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流行于英文社交媒体,我觉得比较客观。它反映的是在无人机、电池、5G领域中国独领风骚;在高科技巨头、高级物理、生物医药领域,美国独霸一方。而中美处于不分伯仲、彼此竞争的领域则有芯片和人工智能,等等。
欧盟国家则毫无建树,除了搞什么多元文化、接纳难民、政治正确等等,一无所长。
印山印海的加拿大更是如此,在特鲁多当政九年中一步步沦为三流国家,空前通胀、犯罪猖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五年求医历程,先是加拿大慢慢悠悠跟我耗生命,温哥华总医院的一个简单的24小时pH值监测的检查项目就排队等了13个月。先后看了两个耳鼻喉专家,一个肠胃科专家,最后不了了之,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服用抑酸药和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抬高床头十公分、少食多餐、不吃辛辣、不吃葱蒜、不喝可乐果汁等饮料、不吃醋、睡觉前五小时不进食等一摞子禁忌事项。
结果,到了美国重新检查才发现有漏诊,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服一辈子抑酸药直到去世,不是好事。抑酸药不是胆固醇药,副作用是很普遍的。
其间我侄子还在北京花钱给我约了306的专家网上会诊,说的和加拿大医生说的一样,也无济于事。
今天见了美国北卡州首屈一指的外科专家,研究了我的病例后信心满怀地说我是这个手术的绝佳人选,他们一定能让我生活改善。
下面简单说说加拿大和美国求医经过。
2020年三月初次发现咽喉症状,误以为是新冠。家中隔离时跟温哥华家庭医生电话诊疗,怀疑是春季呼吸道过敏,让用加湿器试试看有无改善。
过了三、四个月,感觉还是不对劲,开始出现嗓子暗哑、说话吃力、咽喉异物感。决定亲自去见家庭医生。他根据我种种描述,初步诊断为反胃酸,马上开了抑酸药,并约了耳鼻喉专家。
2020年八月见了耳鼻喉专家,照了喉镜,立即诊断为反流性咽炎(LPR),说继续服抑酸药,并发来医学文献链接,让我好好阅读。说,这个病没什么好办法,全靠改变生活方式。
长话短说吧,这个病就是反胃酸反上来的胃里的消化酶(pepsin),腐蚀了咽喉组织,从量变到质变,直到有一天,出现了咽喉症状。消化酶在咽喉组织里,遇到酸性物质,会将其激活,所以才要抑酸,但是所有的瓜果蔬菜等食物pH值大于七的少之又少。这个病横跨耳鼻喉和肠胃两个领域,容易出现两科医生踢皮球现象,因此总耽误病人的治疗。
病人如果文化程度不高,可以说直到死就一直带着这个症状活着,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
当晚回家就抬高床头。不再喝牛奶,而改喝碱性的杏仁奶或椰奶;不吃白面,而改吃全麦全谷主食。只用橄榄油、椰油、牛油果油做饭。只用特定的酱油。用枫糖浆代替白糖。等等。由于饮食习惯的调整,半年内我一下子瘦了20多公斤,突然看见我的老朋友都吓坏了,说我脱相了。
医生不再管我了,我还得自己多做功课,于是每天都泡在网上,看了无数文献,知道服抑酸药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病根儿不在“酸”,而在“反”,应该是食管和胃之间的贲门处出了问题。
但我总不踏实:仅仅喉咙里照照,听我描述一番,就斩钉截铁给出了诊断?靠谱吗?我是不是要再约一个耳鼻喉专家呢?为了确认诊断无误,我又通过家庭医生约了温哥华总医院的咽喉专家——一个颇有威信和声望的华人女医生。
2021年一月才见上这个女医生,照了喉镜,看了看声带,确实肿胀。又给我安排24小时pH值监测,这一等就是13个月。
2022年二月才做上24小时pH监测。一周后才发来报告,说显著的胃酸反流。这个华人女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和前面一致:继续服抑酸药,调整生活方式。
我还是不甘心,难道这就是治疗方案?难道就没治了?
于是我又让家庭医生给我约了肠胃科专家。这个华人医生只给我照了胃镜、肠镜,说一切正常。对他来说,只要没有癌,你就是健康的,赶紧回家吧。我说既然正常为何咽喉症状不消?他说,那你再回去找耳鼻喉医生。
所以,耳鼻喉推我到了肠胃,肠胃科又把我踢回耳鼻喉。
还是靠自己探索,寻求妙方。从脸书上的病友那里得知源自美国的Stretta这一非手术治疗方式,能通过射频刺激胃和食管的贲门肌肉生长,从而抑制胃内容物反流。这一治疗中国都开展了多年,但加拿大没有引进。2023年八月一来到美国就着手联系医生安排这个治疗。
但是谈何容易!光是一系列检查就持续了一年。等到该做Stretta的时候到了,这个专家又说胃镜检查我有食管裂孔疝四公分,不适合做Stretta,要手术纠正。
又看了英文文献,食管裂孔疝可以是反胃酸的一个主要原因。换句话说,有食管裂孔疝的人,更容易会反胃酸。越看越觉得我属于这个情况,因为我一吃饱吃撑,症状就会加剧;少时多餐,通常症状会减轻。
温哥华一堆医生,一堆检查,从来也没查出我还有食管裂孔疝,耽误了我的治疗三年半!
我又通过全科医生给我约了本州首屈一指的外科专家。此人口碑甚好,以做内窥镜食管裂孔疝闻名。医院打电话给我约时间的时候还说,能约上他可是你的运气!我的全科医生和这边的耳鼻喉医生都猛夸这个外科专家,说他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人品一流,能约上他做手术可是福报。他给我耳鼻喉医生的太太做过手术,给我全科医生也做过疝气手术。我心想,既然我自己的医生都向我竭力推荐这个专家,那肯定错不了。
今天终于见到了这个外科专家。果不其然,应该是个60后,正值一个医生的黄金时代。身材修长伟岸,一头灰白头发。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幽默风趣。一进诊室几句话就顿时让你感觉特别舒服。
他先让我讲述我的故事,又拿来图片,给我解释了我的情况和手术处理,说会给我做内窥镜机器人手术,大约需要60-90分钟,手术后当天可以出院回家,还说了术后注意事项。
我问道:“那怎么我温哥华家附近那个大医院的病人跟我说,她做了这个手术需要住院三天?”
他道:“那是很罕见的,一般都是当天回家。”
我心想,这难道就是美加医疗差别?在加拿大,我跟几位同病相怜的病友网聊过,他们都住院数日,且恢复艰难。
我还问,这儿的pH值监测是96小时,而且是无线的;加拿大却是24小时,而且鼻孔里要插管插到胃里,看上去很吓人。
他笑道:“那是因为他们用的那个便宜。”
我还给他看我上个月在他们这里做的脂肪瘤手术疤痕,问:“你们这儿都用胶水粘合伤口,加拿大可还给我缝针。”
他又笑道:“胶水贵呀!”
是啊,加拿大是全民免费医疗,如果有A、B、C三个方案,A方案先进、舒服、精确,但是贵一些,C方案滞后、难受、粗略,也没被淘汰,而且便宜很多,政府肯定只批C方案。
随后他又让他的团队给我安排最后一个检查——吞咽检查,确保无吞咽困难,就可以安排给我做手术了。
他满脸笑容、信心满怀对我说:”这个手术我这周就做了四例,你是这个手术的很好人选,我们会让你的生活改善的。“
我对他说:我终于看到希望了。
说实话,出来时,可能是心理作用,我当时就感觉病好像好了一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