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感言

    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1891—1980),以破除现有的文学形式,大膽創新而闻名的美國作家。他創作了一種新的半自传体小说,并在敘事中融入人物研究、社会批判、哲学反思、意识流、性描寫、超现实主义自由联想和神秘主义。米勒終其一生,精力旺盛,創作勤奮,著作等身。他在八十歲生日之後不久,寫了一篇充滿活力和挑戰世俗觀念的文章,對老年人如何過一種充實而自主的生活提出了自己獨特而出格的看法。該文題曰On Turning Eighty,與其他兩篇文章合為一冊,於1972年限量出版,由作者自行印刷、簽名

和編號,僅印200本。

康正果

https://i1.wp.com/www.brainpickings.org/wp-content/uploads/2014/06/henrymiller_onturningeighty1.jpg?w=680&ssl=1

八十感言

亨利•米勒

康正果 譯

     你若年已八十而身體還很健康,不殘不廢,依舊健步行走,安享美食,睡眠也良好,更能愉悅花鳥山水,那你就算最有福氣的人了。你應當晨夕拜謝慈善的主,感恩他保佑你護持你的力量。你若年紀輕輕就精神萎靡,步入任人擺佈的道路,你最好還是低聲對你的老闆說:“去你媽的,傑克,我不是你的打工仔。”你如果情慾還旺盛,還能被誘人的豐乳肥臀撩撥得血脈賁張,一次次墮入愛河,且能原諒你父母弄得你生到這人世間的罪過;你如果安於自己無所作為的現狀,得過且過;你如果能夠忘懷得失,擯除壞心情壞脾氣,不再憤世嫉俗,那你的人生問題就算解決了一半。

     人生至關重要的正是此類日常瑣事,而非名聲、成就和財富。頂層上的空間實在太少,而在底層,像你這樣的人倒很多,在那裡你既不會受到排擠,也不會有誰攛掇你去幹什麼鳥事。別以為天才的生活很幸福,實際的情況遠非如此。你反倒該以身為無名小卒而感到幸運。

     假如你也曾像我那樣事業有成,那你晚年的日子大概就不會過得無比愉快了(除非你甘願認慫)。從世俗的角度看,對一個還有話要講的作家來說,成功好比瘟疫。在他需要稍微享受點悠閒的時刻,他卻發覺自己比從前更加忙迫。他如今反而受累於他的粉絲和對他寄有厚望的讀者,以及所有想利用他的名聲的人。那可是你得去應對的另類拼搏,你現在得考慮該怎樣維護你的自由,該怎樣去做你願做的事情。

     儘管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來自豐富的經驗,儘管可行的日常哲學俯拾即是,你還是得承認,愚蠢者只會更加愚蠢,討厭的人只會更加令人討厭。人固有一死,即使是你的朋友或你所崇敬的大人物,全都在所難免。面對你的孩子或你的孩子的孩子常犯的錯誤,你可以看出你在他們那樣的年齡時也同樣犯那些荒謬和令人痛心的錯誤。對此你既無話可說,也無力阻止。正是通過對年輕人的觀察,你才得以看清你自己曾經——甚或至今——屬於哪一類型的笨蛋。

     我似乎越來越明顯地看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人們的基本特征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有所改變。毫無發展和漸變的人是很少的,但樹總是樹,豬終為豬,傻瓜照舊是傻瓜。成功非但沒讓成功者得到到改進,反而突顯了他們的毛病或缺點。那些在在學校讀書時顯得優秀的學生,一旦進入社會,往往會變得並不那麼出色。你如果不喜歡或瞧不起你們班上的某些小夥伴,當他們成為金融家、政客或五星將軍的時候,你甚至會更不喜歡他們。生活僅可迫使我們學到很少一點教訓,但未必會促使我們有所長進。在他們之中,我能臨時想到的只有十來個人從生活中吸取了教訓;其他絕大部分人,即使把他們的姓名出示給我,我也認不清誰是誰了。

