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成功帮助国内医学生进入美国临床

(2021-12-18 18:48:48) 下一个

 

今天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得知我带了几年的中国医学生,顺利进入美国临床,感谢他在第一时间向我分享这则好消息。虽然这只是开始,但是从中国跨进美国临床医生行列实属不易,他今年才从国内医学院毕业不久。我这老师不想拿太多的credits, 但是必须指出,除了使用阿肯森视频等各种信息鼓励他外,我最大的贡献是指出他文书中将UCSD错写成了UCSF。

小伙子雄心万丈,他告诉我自己进入中国顶尖医学院的那一刻就是为了到美国来做医生,很多时候因为时差他是深夜起来参加圣路易斯华大内科面向全球的CPC(临床病例讨论会), 美国之开放由此可见一斑。当年大英博物馆也是这样向Karl Marx开放的,虽然他的学说造成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算的人死亡。

我们都认为这个医学生迈出了在美国行医的关键一步,但是前方仍然有征程需要前行,正如这位在美国当主治医生的同济校友在我朋友圈所言:“进入residency只有一个途径,就是match,但是hand on US clinical experience 以及推荐信对外国医学院申请者来说是关键,特别是竞争激烈的专业。没有实习转成residency一说。如果他实习中拿到有份量的推荐信,对他residency申请很加分。这类实习项目都要求是在校医学生,热门项目有很长的waiting list,Cleveland clinic经常要提前1年以上联系申请,有的项目花费不菲,MGH10年前是5000刀一个月的包括自己支付malpractice insurance”。

我目睹无数自己的美国学生挤破脑袋想进入美国医学院的门,他从千里之外的中国实现了,这再次印证了什么是事在人为,虽然最聪明的美国高中生不想学医。可以从我与同济海外校友的这段对话了解这位优秀的医学生,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

同济海外校友:“我对生命价值的看法:生命的价值不在与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拥有了多少,而在于其死后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我的回答:“回答你上面的问题,我死后我对帮助和鼓舞中国年轻人的legacy将会存在几十年。这小伙子从读中国的名牌医学院不久就开始跟我,我辅导他英语和西方文明史,让他旁听华大线上大查房和病理讨论会,他己经考出USMLE的超高分,但是因为疫情申请住院医暂时受阻。你可看他是多么深受阿肯森讲话的感染,准备从其他途经到美国来谋生,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他的很好的发展,只有23-24岁。我们当时太穷了,现在的有些孩子是既聪明又努力????”

阿肯森最近在国际补体会议上,推荐和介绍在自己实验室完成训练后成为圣路易斯华大助理教授的医生科学家,这位印度裔赢得了这个国际会议的早期生涯奖。

这位从印度来美国做住院医的年轻人,从2013年开始在华大呼吸科做fellow, 去年才从阿肯森实验室独立,也就是说在实验室呆了七年,现在也是经常回来需要帮忙。他是在印度完成的MD, 在实验室花了七年多的时间,只挣专科医生几分之一的工资,我的计算是在他年轻可以挣钱的时候,他的这个选择使他损失了几十万美元的收入。他有时moonlighting赚点小钱供家用,从最基本的实验开始学起,坚持下来了。我看不到他未来不成功的迹象,当然在华大学术界存活十分不容易。

大家可以看后面同济美国医生校友秀的图片,显示美国专科病理医生每年37万多美元的年薪,虽然以那工作为职业有时会很无聊,每天都在镜头下看病人的快速冰冻切片。

与这位印度医生教授同时进阿肯森实验室的另一位印度MD, 在激烈竞争中转向,现在转向全时临床医生。还有位阿肯森实验室成员是印度裔第二代,在Cornell读完本科,在新泽西读完医学院和住院医后,再入华大重新做PhD学生,学术轨迹会令上海老妈心梗。所以印度医生在阿肯森实验室近期是30%左右独立做科学。

这位刚独立的印度医生拥有印度人的两个特点:英语流利和懂计算机,特别是英文的笔头能力很不错。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文化,英语并不是主因,这是我的体会。印度第一代在美国的成功是因为文化与英美更加接近,他们有几百年的磨合,我们现在国内年轻人仍然在仇恨美国的大环境中成长。

印度医生特别是第一代受训人,与华裔ECFMG出炉做医生的朋友很不同,虽然在美国行医的老中MD里有些人很有科学天赋,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选择赚钱多的临床,在关键时刻过早的放弃十分可惜。我总结的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是穷怕了,当然做医生现在都拥有很好的退休生活,可以晒泳池或世界旅游的风光片而不需要为研究生们操心。

但是我曾经对华二代医学生也这样沒出息有些不满,年纪轻轻毫无野心是可怕的。现在这种趋势正在逆转,我学生在Penn做MD/PhD。我们这周看到从耶鲁申请华大MD/PhD项目的拼音姓氏学生,他的强大背景是我们几十年以来都没有见过的,成为像肿瘤免疫治疗世界领袖哈佛教授Catherine Wu那样的人物都有可能。

还想借机说明一下,我们欢迎新学生,但是千万非诚勿扰,我是把这当兴趣从事的,赚钱只是附属品。希望这些成功的事例不要使我的咨询被挤破门槛,现在我们的古董房因为中国双减后水已经满到了二楼,如果升到三楼麦律师恐怕会找我麻烦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雾蒙蒙雨霏霏 回复 悄悄话 也来谈一谈印度医生,印度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美国来做住院医生的人多的是。我有海量的印度同事,我的印度同事给我讲,可能是文化和传统的原因,印度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医生梦,都希望自己至少有一个孩子去当医生或者做与医学有关的工作,这不光是赚钱的问题,当医生在印度被认为是一项很崇高的事业。在印度,为了进医学院,学生们长年不断的读书,准备各种考试,我的印度同事讲,这些学生长年就只是学习,别的啥事都不干。我认识的有的印度同事,从小就经常让孩子看各种与医疗有关的文献片,培养兴趣。我儿子高中的一个同学,他爹是印度 Tata Motors住美的高管,他家住的房子15年前就值好几百万,房子的大厅有半个篮球场大,他家也是每周几次由太太送儿子去医院做义工,希望培养儿子对学医的兴趣。我的一个印度小老板,经常自豪给别人讲她爹是 Pediatric Surgeon 而她叔叔在美国的一个医学院当教授。十几年前,印度政府打算每年要留出一些医学院的名额给低种姓的学生(低分录取低种姓的学生),当时立即就引起了印度全国很大的抗议,电视上都广为报道。听我的老印同事讲,在印度其他什么学校都可以这样干(相当于美国的 affirmative action),唯一医学院不能,所以在印度医学院也是高种姓的子弟最集中的地方。
pssci 回复 悄悄话 希望更多的国内医学院的毕业生能进入做住院医,与印度的竞争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复 悄悄话 why?
不开窍 回复 悄悄话 near Syracuse New York, 没那么边远/偏远.
Beehoney 回复 悄悄话 那么偏远的地方,高薪水也很难招到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