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口儿、西口儿和副食店
赵堂子胡同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我们住的3号院坐北朝南,一出门左东右西。东边走到底是南北向的北总部胡同,西边出了胡同则是南北向的朝内南小街。小时候大家活动的范围不大,出去买个东西都是说去“东口儿“或者”西口儿“。东口儿有家副食店,买肉去东口儿,也有粮店和换煤气的店。西口儿也有家副食店,买面包、汽水等等高大上的东西得上这边。再加上东口儿靠着小学,而西口儿靠着大马路,热闹许多,每次出行也要经过这里,因为公交车都在小街儿上。所以每次想起来我都觉得西口儿亮堂喧嚣,有车和远方,而东口儿则是遮在树荫下,有些昏暗,有些萧条,想起来就不好玩。
不过小时候去的最多的副食店在宝盖胡同口。宝盖胡同是南北向和赵堂子垂直的一条小胡同,胡同口离我们3号院儿挺近,打个酱油、醋、芝麻酱什么的都得来这儿的小铺。小铺是真的小,可能也就几个人转身儿的地儿,柜台后面放着大缸,有各种副食品,也是我们家这一片儿副食本上指定的铺子。虽然不卖肉,但这家小铺过年过节会供应居民副食本上的鱼和花生、瓜子。小时候好多次顶着天寒地冻在小铺儿门口排长队,只为了过春节能吃上鱼和瓜子,增添点儿过节的气氛。
宝盖儿路口有家小饭铺,其实就是卖点儿火烧、烧饼之类的。火烧没芝麻,好像是5分钱一个,烧饼有芝麻,要一毛钱,记得家里只在这儿买过火烧,一次烧饼都没买过。好在我不太爱吃面食,所以也并不馋烧饼。
宝盖儿胡同隔着我们赵堂子胡同斜对着宝珠子胡同。这条胡同的北口有个小铺卖零食,我们来这儿最多的是买这里的冰棍:5分钱奶油的,3分钱红果和小豆的,后来还有一毛钱的大雪糕。夏天的记忆里,总有奶奶在我们午睡时候拿着大茶缸去买冰棍的身影,午睡醒来我和妹妹就可以嘬着红果冰棍,带着那股甜蜜和清凉在树荫底下慢悠悠地走去学校了。当然这是奢侈的享受,一般一个月有个一次两次就不错了。
东口往北一点儿是赵家楼胡同。没错儿,就是火烧赵家楼的赵家楼,可惜早就没有了那些建筑的影子。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赵家楼胡同和北总部胡同相交的口儿上是一栋小楼 – 赵家楼招待所,招待所地下据说有温泉。有一段时间这个温泉淋浴/盆塘对外开放,方便了我们洗澡。洗澡水确实有些发黄,而且有硫磺特有的臭鸡蛋味,应该是温泉无疑啦?只是这家浴池对外开放的时间太短,好像没两年就不再允许外面人随便进去洗澡了。
谢谢分享。真实详细的旧时北京胡同生活的回忆,都是当年北京生活的生动场景。虽然没在胡同生活过,但对那里的生活并不陌生。从小在一个王府改做的幼儿园长大,记忆中的房间和院落都硕大。去过高阶豪门的几进大院,也去过狭小杂乱的大杂院。最难忘的是闹市中胡同/四合院的安宁和平和。当年骑车穿行在胡同中,两面是院墙和关闭的院门,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在一墙之隔。文中提到的北京的副食店,更是当年生活中的重点。多少回忆中都与它们有关。民以食为天,更何况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人感叹城市改造和现代化让她失去了魅力,很大程度上因为再也找不到城市中最有个性,最贴近生活的地方。诸如当年的副食店,餐馆,理发馆。现在的连锁店,高级餐饮和服务设施,虽然现代化,但已失去了特点和与生活的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