     就整個世界而言,我覺得它不只顯得不比我年幼時更好,而且比那時更加敗壞一千倍。有位著名的作家就此總結說:“過去讓人覺得可怕,現在讓人感到晦暗淒涼,未來則顯得震驚駭人。” 所幸我並不認同他這個令人沮喪的觀點。一方面,我並不關注未來。至於過去,不管它是好還是壞,我業已從中受用良多。我未來的情況如何,都與我的過去密切相關。這個世界的未來乃是哲學家和預言家思考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實際上擁有的只是現在,但我們卻很少活在現在。我不悲觀,也不樂觀。對我來說,世上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事情,面對大千世界,各人自有各人的見解。

     如今我年已八十,我自信我現在比我二十或三十時活得更有興致。我絕對不想返老還童。青春固然很光彩,但青春也有它的苦處要你忍受。更何況所謂的青春並非青春,在我看來,它更像是某種未老先衰的狀況。

     我曾經受累或受惠於一個過於延長的青春歲月;直到我年過三十,才似乎有所成熟。我真正開始感到自己年輕,已到四十好幾的年齡。至此,我才算進入情況。(畢加索有言:“一個人在六十歲時才開始變得年輕,為時已太晚矣。”)至此,我才丟掉很多幻想,但幸而沒失去熱情和生活的樂趣,以及難以遏制的好奇心。也許正是這一對無論什麼都感到好奇的興致使得我成為一名作家。我從未失去這一興致。即使面對最令人厭惡的人物,如果我有心情傾聽,也是會引起我的興趣的。

     與這一秉賦並存共生的另一個我最讚賞的特性是驚奇感。我的世界不管受到多大的限制,我都無法想像會讓我喪失驚奇。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可以奉它為我的宗教。我並不追問它緣何而至,我只圖享受游弋此一境界中的快樂。對我們所處的生存境況,我是有過抱怨,但我覺得我個人實在做不了什麼可補救的事情。我也許會改變自己的某些處境,但卻改變不了他人的處境。我知道,無論過去或現在,不管是多麼偉大的人物,全都改變不了“la condition humaine”(人的命運)。

     大多數人都擔心他們年老時再也交不到新的朋友。其實,你果真有交朋友的能力,不管你變得多老,你都不會失去這種能力。我認為友誼僅次於愛情,它是人生最值得奉獻的感情。在交友方面,我從未有任何困難。但事實上這交友的能力有時也會碰到障礙。常言道,你可以根據一個人所屬的朋友群來評價該人。這一說法是否真實,我時常存疑。我此生所交的朋友遍佈不同的領域,其中有不少新朋舊友都屬於無名之輩,坦白地說,他們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朋友群中有罪犯,也有受人鄙視的富豪。可以說正是我交往的這些朋友支持我活到了今天,他們給予我持續不懈的勇氣,同時也常會弄得我極度厭煩。對待我所有的朋友,不分階層和職位,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要說真話。如果我與某一朋友不能互相開誠布公,我就會與他斷絕來往。

     在我看來,能夠與一位女性做朋友,特別是與一位你所愛的女性做朋友,可謂最了不起的成就。愛情與友誼很少能二者兼得。與男性交友遠比與女性交友容易,特別是在後者很有魅力的情況下。在我此生所熟知的夫婦中,很少有既是愛人又是朋友的配偶。

     要做到年老而不失體面,最令人欣悅的一點也許就是越老越能處事淡泊。真正的賢哲與說教者之間的巨大差別是和顏悅色。賢哲之笑是開懷暢笑,說教者卻少見笑容,他即使笑也是皮笑肉不笑的。真正的智者——乃至聖徒!——並不糾纏道德問題。他高於和超乎此類考慮。他是自由精神。

