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同窗再聚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昔日同窗再聚首

年末香港行之十

我们是文革后第一届的大学生,1982年1月份毕业,算起来,已是43年了,日子真是不经过。

毕业20年后,我们同学开始约定每五年聚会一次。40周年的时候,正值疫情,全中国执行严格的“动态清零不动摇”政策,我们海外的同学都难以回国,错失了那次聚会。这次,趁到香港探望大儿子和大孙子的机会,我赶赴深圳与部分深圳和广州的同学在时隔七年后有了一次聚会。

12月28日晚,入住刘班长独资的新豪方集团的桔子水晶酒店,欧同学非常客气,为我和同行的小儿子预订了两间客房。





他给我订的还是行政套房,这让我受宠若惊,所谓的“空着也是空着”,饱含了深深的同窗之情。我出外从来都是住标准间,除非和老外客户同行,打肿脸充胖子为的是“不失身份”。

12月29日,和6位同学爬山后,就在山上吃了一顿地道的“农家乐”。敬酒者是这家新开张的农家乐的老板,由刘班长资助。

A group of people sitting around a table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农家乐聚餐

意犹未尽,晚上几个同学又聚在一起天南海北侃大山。我们班有两对同学喜结良缘。下图左一是机械系的系花之一,左二是本班高大英俊的帅哥,他俩是天生的一对“郎才女貌“。右二的男生毕业分配到长沙,下海来到深圳自创企业,干得风生水起。他的太太(刚回娘家去了)也是我们同班的同学,正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冥冥之中其实早有定数矣。



晚宴小酌

12月30日,上午拜访了刘班长新公司办公楼位于顶层(50层?)的超大办公室。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深圳南山区的风景一览无遗。还尝试了就安装在他办公室内的健身设备,他的气质好,身材管理得好,与他注重锻炼不无关系。中午,刘班长宴请我和深圳的四位以及特地从广州赶来的五位同学。

A group of people around a table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刘班长(左五)正式宴请

席间,免不了大家回顾同窗的往事。

  • 黄同学(左一),由于底子差,为了不落队,我在学校基本是三点一线:宿舍,饭堂,教室,很少有和女同学接触的机会。但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偶然在同一教室里做机械制图作业,她一边画,一边情不自禁地唱着当年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 - 《军港之夜》。歌曲中间有短独白,她那认真的标准的广普(广东普通话)朗诵惟妙惟肖,让人至今难忘。
  • 陈同学(左二),本来是买好了今早的高铁车票去福建的,为了参加这个宴会,改签到了下午。借此,深表感谢。
  • 何同学(左三),第一任班长,我们在同一宿舍住了前两年。每晚熄灯睡觉之前,他与杨同学经常舌枪唇战,互相斗智斗勇,并引来其他宿友加入混战,让一天的紧张学习生活得以释放。还记得我们三人(还有简同学·),晚上曾一起骑车去广州市区看过一次篮球(罗马尼亚 – 广东?)比赛,是他帮我从教工那里借来的单车。
  • 刘班长(左五),在班上就展露出过人的领导才华。毕业后,看准了房地产的发展潜力并及早投入其中,成为了业界的大佬。每次的同学聚会都由他赞助,并给母校捐赠了巨额款项。同学们都与有荣焉。
  • 许同学(左六),同学中的大老板之二,学校期间的撑杆运动健将。退休下来,现热衷于二胡音乐艺术。
  • 刘同学(右五),因与丁同学要好,学期后1-2年才换到我们宿舍,毕业后分到了重庆公路交通研究院。我后来出差时曾去他的单位找过他,由于事先没有联络好,吃了闭门羹。当年,我旅行结婚回到办公室时,看到了他出差大连路过北京时送给我的一箱结婚礼物。在此,再次感谢。
  • 丁同学(右四),他在我们宿舍岁数最小(?),天性聪明,好像不怎么用功,但成绩从不落后。我还记得他当年躺在上铺,深情地唱着的那首《敲敲门》歌词中的一句:敲敲门,你在不在?有人说你没回来。。。非常感谢他这次不计前嫌,自己乘坐高铁/公交从广州到深圳专门来会见老同学。
  • 欧同学(右三),他的宿舍离我们的较远,在学校交集不多。大约在90年,他做为单位的第三梯队到北京参加党校学习,那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次见面。前途无量的他义无反顾地参入了刘班长的团队,相辅相成,他还是同学活动的热心召集人。
  • 朱同学(右二),天性聪明,且勤奋努力,是大学中我最要好的同学。我们形影不离,他对我学习帮助很大。有他,我这个名副其实的“小学生”才能得以顺利毕业。
  • 林同学(右一),是我们班上岁数最小的两个同学之一,当年只有15岁。他非常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想当年,我也是15岁,但不得不去了“北大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记得有一次,他约我一起去学校“外教“的别墅,和美国(?)来的女外教练习英语会话。
尽管毕业43年后各奔东西,但同窗的那些往事很多依然历历在目,相信许多美好的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2月30日下午,在班长送我和小儿子直接回香港的双牌专车上,酒足饭饱还沉浸在同窗情谊中的我有感而发,吟打油诗一首:

同窗情谊春常在,

久未谋面难忘怀。

有缘千里今相会,

相识相知五十载(1)。

(1),1978年上学,至今47年了,五十载是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零二五年二月一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