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境困惑



英文有一个语法问题让我困惑至今。比如一个疑问句问到:他今天不来了,是吗?中文语境的回答是:对,他不来了。而相同的问题在英语的语境里,回应应该是:不,他不来了。有些英语母语者问我问题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用中文语境回答:Yes,他不来了。这样的回答往往会造成提问者的困扰。

一直到现在,我也完全改变不了我的语言方式,这同时造成了我的困扰:为什么中英的语境完全相悖的?后来思忖再三,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也许仅仅是我的偏见与妄断——中文往往是首先评价别人的立场,再评价具体的事件;而英文往往是先评价具体事件,再评价别人的立场(或者干脆不评价)。我们一直口口声声地强调“就事论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往往“立场”是最重要的。

两个孩子在幼儿园起了争执,两位孩子的家长到幼儿园拳脚相向的事情在国内很常见。因为“捍卫自己的家人很重要”,重要程度自然要高于了解事情的具体过程详情本身。在一个人数众多的任何组织里,都会活跃着一个江湖。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搞清楚自己为谁做事情很重要,所谓的“以人为本”大概也是源于此吧!

我爷爷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爷爷,爷爷在世的时候屡次和我形容他爷爷在在村里的威严:他端坐在堂屋里的太师椅上,八仙桌上摆着他的烟袋和茶杯,手边抚着一支包了浆的拐杖。他平日里不苟言笑,所有村子的孩子都怕他,只敢远远的看着。因为但凡被他认为是需要管教的村子小孩,他一定要拿着棍子结结实实地抽在屁股上的。谁家里有纠纷,谁家需要个红白事的话事人,但是对外人,他也会是最大限度维护本村的尊严和权益的。在传统中国乡村地区,以长老统治为代表的教化权力始终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乡村权力,并起到了维护地方秩序的作用。然而爷爷终于还是没有成为他爷爷那样的人,爷爷带着整个家族进了城,虽然也在尽力维护着自己在屡次家族聚会时候的尊严,然后再也没有猫着腰透过堂屋窗棂偷看的少年,再也没有众星拱月时的悠闲。小农集体经济的不断瓦解在中国冲击着所有人的时代观念。爷爷最后无奈的声音湮没在熊孩子们的怪叫声中,很像是最后被历史淘汰的武士阶级西乡隆盛在萨摩藩的固执而可怜。又很像是范德林帮在后牛仔时代悲壮的自我坚守与被时代抛弃的堕落。

翻开历史书,好像每个朝代都很残忍,逝去的人们都悲惨的挣扎着活着。他们过去的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思考维度,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人们都是无法割裂着活着的。许多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全部老去,那一代新的年轻面貌又会怎样看待如今的这个世界呢?可能很多香蕉人孩子只会说No,they don’t也会困惑于父辈的迷惑回答吧。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那一代人怎样的活过的,也不想知道了吧。

2025.2.14

Lurending 发表评论于
中文回答针对的是对方的说法,英文回答针对的是来不来这件事。
武胜 发表评论于
只是翻译的问题。反义疑问句的末尾严格说来不应翻译成中文“是吗”、“不是吗”。比如
“He won’t come today, will he?”翻译成“他今天不会来,难道他会来吗?”如此,按中国人的习惯就会回答“不,他不会来。”或“是的,他会来。”与英文习惯一致。
格利 发表评论于
一个别开生面地引伸论述,但那只不过是中英表达习惯的异同罢了。如果要科学证明“对事不对人”或“先站立场,再论是非”的观点,恐怕还得找更多的证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