     隨著年齡增長,我通常否認自己擁有的那些理想肯定會有所變化。我的理想是不拘於任何理想、任何原則、任何主義和意識形態。我想投入生活的汪洋,一如魚游於大海。年輕時我特別關心世界形勢;如今我只滿足於對事態的發展做些遺憾的表示,儘管我仍難免呼籲叫嚷。我這樣表述,聽起來似乎顯得我頗為躊躇志滿,實際上我是說我已經變得更加謙卑,更加意識到我自己和我的同胞的局限性。我不再試圖把我的觀點強加給他人,也不再試圖糾正他人,更不因他人缺乏智慧而自以為超人一等。你可以抗拒邪惡,但要抵制愚昧,你卻無能為力。我堅信人類的理想狀況應是和平親密地相處,但我必須承認,我自己無法導致這樣的境界。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我們人類的行為已下滑到連動物都會感到臉紅的地步。反諷而可悲的是,我們以極不光彩的方式幹下的事情,常源自我們自認為最崇高的動機。動物捕殺其獵物並不講任何理由,人這類動物在屠殺自己的同類時卻召喚上帝的福佑。渾不知上帝並非與他同黨,即使站在他身邊。

     我雖然還在閱讀,但已經日益遠離書本。我早先讀書,是為了追求教誨和指導,如今我閱讀,則以賞心怡情為主。我不再像從前那樣認真地看待書籍或作者了,特別是對那些“思想家”的著作。讀此類書籍,實在是很乏味的。要讓我去啃那些被稱為嚴肅寫作的文字,我想我所能求得的只會是佐證,而非啟示。正如尼采所說,藝術可起到治療作用,但只是間接起作用而已。我們需要刺激和鼓舞,這可以通過很多不同的方式獲取,而且常會以震懾衛道士的方式獲取。總而言之,你不管走哪條路,都像在走鋼絲。

     我只有極少數與我同齡或年齡相近的朋友和熟人。雖然我與老人相處常會感到不太自在,但有兩位依然老當益壯和富有創造力的老人,我對他們懷有敬意,十分讚賞。這兩位就是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和帕布羅•畢加索。他倆已年過九十,耄耋之年竟如此年輕,真讓“年輕人”感到羞愧。那些真正衰老成行尸走肉的人,可以說是中年的中產階級男女,他們沉溺在自己的安樂窩內,滿以為那現狀會永遠持續下去,如若不然,他們就萬分恐慌,只害怕退縮不到他們的精神防空洞內靜候出路。

     我從不隸屬宗教的、政治的或任何其他的組織,我至今都沒參加過投票選舉。我自十幾歲以來,一直都是個哲學上的無政府主義者。我是個四處為家,自願放逐的流亡者。年幼時我有很多偶像,如今年已八十,我依然有自己的偶像。要敬重他人,但未必去追隨他們,這一點對我確實重要。而能擁有一位大師,甚至更為重要。但問題是你將如何和在何處找到此人。此外,我還發現,一個人往往能從孩子身上學到比從可信任的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更多。

     導師,乃是賢哲和先知那樣級別的人物。只可惜至今尚未產生這樣的動物。對我來說,所謂的教育,根本是胡扯,是對成長的磨損。儘管我們已歷經社會和政治的劇變,但就我所見,遍及文明世界的權威教育方法依然陳舊而乏味。此類方法只會有助於固化那些摧殘我們的弊病。威廉•布萊克曾說:“發怒的老虎比受馴的馬更聰明。”我在學校沒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我想我至今都通不過文法學校任何一門課的測驗。我從傻瓜和無名小卒那裡學到的東西比從某某教授那裡學到的更多。現實生活才是我們的老師,教育委員會並不是。說來也許很可笑,我傾向於同意這句可悲的納粹陳言:“我一聽到Kultur(文化)這個詞就會伸手拔槍。”

