心情也放松了一点,从容作答。

然后那位资格老一点的,看上去和善一点地面试官问我有什么特长,我也事先想过,我说我在中国做过市场调查公司的同声传译,对中国的商业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暑假有上海或北京实习的机会,我熟悉这两个城市,不愿意错过。

他们点点头,说的确有分社,让我更加有了点自信。这时年轻一点的那位忽然发问,如果有某股票新闻,我怎样写导语。我忽然想到课上正在学的《华尔街日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常常用一个有趣的轶闻引起主题。我也依葫芦画瓢,炮制了这样一条导语。没想到,我看到两位面试官尴尬地互相对视一眼,心想要糟。

果然,那位发问者严肃地说,我们通讯社是以硬新闻为主,导语一般直来直去,你常常关注我们的报道吗?我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久闻你们的中文大名,但是具体英语报道在中国没有接触的机会,就在面试前一晚在Lexis-Nexis上浏览了一下。

大概是我诚实的态度感动了他们,没有再为难我,随便问了几个关于经济和商业报道上的问题。但是我知道,这第一次面试大概率要黄。心情越紧张,感觉越差。面试的最后,两位面试官还是很客气,也对我加以鼓励,说我fresh off the boat(初来乍到),有很大的后劲。

面试结束后,我垂头丧气地找到玛莎,跟她说了一下,觉得希望渺茫。但是玛莎却笑着说:“这就是我让你来面试的目的啊。赶快总结一下,哪里成功,哪里要改进。”她还提议,别忘了给两位面试官写卡片感谢他们的时间。这时我彻底傻眼了!他们的确在我们刚开始面试时介绍了自己,但是我哪里有这个本事,美国人的姓名过耳不忘。玛莎看出了我的囧态,连忙说她会提供信息。

这次面试如我所料,果然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但是我并没有太失望,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却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如何准备面试和面试的流程。这次,轮到我对玛莎说:“下一次面试呢?”

第一次面试只有一次,但是我们可以有无数次的下一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以后,我终于在暑假如愿来到华府,在一家电台实习。我报道过《财富》论坛,也采访过林肯中心的总导演,还参加了白宫和外交部的记者会,过得紧张而充实。

回想起来,第一次失败并不可怕,难得的是,我们永远拥有下一次的机会。

leo-不再沉默 发表评论于
前几天在世界日报看到这篇文章,你是作者吗?
PingJiangLi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谢谢分享
格利 发表评论于
经验之 谈,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