     對於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我從不感興趣,也根本不在乎誰打破了記錄。至於棒球、橄欖球、籃球的運動健將,我全部一無所知。我認為,比賽無關乎輸贏,而在於玩得盡興。我更喜歡通過玩耍而非做健美操來鍛煉身體。我更喜歡獨自操作,而非集體活動。游泳,騎自行車,在林中散步,或打乒乓球,即可滿足我的鍛煉需求,再沒有必要去作俯臥撐、舉重或健美之類的活動了。若非出於某一至關重要的目的,我認為也沒必要練出一身肌肉。至於自衛防身術,我認為那得從小教授,且僅用於防身的目的。(如果戰爭成為下一代人的日常事務,我們就不要送孩子去主日學校受訓,而應當把他們被培養成專業殺手。)

     我不相信健康食品和節食減肥。我這一生大概一直都在吃不該吃的東西,而且已經吃了很多。我一直在為享用而食。做任何事,我都要做得饒有興味。我不相信定期檢查。如果我身體有什麼毛病,我寧可不知其有,一旦知道,反而徒增擔憂,會把現狀弄得更糟。身體的自然痊愈其實更優於醫生的治療。我不相信任何有益長壽的靈丹妙藥。更何況又有誰願意活到百歲之年呢?那又有什麼意義?短促而快樂的一生遠優於延續著恐懼、謹小慎微和一直受醫療監護的長壽。醫學多年來固然取得了諸多進步,但大量的不治之症依然有增無減。細菌和微生物似乎總會佔了上風。而一旦無藥可醫,外科醫生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們的身體於是被開刀切除,醫療費花得你囊空如洗。此即你所領教的進步也。

     在我們今日的世界上,嚴重喪失的東西是莊重、美、愛、悲憫和自由。偉大的個人、偉大的領袖、偉大的思想家之時代已一去不返。在他們的家園,我們正在孳生一大堆妖孽、刺客、恐怖分子:暴力、殘忍、虛偽似乎都與生俱來。提起了往昔那些傑出人物的名字,例如伯里克里斯(Pericles)、蘇克拉底、但丁、阿伯拉爾(Abelard)、達芬奇、莎士比亞、威廉•布萊克,甚或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Ludwig of Bavaria),你往往會忘記,即使在最輝煌的時代,也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貧窮、暴虐、難以訴說的罪行、戰亂的恐怖、惡行和背叛。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有崇高就有卑鄙、有希望就有絕望,要讓這些極端相反的現象不再並存於被稱之為文明的世界,那似乎並不可能。

     如果我們不能使我們的生存境況變得更好,我們至少也該貢獻一個便捷而沒有痛苦的出路。安樂死至今仍遭到迴避。狗都可以享有的機會,為什麼不能賜予千百萬無望而悲慘的人呢?我們既然從沒被要求出生,為什麼要剝奪我們在活不下去的時候不想再活的特權?難道我們非得等到在原子彈爆炸下同歸於盡的下場?

     我不喜歡以悲哀的調子收尾。正如我的讀者所知,我的座右銘始終都是:“永遠快樂和光明。”這也許就是我為什麼總是樂於引用拉伯雷那句話:“對你所有的不幸,我報以笑聲。”回顧我充滿悲哀時刻的生平,我更多地視其為喜劇而非悲劇。其中有一場喜劇會讓你大笑到失控的地步,而同時又讓你感到心酸。還能有什麼更好的喜劇呢?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是註定要失敗的。

     芸芸眾生遭遇的悲劇則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從中看不出緩解痛苦的喜劇成分。當我說到為千百萬受苦受難者提供一條無痛苦的出路時,我並沒持冷嘲熱諷的態度,也並非對人類完全喪失了希望。生活本身並沒有錯誤。它是我們優游其中的海洋,你適應不了它,你就會沉沒。我們人類完全有能力不污染生命之水,不破壞賦予我們活力的精神。

     對於富有創造力的個體來說,最難做到的事情是,避免按自己的喜好去改造世界,要以體諒他人特征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同夥,不管他是優還是劣,抑或中不溜。你只有盡力而為,但要做到好得不能再好,則遠無止境。

2018年9月6日

南半球 发表评论于
智慧之言!谢谢翻译和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